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社區作為基層治理基本單元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加強和改進社區黨建工作,對于堅持和加強黨對基層工作的全面領導,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延伸黨建的長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的優勢是黨的領導,而黨的領導在基層治理中最大的優勢是完善的組織體系,這是我們的長板所在。支部條例開宗明義,提出要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傳統,城市的“連隊”在哪里?自然是社區。只有讓黨的組織延伸到小區、樓棟,才能打通組織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實現黨的領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二是補齊作風的短板。脫離群眾是作風建設最大的短板,也是黨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危險。目前,城市基層黨建有“高空作業”傾向,導致出現“上熱中溫下冷”現象;社區自治組織高度“行政化”趨勢,導致社區治理“沙灘流水不到頭”的情況,這些都迫切需要把黨的建設重心下移,關口前移,以扎實的社區黨建,搭建“紅色紐帶”,暢通“綠色通道”。
三是構建治理的快板。新時代的城市治理,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溫度、更要有速度。面對新冠肺炎這一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挑戰,我們能夠及時響應并迅速控制,基層黨組織的快速反應和廣泛動員能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治理的“雷霆手段”離不開基層黨建的“繡花功夫”,要把支部的堡壘植根在社區,成為問題收集的“橋頭堡”;把黨員的形象樹立在樓棟,成為矛盾調處的“急先鋒”。
由于社區人口密集,關系錯綜復雜,矛盾瑣碎多發,管理起來難度大,導致社區治理經常出現一盤散沙、各自為戰、亂舞刀槍的局面。社區治理是系統工程,以黨建為引領,各類組織、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才能把社區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生活共同體。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更大地發揮黨在各類組織中的領導作用,提升組織力。重在把握5個數。“1”是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社區黨組織要切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全面領導隸屬本社區的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2”是積極開展“兩應”基層黨組織創建(黨組織對群眾有求必應,群眾對黨組織一呼百應),始終牢記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3”是完善“三張清單”,即圍繞協同共治,完善需求、資源和項目三張清單,搭建議事協調平臺,形成工作閉環。“4”是聚焦四類組織抓黨建,即針對社區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群團組織,推行社區“兩委”一肩挑,推進組織覆蓋、工作覆蓋,推動黨建入章程,推深做實黨建帶群建。“5”是建立完善“五方聯動”工作機制,即社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扶持引導、業委會協調監督、物業公司服務、職能部門及派駐機構參與,研究解決各類問題形成長效機制。
其次,更準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活力。在加大經費投入和資源投放的基礎上,用好資金杠桿,撬動沉睡資源,精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選準點位,把握“三性”。一是對于物業管理等經營性服務,要引導居民有序參與,強化業委會的主體作用,規范談判機制和招投標程序,提升服務質量。二是對于日間照料等公益性服務,要加大公益創投項目扶持,鼓勵引導跨區作業,加快培育孵化社會組織,提升服務能力。三是對于行政輔助性服務,要探索購買第三方服務機制,完善績效考評,提升服務效能。政府通過“統單、發單、買單、評單、黑名單”流程化管理,推動規范化運行。
最后,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強化執行力。再好的決策也會面臨執行的阻力,再好的市場也會遭遇失靈的風險。在此背景之下,政府的作用尤為關鍵。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整合執法資源,切實履行職責,在決策執行過程中爭先進位,在市場失靈時及時補位,堅決做到“五要”。一是身要輕。推動“簡政放權”,持續減負瘦身,為社區減負,為干部松綁,打造有限政府。二是耳要靈。堅決做到“街道吹號、部門報到”,在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之下,一手抓行業管理,一手抓行業黨建,落實“一崗雙責”,打造有為政府。三是心要大。相信群眾智慧,引導社會參與,深化協商民主,規范居民自治。指導而不主導,督辦而不包辦。四是手要勤。“區區”小事,都是民生大事。政府部門要聚焦治理痛點,搭建共治平臺,在資源調配上打好組合拳,在力量整合上穿好繡花針。五是眼要準。注重典型引路,拓寬眼界視野,強化政策激勵。要練就一雙慧眼,對基層治理中涌現的一線典型要積極倡導、因勢利導、諄諄教導、科學引導,選樹培育更多的“西城大媽”“朝陽群眾”,總結特色做法,及時推廣經驗。
(作者單位:南陵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