近年來,宿松縣堅持把紅色資源作為黨員教育的生動教材,在陣地建設、課程開發、學用結合等方面聚力用勁,不斷推動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深挖本土資源,建強黨員教育“紅色矩陣”。聚焦轄區內紅色資源富礦,整合縣文旅體局、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有關部門工作力量,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走訪等方式,開展全縣紅色資源普查登記,梳理摸清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3處,納入紅色教育點目錄,統一授牌管理。積極爭取上級配套資金,對劉鄧大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駐地舊址、樟樹灣祝家新屋、徐文藻烈士陵園等重點革命遺址進行保護性修繕,為教學點全面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綜合利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增強場館展出內容的表現力、生動性,滿足紅色實景觀影、圖文視頻解說、場景模擬研討等多種教學需求,讓黨員教育有跡可循、有地可講、有景可看。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遺跡串點成線,精心推出3條紅色教育觀摩學習精品路線,常態化組織黨員開展瞻仰革命遺址、重溫入黨誓詞、重走紅軍路等“體驗式”教育實踐活動,讓黨員在身臨其境中接受精神洗禮、汲取奮進力量。截至目前,累計吸引1000多個黨組織、3萬余名黨員就近就便接受紅色資源熏陶。
開發特色課程,豐富黨員教育“精神糧倉”。深入挖掘縣內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內涵,根據發生在宿松的紅色歷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事跡,編印《中共宿松黨史一卷》《中共宿松黨史二卷》等紅色書籍,開發《黨的三個歷史決議的邏輯演進和歷史啟示》《賡續紅色血脈 汲取奮進力量》等紅色精品課程,不斷豐富本地“教育教材資源庫”。積極打造紅色文藝精品,將紅色文化與戲曲藝術形式充分融合,創作大型紅色題材黃梅戲劇目《浴血羅漢尖》,講述了以紅軍游擊隊朱賽英為首的七名女交通員,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掩護紅軍作戰、救護紅軍傷病員、遞送情報、后勤支援等戰斗的真實故事,吸引線上線下10余萬人次觀看,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發揮電教遠教優勢,組織專業制片力量拍攝制作《江波映忠魂》《大別山精神永放光芒》《思恩洞》等微黨課5部,并在宿松先鋒網、宿松黨建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展播,及時將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推送到廣大黨員干部指尖,擴大紅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注重學用結合,彰顯黨員教育“活力價值”。堅持以學鑄魂,以學促干,將為民辦實事作為黨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廣泛開展“亮身份、樹形象、作表率”活動,組織成立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整治、社情民意收集等志愿服務隊,讓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服務基層中賡續紅色精神、詮釋紅色擔當。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黨員干部下沉社區網格一線,結合能力所長、職業優勢、所學所得,開展政策宣傳、走訪慰問、就業指導等,為群眾紓困解難。截至目前,縣直機關3000余名黨員深入一線開展工作2000余次,幫助解決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800余件,將紅色力量作用發揮在一線,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扎實開展紅色宣講,利用離退休老干部、抗戰老兵、革命后代熟知歷史的優勢,組建紅色宣講團,推動紅色故事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做紅色精神的堅定捍衛者、忠實傳承者、自覺踐行者,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