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從未停止。
她去世后,1000多人自發從全國各地趕到長沙為她送別。
昔日的同事哭祭:我要喊你,但已哽咽;我想叫你,但已泣不成聲。超英啊,我的戰友!
丈夫寫下思念:不知道天上是否也有工作,但愿你的愛心不要累到你!你的生命其實是永遠地、崇高地存在,只是我夠不著了。超英,要寫的東西很多很多,其實只有一句話——我想你,我們想你……
逝者陳超英生前是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土木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2011年6月13日,在慰問職工家屬的返程中遭遇車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53歲。
生前,她充滿活力的身影仿佛無時不在,處處留下關于她的溫暖記憶;如今,人們只能將這一切珍藏,在心里將她深深懷念……
那么苦的日子都一起熬過來了,日子越來越好,她卻走了,教我們怎能不想她?
那些日子,可真難。2003年以前,整個中建五局已是資不抵債,舉步維艱。由于長期欠付工資和醫療費,職工生活困難。迫于無奈,部分職工自謀生路,有的只好養雞、養豬,甚至到附近菜場撿菜葉為生。
陳超英所在的五局土木公司也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了,更別說醫療費、喪葬費和集資款……每天來要錢的職工,一撥接著一撥。
那幾年,陳超英丈夫單位的經濟效益不錯。陳超英跟丈夫商量后,就把一部分特困職工手里的欠條先收回來,自己掏錢幫公司墊上,直到家里的20多萬元積蓄全部墊光。
那些吵過、鬧過、哭過、罵過的職工,從陳超英手里接過錢,還總會聽到她平靜的勸慰:“只要大家抱成一團兒,公司就不會垮,就一定會好起來。”
2004年秋天,公司要理順400多名職工的勞動關系。公司領導班子成員與職工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車輪大戰”式的座談,大家都疲憊不堪,每個人的忍耐都到了極限。
一天,100多位退休老職工“代表”自己的子弟來跟公司討“說法”。陳超英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職工分流政策,午飯都沒顧上吃。不料,有位大媽突然控制不住情緒,端起一杯茶水,“嘩”地一下就潑到了陳超英的臉上。場面一下靜了,陳超英什么也沒說,她默默地拿起紙巾,在臉上擦了一下又一下,不知道是在擦茶水,還是在擦淚水……
在公司陷入困境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陳超英也有機會另謀出路,但她舍不得這個自己為之奉獻了青春的國有企業,更舍不得那些曾經共患難過的職工。
她堅持著走過了最困難的時刻。
陳超英骨子里有一股韌勁兒,越是困難越是不放棄。熟悉她家世的人說,因為她血液里有“紅色基因”。
這“紅色基因”源自她的父親——一位歸國華僑。1954年,陳超英的父親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從印尼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被安排到北京中國新聞社任攝影記者;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西進賢“五七干校”,成了菜農;1973年恢復工作時,他選擇來到毛主席的家鄉,參與湖南人民畫報社的籌建工作;粉碎“四人幫”后,他又重新回到中國新聞社。他歷經磨難,信仰彌堅;一心向黨,矢志不移,離休后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父親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對黨的事業的堅貞,深深影響了陳超英的性格和人生選擇。
2003年之后的8年里,中建五局浴火重生,營業額由20多億元增長到400多億元,土木公司則由2億元增長到60億元。
土木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好,陳超英也越來越忙。
2003年以來,陳超英沒休過一天年休假,加班加點是常事,困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將就一晚,餓了就啃幾口冷饅頭、吃包方便面。
2008年夏天,土木公司在剛果(布)的公路項目石料供應告急,不巧公司分管領導住院,陳超英拖著一身老毛病去了非洲。為了找到合適的采石場,她帶著兩個人冒著隨時被致命蚊蟲叮咬的危險,在中非的原始森林里足足走了三天,終于找到了合適的石料。從那時起,陳超英每年至少要去非洲一趟,每次輾轉20多個小時,帶著十幾大包急需物資和慰問用品。因為有些物資無法辦理托運,她就背著十幾公斤重的背包來回轉機,接她的同志心疼地看到——背包帶已被她的汗水浸濕。這條公路現在已經修通,當地人說,中國人是上帝派來的使者。
2009年以來,忍受著嚴重脊椎病造成的長途出差的痛楚,冒著低血糖病人可能出現的高山暈厥危險,陳超英先后5次登上海拔3000米的云南轎子雪山公路項目工地,8次深入金沙江邊懸崖絕壁上的水綏公路項目工地。
土木工程工地多在荒郊野外,路途充滿兇險。2010年12月25日,陳超英帶領土木公司年終工作檢查組前往云南水綏項目工地檢查指導工作,路遇塌方。懸崖峭壁下,就是怒濤咆哮的金沙江。此時已是凌晨一點,漆黑一片。這種情形,不免讓人腿腳發軟。可陳超英生怕耽誤白天的工作,另外,經過分析,她認為留下來同樣危險,必須盡快離開。于是,一行人靠著微弱的手電光,在巨石和泥塊間攀爬前行。平時只要幾分鐘的路程卻“爬”了近一個小時,等到達目的地,盡管是冬夜,但大家身上的衣服都汗濕了。
有人形容陳超英像永不停止的陀螺,不知疲倦:
2008年國慶節,她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與項目的職工在一起;
2009年春節,她在非洲腹地剛果(布),與海外的職工在一起;
2010年新年,她在福泉高速改擴建工程工地,與加班的職工在一起;
……
據公司人力資源部統計,這8年里,陳超英每年都有一半時間在外奔波。2011年,就在她人生最后的164天里,她在外地出差的時間就占了89個日夜。
她為我們付出那么多心血,這種情意終生難忘,教我們怎能不想她?
在公司檔案柜里,珍藏著陳超英的一份遺物。那是在清理她辦公室的時候,丈夫找到的18張收條和借據。
其中,有6張收條是同一個人寫的。從2003年到2008年,這位職工遺屬因為生活困難,每年都找陳超英要一次“生活困難補助費”,從她手里先后“借”走1.7萬余元。
像這一類職工遺屬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的困難救助,已經超出公司的政策范圍。當他們找到公司,陳超英總是自己“頂”上去,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被同事笑稱為“傻大姐”。
2006年去世的職工李紅星家庭生活困難,他家2300多元的天然氣管道初裝費就是陳超英墊付的。李紅星的遺孀梁愛桃直到去年病逝前,仍然以為是公司幫她裝的天然氣,一直跟人念叨公司的好。
在同事們的記憶中,陳超英資助別人,沒打欠條的,比打了欠條的要多得多。拿出一筆錢作為基金幫助21名失學兒童上學,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她“陳媽媽”;捐款4000元帶領黨員為一名農民工翻修危房;拿出準備給愛人治病的5000元墊付給職工住院……
丈夫在陳超英去世后才知道,自己的妻子這幾年年薪已經有二三十萬了,但是她走后,家中的存款只有1.5萬元。
陳超英喜歡鮮亮的衣服,給自己買一身186元的套裝,都會猶豫良久最終嫌貴放棄;可自己掏錢給女職工們買絲巾,卻是一買幾十條。
土木公司的青年員工都管她叫“陳阿姨”。她和年輕的小伙、姑娘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那樣親密無間,有聊不完的話題。
前年,陳超英操辦公司“信·和”文化節活動,帶著隊伍去南昌的工地舉行文藝晚會。那天,大家圍著她一塊談天說地,喜笑顏開。忽然,不知是誰喊了一聲,一群年輕人“抓”住陳超英,吆喝著就把她高高地拋了起來,拋了一次又一次,大聲喊著“陳阿姨”、“陳阿姨”。
困難職工家屬劉愛云說她忘不了陳姐。
劉愛云的丈夫曾經是土木公司的老員工,已經病逝10多年了。在這段時間里,五局從未間斷過對這一家人的幫助和扶持。前些年,五局員工的住房普遍相當緊張的時候,陳超英始終牽掛著劉愛云家中的特殊情況,多次奔走,向組織反映、申請,終于為劉愛云爭取到一間10平方米小屋,開了一家裁縫店。之后,每逢企業開展文體活動,需要加工舞蹈服裝或者制作、修補道具,陳超英就會把這些活兒照顧給劉愛云做。劉愛云憑勞動有了收入,一家人慢慢恢復了對生活的熱情和自信。
當記者采訪劉愛云的時候,她眼含熱淚,一遍遍地說:“陳書記是我們家的恩人,她給我的不僅是關心,還有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青年管理骨干孫鍇說他忘不了陳姐。
2002年4月6日,陳超英到工地上慰問一線員工。孫鍇早就聽說,陳姐把員工當親人,沒有半點兒領導架子。猶豫半晌,孫鍇鼓足勇氣湊到她身邊,悄悄地說:“您看,我結婚快五年了,小孩兒都三歲多了,一家人還住在工地上……”話還沒說完,陳超英就搶著說道:“這種情況,你怎么不早說?”
幾天過后,孫鍇被通知辦住房手續;年底,孫鍇一家就搬進了過渡房。陳超英送來書法作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祝賀孫鍇喬遷新居。2008年,孫鍇一家更是擁有了屬于自己的120平方米三室兩廳。
孫鍇知道,陳大姐曾分管過房改和物業,手里掌握著近千套住房;但孫鍇沒有想到,大姐從未給自己分過一套房,哪怕是一間過渡房。
陳超英去世后的第二天,已經是土木市政環保分公司黨總支書記的孫鍇第一次跨進陳超英家。這個堂堂的七尺男兒終于抑制不住眼淚——他看到客廳的沙發竟然都已磨破,上面還裸露著海綿。
莫松虎是那次交通事故中的幸存者,他說:“當晚陳姐電話特別多,一路上幾乎沒停過。”
是冥冥之中有所感知嗎?對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牽掛?
她打電話給總經理,提醒他到武漢見業主;
她打電話給廣西分公司,提醒他們派人去北京開會時要注意什么;
說到北京時,她感嘆,“今年還沒去過北京,很久沒看到媽媽了”;
隨后,她聊起丈夫有痛風的毛病,說在北京可以買到東北紅蘿卜,“據說治痛風的效果非常好”,還自責,“實在太忙,關心老公太少了”;
她給同胞妹妹陳賽美打了四五個電話,就是為了把自己身上穿的這件衣服大小、顏色、在哪兒買的,都告訴妹妹,讓她去買,哪天她倆穿著一起逛街。
可是,時間就這么突然停止了, 2011年6月13日22點30分左右。那是個暴雨如注的夜晚。
她的正直無私、嚴于律己深深影響了身邊人,她是我們的榜樣,教我們怎能不想她?
土木公司三屆班子成員中有兩位后來升任中建五局副局長。中建五局董事長魯貴卿說,人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土木公司班子換了好幾屆,與陳超英合作的伙伴換了一茬又一茬,就像那流水的兵;而陳超英,就像那鐵打的營盤,是班子的靈魂。
土木公司總經理曠慶華當年是陳超英的部下。他記得,還在讓自己“一戰成名”的長沙營盤路年嘉湖隧道施工工地時,陳超英幾乎每晚都要到工地上去,給工人們送水果、帶吃的,為男同胞們洗衣服。當時擔任工程總指揮的曠慶華在工地上足足穿破了5雙鞋,每一雙鞋都是陳超英為他買的。
曠慶華后來成了陳超英的領導,職位的變化并沒有影響陳超英,大到經營管理決策意見,小到某某客戶的飲食習慣,她都會隨時提醒這位“一把手”,甚至不忘以大姐的身份時時提醒他從“將才”轉為“帥才”后要注意什么,主動當“操心婆”。
陳超英2003年起任土木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生前,榮獲過“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是中建五局勞動模范、中建總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湖南省直機關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
熟悉陳超英的人都知道,在個人榮譽上,她是一再謙讓,能推就推。每次榮譽的獲得,都是上級組織和領導一再要求她必須接受。可在對待為企業、為干部職工爭取榮譽上,她是有優必申,有先必爭。翻開土木公司的榮譽檔案:國務院國資委勞動模范、省級勞動模范、全國建筑企業先進單位、局“四好班子”,等等。每一項榮譽的背后都凝聚著她的心血。
在她的引領下,公司領導班子9名成員中,先后有6人成為勞動模范,其中5人成為省部級勞模。
陳超英擔任紀委書記以來,公司建立管控制度109項共55萬余字。她積極組織土木公司總部設計內控管理流程,從制度上避免因監控環節不到位而滋生腐敗;對公司的重點和風險項目,她親自掛帥,實施過程監察,隨時發現問題。
為打造一個效能監察“模本”,陳超英在任效能監察領導小組副組長的株洲神農城周邊道路工程項目上,傾注了大量心血。2011年,這一項目獲中建五局效能監察金獎。
2011年11月30日,土木公司在全公司發布脫胎于神農城項目的流程制度。
陳超英種下的效能監察種子,已經生根發芽。
陳超英長期協管人力資源工作,她和愛人的兄妹中有好幾人內退待崗,晚輩中待業在家的就更多。但她堅持自己立下的規矩,沒有給任何親人謀過一個崗位。前年夏天,妹妹賽美的兒子大學畢業,找工作多次受挫,無奈向她張了口。作為一個管著近千名職工的公司領導,安排一個工作,并非難事。可她卻以“專業不對口”回絕了,至今外甥還沒有固定工作。
她是公司工程分包與材料設備招投標監督小組組長,但從不為任何親朋好友介紹工程業務、聯系材料供應。有一位老同學曾好幾次上門找她分包工程,一再請求下,她忍不住開玩笑說:“分包工程要通過公開招標、集體評標來決定。我是紀委書記,我的職責是監督,你來找我不是找監督嘛。”
2011年4月份,公司合約法務部在例行檢查中發現云南某項目鋼材消耗量嚴重不實,存在分包隊伍代購冒領材料的現象,預計金額達600萬元。
陳超英聞聽大為震驚。她立即趕赴云南,順藤摸瓜,很快查明了冒領材料的分包單位,確定了損失金額。對項目出現這種管理失控的異常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后,她認為自己身為領導班子成員,在管理制度設置上有疏忽,也應承擔領導責任。2011年8月,7名相關責任人被嚴肅處理。
了解陳超英的同事都說,如果不是因為突然離世,陳超英一定會堅持在那份受處理人名單里添上自己的名字。
陳超英就是這樣,“企業的利益高于一切”,企業的興衰榮辱已經與她個人緊緊地連在一起,因而她特別痛恨那些侵蝕企業利益、漠視企業榮譽的人。
2010年上半年,一個在福建的項目由于管理人員玩忽職守,沒有認真核實設計圖紙,造成重大質量事故,因為返工造成的經濟損失近300萬元,對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事后,該項目經理想調入另一家分公司。聞聽此事,一向對員工愛護有加的陳超英堅決反對:“一個對企業嚴重不負責任,造成重大質量事故的人,怎么能還委以重任?如果不堅持原則,公司的獎罰制度豈不成了擺設?我們何以面對員工質疑的目光?”正是由于陳超英的堅持,最終該項目經理不得不離開公司。
這些年來,她主持處理的違紀案件做到了責任分明、處罰公正、令人信服,保持了零申訴記錄。
陳超英這樣的典型出現在中建五局絕非偶然,一方面是中建五局優良的廉潔生態環境,造就了陳超英這樣的好干部;另一方面,陳超英這樣的好干部又影響這一環境,使得廉潔之樹在中建五局蔚然成林。
土木公司市政環保分公司在大連長興島的供水項目材料供應采購達5億元,面對業主的價格壟斷和材料供應商的暗箱操作,項目團隊不為所動,將供應商送上的數百萬元錢財如數退回,打破了價格壁壘,為項目降低成本幾千萬元。事后,一名材料供應商直夸土木公司的團隊行得正、過得硬,稱“要合作就找這樣的國企”。
……
陳超英對親人、同事做了很多承諾,可惜承諾再也無法兌現。
她曾承諾,等多次高考失利的兒子考上大學,全家要出去好好玩兒一趟,可她差兩個月就沒能等到這一天;她承諾,要給因為工作耽誤了婚期的青年職工主持婚禮,可是婚期一延再延,終于沒能聽到她爽朗的笑聲;她承諾,今年一定陪八十高齡的老母親在家過年,可老人家至今都不知道女兒已升入天堂……
她平凡,與她一樣名字的人成百上千;可是她又那么不平凡,以至于人們今天說起她依舊熱淚漣漣……陳超英,教我們怎么能不想她?!(黃輝)
短 評:
她的“純粹”,讓我們感動
陳治治
平時工作,“白加黑”、“五加二”,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不知疲倦……教我們怎能不想她?
關鍵時刻,無論是面對企業發展的困境,還是面對困難職工生活的窘境,她從未選擇離開,默默堅守、默默關愛,點點滴滴意、絲絲縷縷情……教我們怎能不想她?
生死關頭,用心、用命,懸崖峭壁下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位年過半百的女性,而且身患嚴重脊椎病和低血糖……教我們怎能不想她?
認識陳超英的每個人似乎都與她有著一段故事,或平凡、或瑣碎、或特別,給人的印象是:她是一個“純粹”的人,純粹得令人感動。
陳超英所做的,也許只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飽含著矢志不渝的信念、公而忘私的情操、是非分明的品格、以苦為樂的境界、言行一致的作風、關愛群眾的美德,也印證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在那些很多人“來不及、顧不上、看不見、做不到”的地方,她癡心而專注地發揮著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作用,“平時工作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生死關頭豁得出來”,而且“永遠停不下來”。
我們想念陳超英,我們期許“陳超英式”的“純粹”浸染每個黨員干部的心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