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他拿出下海經商賺的380萬元,在大山深處創辦了一所一級甲等規模的醫院。醫院創辦8年來,先后救治群眾8.8萬多人次,免費醫治貧困群眾9700多人次。他叫余瓊鵬,是安徽安慶一名優秀退伍軍人,更是鄉親們眼中的好人。
安徽省潛山縣橫中鄉退伍軍人余瓊鵬,自主創業在商海摸爬滾打淘得第一桶金后,毅然返回家鄉,把改變山區落后的醫療條件,讓更多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把愛心奉獻給了大山深處求醫不便的父老鄉親。
心懷夢想
“我一定要在家門口辦一所醫院,辦一所大家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醫院”
余瓊鵬年幼時,母親患上胃癌,因為山里沒有醫院,輾轉檢查、又沒錢治病,最終耽誤了病情,早早離開了他。后來,鄰居家一位老奶奶病倒了,他和鄰居將老人扶上當時全村唯一的農用車,顛簸了50多公里,好不容易把老人送到縣醫院,老人卻在到達的那一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這兩件事讓余瓊鵬刻骨銘心。山區交通不便、醫療條件差、群眾看病難的困境從此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天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在家門口辦一所醫院,辦一所大家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醫院!”年輕的余瓊鵬立下誓言。
1995年,余瓊鵬從部隊退伍后,先在鐵路運輸單位工作。1996年,他辭職下海,遠赴云南打拼。1997年他創建昆明市龍泉氧化鋅廠,后來工廠發展壯大,讓余瓊鵬賺到了第一桶金。
余瓊鵬決定回鄉實現辦醫院、解決家鄉群眾看病難的夙愿。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2002年5月,余瓊鵬在潛山、太湖、岳西三縣交界的五廟鄉投資380萬元,建成一所一級甲等規模的醫院——天柱山仁濟醫院。醫院科室齊全,開通了急救專線并配有救護車,30張床位的病房里均安裝彩電和呼叫系統。全院聘請醫護人員35人,有3名主任醫師。醫療范圍輻射潛山、岳西、太湖、懷寧四縣。這也是安慶地區唯一一所由個人投資、設施齊全的鄉村醫院。
永不言棄
“我不在乎別人說我什么,也不怕任何困難,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醫院撐起來”
然而,醫院運行之初,余瓊鵬卻承受了很大的誤會和壓力。一些群眾認為私人開醫院就是為了賺錢,收費一定高,有病寧肯找鄉村個體診所也不去他的醫院。周邊的個體醫生擔心醫院砸了他們的飯碗,不惜在群眾中散布謠言詆毀他。同時,醫院的超低收費,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干涉。
最讓余瓊鵬頭疼的是醫護人員的聘請問題。由于醫院地處偏僻山區,盡管給了醫護人員優厚的待遇,還是難以聘到人、留住人。為了聘請到較好的醫生,余瓊鵬無數次到安慶、合肥等地醫療部門和人才市場招聘人員。人招了走,走了又招。建院8年來,余瓊鵬先后招聘過110多人。
面對困境,不少朋友罵他是自尋煩惱。但憨厚的余瓊鵬總是一笑置之,“我不在乎別人說我什么,也不怕任何困難,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醫院撐起來!”
最終,余瓊鵬得到了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家在合肥的外科主任醫師、老黨員汪傳甫放棄都市生活,來到深山醫院一干就是7年。潛山縣醫院婦產科退休主任醫師馬瑞光,本來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她被余瓊鵬的精神所感動,不顧家人反對,毅然留在山區奉獻余熱。
情系鄉鄰
“錢財與人的健康、生命是不能畫等號的,只要我有這樣的經濟能力,醫院就會一直辦下去”
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醫院醫藥費除地方物價部門規定的價格外,所有醫療收費都低于同級醫院30%的標準,住院床位費一律免收。同時,余瓊鵬給周圍鄉鎮五保老人和特困群眾發放醫療卡,一律免費看病。羅莊村民程愛珍老兩口常年患病,是醫院免費就診對象,他們經常步履蹣跚前來求醫。2004年4月,風光村五保戶余運根突然發病,村民打來電話,醫院立即派出救護車接回病人,在醫院搶救了3天,還派一名護士專門護理,供應食宿,出院時又送了病人許多藥物和營養品。類似這樣的例子在仁濟醫院數不勝數。
真情為民解除病痛,余瓊鵬“仁愛濟世”的辦院宗旨受到了山區百姓的交口稱贊。他們切身感受到天柱山仁濟醫院是真為老百姓服務的。在醫院接待室里,370面錦旗充分表達了鄉親們對余瓊鵬的褒獎和謝意。
醫院創辦至今,門診人數達10萬余人次,已做手術712例,其中Ⅱ類手術312例,外傷清創手術7876人次,還先后參加村民集體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事故搶救。累計救治群眾8.8萬人次,9700人次貧困群眾得到免(減)費醫治,多次受到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表彰。
仁濟醫院自開辦以來,員工工資、福利待遇和對貧困群眾減免的醫療醫藥費,都由醫院承擔。余瓊鵬每年要從辦企業的效益中貼進醫院20多萬元,至今已貼入近200萬元。對這些,余瓊鵬只是淡淡地說:“錢財與人的健康、與生命是不能畫等號的,只要我有這樣的經濟能力,醫院就會一直辦下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