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號角。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正當其時。組織部門要全面深刻領會、深入細致落實,以奮斗姿態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開創組織工作新局面。
強化政治引領,不斷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行源于心,力源于志,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為我們推動工作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明確的行動綱領、科學的方法路徑。組織部門必須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頭等大事、首要任務。一要在系統學習、全面領會上精準發力。堅持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各類主體班次和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依托縣鄉兩級黨校,分領域、分層次抓好黨組織書記、黨務干部和黨員集中輪訓,確保學習培訓全覆蓋。二要在真心認同、真誠信仰上聚力用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首要內容,利用“領導干部上黨課”、中心組理論學習等方式,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三要在聯系實際、推動工作上務求實效。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引導黨員干部帶著問題鉆研,聯系實際思考,深入檢視本地本部門工作存在的問題,深刻領會“三個務必”“六個堅持”的目標要求、方法路徑,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突出鮮明導向,著力建設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激勵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選人用人關系到事業成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組織部門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職能部門,責任重大、使命在肩。一要樹牢選用“風向標”。始終堅持事業為上、以事擇人,旗幟鮮明地倡導實干、實績、創新論英雄的導向,通過專題式、動態式的方式,定期加強對干部的綜合研判,逐人逐班子精準畫像,對政治上不合格、工作上不在狀態的堅決“一票否決”。二要打好培養“組合拳”。堅持把斗爭精神、斗爭本領作為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淬火計劃”,引導黨員干部在復雜矛盾的一線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到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壯筋骨、長才干,助力成長為推動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三要突出管理“全周期”。以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為契機,進一步細化干部監督“四管”體系,結合干部隊伍綜合研判,切實把那些作風漂浮、工作浮在面上,只動口不動手、不愿擔當的干部,果斷調整出領導崗位,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干事氛圍。
堅持夯基固本,全面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根基,要始終堅持抓基本、打基礎,攻弱項、補短板,全面推動基層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一要匯聚鄉村振興“新動能”。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持續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常態化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動村級黨組織建設達標升級。持續加大村集體經濟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村因地制宜謀劃發展項目。二要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黨建引領“多網合一”網格化管理,進一步完善網格管理體系和網格基礎力量配備,細化《網格工作事項清單》《網格事項準入和退出辦法》,明確網格工作內容。持續推進為民辦事云上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水平。三要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深化產業集群黨委建設,定期舉辦人才沙龍、創新創業大賽,扎實推進黨建工作指導員“問題幫辦、助企發展”主題活動,推動黨建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以開展“暖新服務月”為契機,常態化組織開展走訪慰問、技能培訓,做好快遞員、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群體關心關愛和困難紓解,凝聚“新新”力量。
聚焦人才強市,切實推動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抓住人才,就是抓住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基層組織部門,必須持續優化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體系,推動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能。一要優化人才戰略頂層布局。堅持從戰略全局的角度系統謀劃未來人才工作“路線圖”,深入分析研究寧國市人才隊伍建設現狀,依據事業和產業發展定位,精準制定人才規劃,建立人才需求目錄,推動人才向產業龍頭、高新集群、重大項目集聚。二要提升創新平臺承載能級。堅持以平臺思維整合資源,圍繞地方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和企業,布局打造一批高標準的國家級或省級實驗室(研發中心)等科創平臺,促進產業人才集聚。積極舉辦區域性或專業性的人才項目交流對接、重大學術會議,切實做到以事業留人、用平臺聚人。三要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在做好人才“全周期”服務的基礎上,持續深化“互聯網+人才服務”,及時啟用寧國智慧人才平臺,推廣應用寧國人才碼,以數字化服務整合資源、再造流程,著力打造人才訴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務“一站供給”、人才發展“一幫到底”的云端“人才之家”。
(作者為寧國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