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淮南礦業集團副總經理 袁亮
他,從小在煤礦長大,從小感受著煤礦人的艱辛與付出,畢業分配,他毅然決然扎根在了煤礦。這一堅守,就是30年。
他叫袁亮,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淮南礦業集團副總經理。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的“全國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帶領淮南礦業集團的技術團隊主持編制了全國《煤礦瓦斯治理與利用總體方案》、《煤礦瓦斯治理經驗五十條》等;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33項,獲省部級以上技術進步獎33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
扎根煤礦
因為愛得深沉
1982年,袁亮畢業于淮南礦業學院采礦系,畢業分配時拒絕了進京和留校工作的機會;1984年,他再次婉言謝絕了調回母校任教的邀請。“我從小看著煤礦工人冒著危險下井,那一張張樸素憨厚的面孔總是最深地打動著我,我的根在煤礦上。”袁亮深情地說,“煤礦工人是弱勢群體,他們開采煤炭不僅付出心血和汗水,有時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搞技術工作,抓瓦斯治理,改進采煤方法,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就是為了礦工的生命安全。”袁亮說。
1996年8月,年僅36歲的袁亮被任命為原淮南礦務局總工程師。“淮南煤礦是全國開采難度最大的礦區之一。”淮南礦業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孔祥喜告訴記者,“瓦斯不治,礦無寧日。袁亮就是帶著淮南煤礦干部職工這份囑托開展科研攻關的,竭盡全力解決煤礦瓦斯問題。”
創新思路
攻克瓦斯難題
長期以來,淮南礦區對瓦斯抽放做了很多實驗研究,但由于淮南瓦斯對煤層的附著性強、透氣性差,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袁亮突破傳統思維方式,率先提出“卸壓開采抽采瓦斯及煤與瓦斯共采”的技術原理,隨后的試驗有力地證明了袁亮的論斷正確。在新理論的指導下,僅淮南潘一礦一條巷道就抽出了1000多萬立方米的瓦斯,煤層透氣性增加了2880倍,低透氣性煤層卸壓增透后,煤層中60%以上瓦斯被抽采出來,實現了高瓦斯煤層在低瓦斯狀態下安全開采。
“為了找到治理瓦斯和降低成本的最佳結合點,袁亮又帶著淮南礦業的技術團隊熬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終于在2004年再一次創造性地提出了‘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理論。”中國工程院院士周世寧介紹。
2007年7月,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礦工程技術與理論“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在瓦斯絕對涌出量居國內第二位的新莊孜礦正式應用。幾個月后,工作面安全順利回采完畢,回采期間瓦斯抽采率最高達85%,工作面瓦斯威脅徹底消除,實現了安全開采。“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技術集成、創新了所涉及的理論、技術、材料、裝備和工藝系統,形成了整套創新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孔祥喜自豪地說,“這是煤礦安全高效開采一次技術革命,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煤礦安監局等部門聯合下文,要求在全國煤礦推廣這項技術。”
培訓傳播
成果惠及全國
“要讓科研創新的成果惠及全國其他煤礦,讓更多的礦友受益。”2005年12月,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戶淮南礦業集團之后,集團領導給袁亮提出了囑托。“淮南煤礦瓦斯治理經驗凝聚了淮南煤礦幾代煤礦人的心血和智慧,必須讓這一經驗走出淮南礦區、輻射全國。”袁亮也下定了決心。
袁亮告訴記者,山西華晉焦煤沙曲礦曾是山西省最為嚴重的高瓦斯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2009年瓦斯絕對涌出量479.91立方米/分鐘,名列全國單井瓦斯涌出量之首。在這樣的背景下,沙曲礦正式與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簽訂了技術服務協議。
“淮南礦業集團瓦斯治理團隊進駐沙曲礦后,煤礦年瓦斯超限次數由2007年全礦3300多次下降到2011年的17次,瓦斯治理達到全國一流水準。”孔祥喜說,“有了沙曲礦的經驗,研究中心開始把創新成果應用到更多受瓦斯災害的礦區,皖北煤電臥龍湖、祁東等煤礦引進Y型通風無煤柱開采技術,成為礦區保護層的主要開采方式。”
在淮南礦業集團的積極倡導下,以技術咨詢論證為主的“安全會診”、以技術培訓為平臺的社會化服務等新模式相繼開展。目前,已累計舉辦培訓班40多期,培訓7000多人次。“這兩年,我在全行業作專題報告63場,為4萬余名企業高管授課。在科研創新的這條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會一直堅守。”袁亮的話擲地有聲。(何聰、錢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