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后,為采訪鄭坰靖先進事跡,我先后3次進入平達鄉,每一次采訪,都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洗禮。
第一次采訪,河尾村楊德全老人談到鄭坰靖,翹起了大拇指:“如果比誰為老百姓辦事心誠,鄭老師就數這個”;第二次采訪,遇上平達鄉“村兩委”換屆選舉,黃連河村的黨員胡光聰在動員會上發言:“選領頭人,就要選鄭老師那樣的人!”第三次采訪是平達鄉旱情最嚴重的時候,石洞河村余廣順問村支書曹大云:“鄉上什么時候再派一個像鄭老師那樣的干部掛鉤我們村?”
一位鄉鎮宣傳干部去世將近半年了,老百姓仍如此牽腸掛肚。我想了解他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他怎么會用土地面積單位做名字呢?采訪他的堂兄鄭尚強,才找到答案。鄭坰靖,原來叫鄭尚敬,1992年從保山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路途遙遠,條件艱苦,21歲的鄭尚敬找到在縣上工作的堂兄鄭尚強,請他幫忙換個條件好的地方工作。但是鄭尚強回絕了,而且第一次對鄭尚敬說了重話:“老弟,這事哥可幫不了你,人活在世上,要學做事更要學做人,‘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人的兩只腳,只有踏踏實實站在大地上,才立得穩。”鄭尚敬聽了,臉漲得通紅,出門時淚水直流。事隔不久,鄭尚強遇到鄭尚敬,這個倔強的兄弟告訴他:“三哥,我把名字改了,叫鄭坰靖,我會用兩只腳寫好‘人’字的。”
我們來到河尾村大沙寨。村民李從富專門來找我,說他專門帶來了一首小詩:“當新春禮炮震天響,禮花滿天飛舞,照亮了祖國美麗的星空……一朵,兩朵,有一朵是那么耀眼,那就是永遠離開我們的鄭坰靖老師……”在詩人看來,這些文字也許無法稱之為詩,但滿懷深情的李從富越念越激動,聲音發抖,淚流滿面。
以前種植過烤煙、番茄、石斛都沒賺到錢,李從富情緒相當低落,2003年認識了鄭坰靖,坰靖鼓勵他:“不怕,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總會找到一條致富的門路。”鄭坰靖給他作擔保人,幫助他貸出兩萬元小額貸款,先后種植7.5畝三七,3年采挖下來,毛收入9萬多元。2008年,鄭坰靖又引導李從富培育經濟苗木……
“13577511791”是已經去世5個多月的鄭坰靖的手機號碼。今年春節前夕,小河村楊進德搬進了新家。他不由自主地又想撥打13577511791,但他知道這個號碼已經打不通了。楊進德哽咽著對我說:“想請鄭老師來家吃頓殺豬飯都不行了,但這個手機號碼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2008年8月11日,小河村突降暴雨,山體大面積滑坡。鄭坰靖冒著生命危險,急速趕赴現場查看災情,組織群眾疏挖溝渠。第二天一早,已經在現場干了一天一夜的鄭坰靖聽說溝下還有3戶人家尚未撤離,他一邊打電話,一邊往溝下跑去。
這個時候,楊進德一家正在屋里看電視。突然,楊進德手機響了,鄭坰靖非常急促地說:“老楊,帶上全家人趕緊離開,否則有生命危險!”楊進德趕緊帶著一家5口沖出屋子,跑出50米開外,咆哮而下的泥石流瞬間沖垮了房屋。事后,為了讓楊進德一家有安身落腳之處,鄭坰靖往返小河村20多次,組織村民湊錢、湊木料、湊人力,幫楊進德蓋起了新房子。
他為什么會有一個普通農民的手機號碼?他的同事們也經常問他同樣的問題。他總是嘿嘿笑:“你不多結交幾個農民朋友,不記住他們的手機號碼,怎么能及時了解他們的情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呢?”
鄭坰靖攝影包里常揣著兩塊布,一塊紅色、一塊藍色,用來作背景,下鄉時給那些一生沒有照過幾回相的老人們照上一張相。
鄭坰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作為鄉干部,在群眾的眼里,就代表黨委和政府,關心他們的疾苦,解決他們的困難,就是維護了黨委政府的形象……”坰靖捧著心來,鄉親們掏出心待他,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鄭坰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永恒!
(云南日報記者部副主任 雍明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