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濉溪縣依托縣域紅色資源稟賦,積極發揮“紅色基因庫”作用,堅持守正創新,打造“小推車”紅色文化黨員教育品牌,著力用新時代紅色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持續推動黨員教育“走新”更“走心”,見行更見效。
豐富紅色資源載體,激活黨員教育“新引擎”。強化政策支持。擬定《淮北市淮海戰役紅色資源保護條例》,進一步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出臺《關于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弘揚“小推車”紅色文化的實施意見》,深入挖掘提煉紅色資源文化內涵,推動紅色文化與旅游、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續寫新時代“小推車”精神,為紅色教育陣地建設提供保障。謀劃紅色項目。建設淮海戰役雙堆集戰場遺址紅色旅游、小李家小推車公園、“淮海追憶”美麗公路、研學食堂等重點項目,將臨渙文昌宮、韓村小李家、雙堆集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串點成線,積極打造黨員教育“流動風景線”。擦亮紅色品牌。舉辦小李家紅色旅游季、臨渙古鎮紅色文化旅游節等紅色節慶活動,開設《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經典》等紅色研學優秀文創項目,開展“小推車”故事會、“小推車”主題文藝作品創作等活動,進一步打響紅色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濉溪黨員教育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構建紅色課堂矩陣,拓展黨員教育“新路徑”。打造線上點播課堂。強化教育資源供給,依托“小推車”紅色故事,聯合有關部門搜集文物、文字、視頻資料,實地走訪調研,深入挖掘素材故事,先后拍攝《戰火中的推車情》《三十八》等一批紅色黨員教育電視片,結合“紅色影視播放季”活動,通過“濉溪先鋒”平臺、遠教平臺展播,供黨員群眾線上點播學習,全方位講好濉溪“紅色故事”。打造線下移動課堂。依托紅色文化基地,將紅色革命舊址遺跡變為“教室”,紅色文物史料變為“教材”,“紅色導游”變為“授課教師”,打造了一批“行走的紅色課堂”。授課老師結合自身專長及研究方向,通過微黨課、演講、曲藝等方式,將“小推車”故事傳遞給廣大黨員群眾。打造交流互學課堂。搭建“小推車論壇”經驗交流平臺,講授黨的創新理論、分享工作經驗、交流學習心得,激勵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進一步傳承“小推車”精神。成立理論宣講組、黨史專題組、精品教學組等9個紅色教學課程組,將歷史背景凝練為舞臺藝術,推出《小車推出來的勝利》等系列情景式互動式“小推車”紅色文化精品課程。
提升紅色服務質效,開辟黨員教育“新陣地”。搭建服務平臺。設立“小推車精神學教基地”,建立了集黨史陳列墻、庭院小茶館、文化大舞臺等為一體的黨員群眾教育基地,并創新開設“庭院微講堂”,開展“送思想、送理論、送文明、送服務”四送活動。打造“小推車”連心服務站,完善軟硬件設施,構建“黨建+服務”工作機制,推動黨建與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深度融合。組建服務隊伍。組建“小推車”連心志愿服務隊、“小推車”心連心調解團隊,組織黨員志愿者、巾幗志愿者、“五老”和“鄉賢”等群體參加,結合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常態化走村串巷,活躍在田間地頭,化解矛盾糾紛,爭當群眾貼心人。強化服務成效。堅持把紅色資源當“教學點”,把為民服務當“落腳點”,切實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開展“先鋒領辦微小事”活動,發動400余名黨員領辦群眾“微心愿”900余件,服務群眾1000余人次。通過學教基地“庭院微講堂”平臺,組織黨員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矛盾調解、敬老愛幼、入戶走訪等活動,累計組織開展“紅色講堂”黨性教育、基層黨員培訓、政策理論宣講等30余場次,覆蓋黨員、群眾1500余人次,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600余起,有效提升了“小推車”紅色文化黨員教育質效。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