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岸邊的安徽省潁上縣三十鋪,有一個特殊的大“家庭”——王家玉兒童福利院,“家長”是今年71歲的王家玉,家庭成員包括他多年來收養的252個孤殘兒童和長年在這里奉獻的護理人員們。
1994年,家中五個子女均有不同程度殘疾的潁上縣農民王家玉,在積累了一定經濟能力后,在當地創辦起一所收養孤殘兒童的福利院。17年來,老人經歷了工廠倒閉、舉債度日等重重困難,卻沒有讓孩子們挨過一頓餓、受過一次凍,他的慈善義舉感動了無數人,被人們稱為“農民慈善家”。
春節臨近,記者走進王家玉兒童福利院。福利院內的“年味”甚濃,年貨已經準備就緒,王家玉給每個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準備好了“壓歲錢”,過年吃的餃子已經提前出現在孩子們的碗中,福利院的“墻壁”也粉刷一新,地面打掃得干干凈凈……
占地8畝的院子里,每個角落都有孩子們玩耍的身影。冬日里的寒風讓他們的小臉紅撲撲的,但卻沒有掩蓋他們快要過年的喜悅。院里的孩子們或是父母不在人世,或是被人遺棄。在這里,七成以上孩子都有腦癱、智力障礙、唇腭裂、聾啞盲、肢殘等殘疾。
所有孩子在孤兒院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都一視同仁受到了良好的照顧。在政府支持和社會捐助下,孤兒院專門請來護工照顧孩子們的生活。
記者走進孤兒院一間育嬰室,有個剛動過脊髓瘤手術的八個月大的孩子,正在空調的徐徐暖風吹拂下,喝著牛奶。他名叫“堅強”,長得活潑可愛,特別愛笑。60歲的護理員李文蘭告訴記者,由于身患脊髓瘤和左手先天發育不全,“堅強”被家人遺棄在孤兒院門口。
“當時孩子都快不行了,我們都希望他堅強一點,撐下去,所以給他起了這個名字。”李文蘭說,“現在孩子身體上已經完全康復了,對于左手的殘疾,我們也希望他能‘堅強’面對。”
每年暑期,全國各地一些高校大學生志愿者來到孤兒院支教。如今,孤兒院里已經走出了一名大學生,還有7名孩子正在讀高中,其中4名在重點高中讀高三。當地政府為部分兒童辦理了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殘疾證明,孩子們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對于孤兒院里有智力障礙的兒童,王家玉辦起了一所特教學校,專門請了老師來教導。
記者走進孤兒院的腦癱康復室,這是民政部主管的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工作部為兒童福利院投資建設的。5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裝修色彩鮮明,設備齊全,里面有4名護理人員正在為4個孩子做復健。這些護理人員都是長期在福利院工作的普通農民,為了院里近50個腦癱兒童的健康,他們2010年第一次出遠門去北京,接受專業培訓。
孤兒院每天安排好時刻表為院內的腦癱孤兒進行康復訓練。“有幾個孩子已經可以扶著兩邊的欄桿走路了。”王家玉話中透著說不出的高興,“希望2011年有更多的孩子好起來!”
隨著孤兒院的“知名度”越來越大,這里也受到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愛。春節前夕,上海一家慈善機構送來的7臺空調被王家玉安裝在了7間嬰兒房和腦癱兒童的房里;一家阜陽市企業和福利院的孩子們搞起了聯歡,跟他們一起表演了節目,做起了互動游戲;孩子們津津有味地看著善心人士們帶來的投影動畫片《貓和老鼠》……
面對社會各界的援助,王家玉經常對孩子們說:“我們孤兒院是靠愛心人士的幫助才有的,大家也要學會感恩,要盡力幫助比我們更困難的人。”
1月28日,王家玉帶著他的“孩子們”冒著雨雪來到潁上縣三十鋪鎮養老院,給一位身患重病的老奶奶捐款。而就在27日,他們才剛為潁上城郊一位剛遭遇車禍的殘疾兒童獻了“愛心”。
13歲的彭天保在5歲的時候父母都去世了,2004年來到孤兒院,現在在鎮上李海小學讀六年級。“兩次共捐了20元錢。是王爺爺平時給的零用錢,還有積攢的壓歲錢。”彭天保不好意思地說,“我現在還在上學,幫助別人很有限。等以后掙錢了會更有能力幫助人。”
談起孤兒院未來的發展,不善言辭王家玉興奮地話多了起來。“省里面民政部門投資600多萬元,去年在鎮上給我們新蓋了一個福利院,有12畝地大呢!”他說,“里面是新樓房,各種設施設備都齊全,比這兒不知好多少倍啊,現在已經在裝修,今年內我們就能搬過去!”
“那時候,孩子們應該可以生活地更舒服了吧。”滿頭銀發的王家玉笑起來,眼角的皺紋更深了,跟他在看著孩子們玩耍時的笑容一模一樣。(詹婷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