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走出了11萬公里的巡電之路,帶電作業1280余次、排除12500多處線路隱患,寫下了50多本巡線巡查筆記,申報了20多項國家專利……這就是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淮北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作業班班長張濤的“數字人生”,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他為了點亮萬家燈火而走出的別樣人生,是他20多年對服務初心的長期堅守、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對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從“學徒”到“師傅”:堅守的是初心
張濤出生于1973年,1992年高中畢業后成為國網淮北供電公司一名線路檢修工,這一干就是27年。從上班第一天起,張濤就是一個工作上的有心人。當學徒的時候,他留心觀察師傅的每一個動作,遇到不懂的問題,他都記在小本子上,向師傅請教并鉆研專業書籍,讀書筆記記了50多本。“他剛參加工作時,我就看出來他愛學習、肯鉆研、能吃苦。”張濤的“老班長”陳樹安得意地說,自己當時“比較偏愛這孩子”,經常借書給張濤看,有時候,周末還在家里和張濤探討工作中的問題。
通過勤學苦練,張濤掌握了過硬的技術本領,在各類輸電專業技能大賽中多次摘金奪銀。如今,當年的學徒已經成了帶學徒的師傅。近年來,張濤共帶出10余個徒弟,其中幾位徒弟已走上管理崗位。“我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雖然有我個人努力的成分,但主要是師傅們的傳、幫、帶,所以有了一技之長以后,我不能忘記回饋,也希望帶好后面的人。”張濤說。
2015年,張浩懷揣上海電力大學碩士文憑來到國網淮北供電公司,成為張濤的徒弟。“剛參加工作,我心高氣傲、眼高手低,是師傅言傳身教成就了我。”張浩至今記憶猶新,張濤親身示范,帶著他“練膽”,耐心細致地指導糾正他的技術動作。如今,張浩成長為安徽省電力系統最年輕的技術能手。
國網淮北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副主任、輸電運檢室主管、黨支部副書記王正波是張濤的第一個“大學生徒弟”。2007年,王正波分到班組不久,張濤就拿著書找他探討力學計算理論問題。那時,張濤已經是國網高級技師、安徽省勞動模范。這一問,激勵著王正波一直以來,無論身在什么崗位,都不放松專業知識學習。
在“師傅”的帶領下,張濤所在的班組先后榮獲“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安徽省模范班組”稱號。他帶領同事先后參加1280余項帶電作業,消除缺陷隱患3570余項,沒發生過一次安全問題,實現零差錯目標。此外,他還被國網技術學院聘請當兼職培訓師,經常站在國網技術學院的講臺上給大學生們講課。他曾被抽調到安慶,給參加全國第八屆500千伏帶電作業競賽人員擔任技能教練,參賽隊員中3人分獲全國第5、11、21名,1人被授予“全國電力行業優秀技術能手”稱號,2人被授予“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稱號。
從“能手”到“工匠”:追求的是創新
在淮北供電公司,張濤是眾所周知的技術能手,大家都稱他為“創新達人”。為充分發揮張濤在技術技能方面的領軍和示范作用,2011年,公司成立“張濤創新工作室”。在張濤的帶領下,工作室以“提高安全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組織開展了對輸電線路檢修工器具的研制、改進,對施工作業方法的改進和優化等一系列創新實踐活動。
有一年,公司決定利用幾天時間更換輸電線路絕緣子瓷瓶。空中帶電更換絕緣子,關鍵在于能快速、準確地將導線側碗頭銷子拔出。一次,在更換一個絕緣子時,兩位工作人員在桿塔上輪換操作,竟用了兩個多小時才把銷子拉出來。張濤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于是,他在拔銷工具上動起了腦筋,經過潛心鉆研,認真思考,畫圖紙,計算,找材料……最終找到解決辦法,自制出鉗式拔銷器,成功解決了帶電作業更換絕緣子拔銷子的難題,提高工作效率近兩倍,提高安全系數近兩倍。這一創新發明,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并被命名為“張濤拔銷器”,被授予國家發明專利。
2018年7月3日,該公司輸電人員在巡視220KV相焦2716線時,發現160號塔塔腿被撞嚴重,為了盡快消除缺陷,采取了傳統的“人字抱桿法”作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回來后,張濤組織創新工作室成員,開展頭腦風暴,利用“五步創新工作法”對該搶修過程及采用的工具詳細分析,提出“研制更換B型塔塔腿專用工具”,目前該項目的研制已接近尾聲。該工具的研制,能夠有效消除B型塔塔腿遭外力破壞等嚴重缺陷,提高輸電線路安全水平。
目前,“張濤創新工作室”已經形成32項頗具影響力的革新成果,這些革新成果在生產中得到普遍運用,部分成果在系統內得到大力推廣,減少了輸電線路停電時間和次數,改進了施工工藝,降低了現場作業安全風險,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決了眾多影響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難題,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目前擁有20項國家專利,其中“便攜式架空地線提升器”等8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同時,張濤還在工作制度和管理上提出許多創新性思路和措施,他總結出的“一查、二找、三比、四驗、五定”“五步創新工作法”,被省總工會授予“先進職工操作法”;他制作的20余份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成為“專業指南”。
從“好人”到“勞模”:傳承的是精神
在淮北供電公司,張濤要資歷有資歷,要成果有成果,要榮譽有榮譽,很多人不禁產生疑問:他為何還在檢修一線“苦熬”?“喜歡這份工作,這輩子都離不開了。”張濤的話雖簡單,反映的卻是他身上的好人品質和勞模精神。
張濤的師傅陳樹安也是安徽省勞模,“師傅很實在,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當時師傅是班長對我很關心;師傅嚴謹求實的精神對我的影響很大。”提起師傅,張濤從內心深處感恩師傅的諄諄教導,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發揚這種寶貴的精神。
在張濤的徒弟胡雷雷眼中,“暖”“嚴”“細”就是張濤的“標簽”。“師傅曾因為我的一句累,不辭辛苦從淮北到泰安去安慰我;也曾因為我在高空中掉了一個螺栓,狠狠罵了我一頓。”胡雷雷說,正是師傅的教誨,自己才有機會不斷進步,獲得市里的五一勞動獎章,并被提升為部室技術員。
張濤的敬業、奉獻在公司是有口皆碑。工作中,只要遇到危險作業,張濤總是搶著干。“每天巡檢作業點不少于20個,爬桿塔更是家常便飯。基本沒有周末,日復一日。”張濤告訴記者。他帶領的班組曾在一個月內完成280余基桿塔的調爬任務,創造了一天內帶電調爬12基桿塔的安徽省電力公司最高紀錄。
張濤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一些,鬢角已花白,27年的風刀霜劍在他臉龐留下了如刀刻般的皺紋。參加工作以來,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張濤帶著爬桿鐵鞋、扎著安全腰帶、戴著手套、拿著鉗子和測電儀等工具,在1800多公里長的線路上奔波忙碌,為的就是讓千家萬戶享用到光的亮度與熱的溫度。
“每當我走下鐵塔,看到多少個企業、多少個家庭因為我們的辛勤勞動而不停電,我就覺得我算是一個對社會、對別人有用的人,我的辛勤、我的汗水能給別人帶來一片光明和幸福,值了。”張濤坦然地說。支撐這種坦然的,正是那薪火相傳的勞模精神。□
責任編輯:史洪芳 李媛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