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沈浩在小崗村意外去世,年僅四十六歲,引起各界關注。作為村支書的沈浩去世后,上至黨中央總書記致電表示哀悼并致以慰問,下至村里的同事傷心欲絕、老淚縱橫、數度哽咽、痛哭流涕,村民噙著熱淚;還有省委書記、省長的動情……“小崗支書”去世牽動舉國上下,因為他告訴我們:要想為人民服務,不在于位有多高、權有多大。
沈浩放棄了省財政廳寬松的環境和優越的條件,從2004年下派到小崗村起,一干就是6年,他沒有把下派當成“鍍金”,沒有把到基層工作當作“跳板”。
6年來,他安心基層工作、扎根小崗群眾、竭誠為民服務,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先后為村里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戶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紀念館……
6年來,他扎實干滿了3年服務期,小崗村民摁紅手印把他留下來又干了3年,村民們本想留他再干3年……
6年來,他先后榮獲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特別獎、安徽省第二批選派干部標兵、安徽省改革開放“三十人三十事”先進個人、“全國百名優秀村官”……
沈浩在小小的“村支書”崗位上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在其位,謀其政”,什么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他3年服務期滿后,原本可以“載譽而歸”回到舒服的財政廳工作崗位,但他卻選擇了留下;當他干出了工作成績、受群眾擁戴時,他本可以“群眾信任”為“本錢”,向組織提出個人職務職級上的要求;當他獲到各種獎項和榮譽時,他本可以“表彰與使用相結合”為由,要求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這些“本可以”他一個都沒有選擇,而是心甘情愿地在村支書崗位上,默默地工作著、奉獻著。
在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些人:有的一干出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并以這些成績向組織“邀功求賞”,提出要到更高“平臺”去“為人民服務”的要求;有的認為自己長期在基層工作,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總是埋怨組織對其關心不夠、照顧不周,整日牢騷滿腹;有的認為自己之所以工作不出色、成績不大,是因為組織提供的平臺太小,自己所處的崗位“屈才”,沒有展露才能的環境和土壤;有的做一些花架子和表面文章,甚至有時嘩眾取寵,以期引起組織的關注,希望借此被提拔使用。而沈浩,他的“官”雖然越當越小,工作卻越干越有成效,人生卻越活越精彩。與“小崗支書”沈浩相比,這些人應該羞愧、汗顏!
小崗位也是大舞臺,為人民服務不在于位有多高、權有多大。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要像沈浩那樣時刻心系群眾、處處為民著想、時時不忘本職,把組織安排的崗位當作奉獻的平臺、敬業的舞臺、人生的戲臺,不求名和利,不計得與失,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共產黨員的角色。
我們在悼念沈浩的同時,應記?。簽槿嗣穹詹辉谟谖挥卸喔?、權有多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