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是在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形勢下,全面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時代要求與實踐需要,必將成為新時代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基本遵循。作為肩負重要政治責任與時代使命的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能力,《條例》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三農”標準,十分清晰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次《條例》又將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上升到法治的高度,足見此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與必要性。換句話說,著力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干部隊伍,是基于目前農業整體水平不高,必須消除影響農業增速提質發展的“掣肘”因素,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需要;是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重點破解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盡快改變農村面貌的需要;是站在關心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角度,切實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現實困擾,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體現在“懂農業”上,就應熟知農業政策。上到國家大政方針,下至地方具體政策,每一項關系農村發展,涉及農業生產的政策舉措,都要廣泛關注,博聞多思,并區別情況,擇重掌握,尤其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央一號文件及其他有關農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與精神,要精讀細讀,弄懂弄透。要在真正領會的前提下,做好深入宣傳工作,讓群眾及時了解政策、獲取信息,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摸清農業現狀。各地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自然稟賦各異,再加上區位、交通、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業生產結構會出現很大差異,對此應有清晰的認識,要通過深入一線調研、推動工作落實等多種方式,進行全面摸排,摸清本地農業生產布局,掌握現有農業發展動態。抓住國家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機遇,結合實際進行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優化調整,推動農業生產由低效、粗放型向高效、集約化轉變。悟透農業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其變化發展規律,農業生產亦然。要讓自己從外行變內行,成為服務農業發展的行家里手,就必須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從知曉農事安排、懂得耕作管理學起做起。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學用結合,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掌握農業生產內在的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進而在探索種植結構合理化,資源利用多元化,經營模式集約化等方面有所作為。
體現在“愛農村”上,就要常鉆興農之學。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無論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有志青年,還是在基層奮斗多年的資深干部,面對農村大課題,都應該保持謙虛認真的態度,鍥而不舍的精神,去深鉆細研,勤學不輟;都要有扎根奉獻、不畏辛勞的志向與定力,這樣才能為促進鄉村振興不斷提高科學分析、綜合施策的能力與水平。常思惠農之策。抓住國家與地方的各項惠農利農政策,積極尋找政策落地的結合點與發力點,是農村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工作重心。在貫徹落實上級政策過程中,既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更要聯系實際積極思考,將辦法措施細化、實化,制訂出切合實際的政策方案,讓好的政策措施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上發揮顯著效應。常想強農之路。奏響鄉村振興的主施律,需要一大批敢想善謀的基層干部特別是黨員干部,主動挑起富農強農的重擔。要把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緊密結合,既立足當前,引領村民大力發展適宜產業,不斷增加農業收入;又著眼長遠,幫助他們在堅持產業發展、特色發展中真正提高致富能力。同時要積極探索謀劃,帶領群眾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體現在“愛農民”上,就需知民情,與群眾心貼心。農村工作圍繞農業、農民而展開,農民群眾是基層干部“面對面”服務對象,要做到與群眾零距離、心相通,就應該對他們的家庭情況了如指掌,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清楚明白,知道其冷暖安危與所需所盼;換言之,只有把知民情作為開展工作的基準點,達到底子清、情況明,并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幫肋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切實提高為民服務能力,才會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與尊重。察民意,與群眾心連心。基層干部要通過常進農家門,常坐一條凳,同圍一張桌,與農民群眾進行深入交流,促膝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聲,摸清他們的需求,并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愿望,以細致入微,熱心真誠的服務言行,架起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解民憂,與群眾心換心。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如何增加家庭收入,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都是農民群眾最牽掛、最擔憂的心頭事。基層干部在身入農村中必須深入農戶走訪了解,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千方百計地為他們謀劃增收致富的門道,切忌停留于工作表面,做應景文章。只有做到在幫民解憂中將心比心,心靈相通,感情相融,農民群眾才會視基層干部為真朋友、好干部。□
責任編輯:王振華 李媛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