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執著和忠誠守望的田守誠,為了一個富民夢不懈追求了半個世紀
作為盤山縣第一任水產局局長,在任10年,他不為名利所動,不為浮華所惑,將全部心血傾注到富民、利民、惠民、為民服務中;作為一位離休老干部,他櫛風沐雨,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河蟹事業發展中,數十年如一日,用汗水和心血書寫著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忠誠;作為一名5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堅守了一輩子,實干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用半個世紀的不懈追求實現了“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的最初誓言。他,就是盤山縣離休老干部、今年82歲的田守誠。
(一)
問:別人跑也跑不來、要也要不來的官,你說放棄就放棄,圖的啥?
田守誠:我不求官,不求財,不求名,就求個心安。跟老百姓在一起,心里就踏實;看見老百姓都掙錢了,就高興。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的農民都富起來。
進入八十年代,借改革春風,盤山縣號召大搞多種經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時任盤山縣計委副主任的田守誠,下定決心幫農民找到一條致富的新路子。調查、討論、分析、研究。他走家串戶,了解農民所思所想。他跑遍全縣每一寸土地,考察周邊縣區的富民渠道。能不能把河蟹人工養殖作為一項富民產業?1983年,在盤山縣多種經營會上,田守誠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縣領導高度重視,特意批了5000元啟動資金。就在田守誠準備“大干一場”時,他迎來了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
田守誠接受中華先鋒網記者采訪
1984年,盤錦市剛剛成立,需要大批人員到市里工作。市計委主任很想調田守誠到市里,盤山縣計委主任剛調走,又空出來一個“正職”。無論是調市里,還是留縣里,田守誠都會坐上一個“好位置”。就在人們紛紛猜測他的去向時,他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瞠目的決定,主動請纓去剛剛組建、“一窮二白”的縣水產局,而且不論什么職務都可以。
田守誠的抉擇一度成了“熱門話題”。有人說,見過跑官要官的,沒見過這么要官的。有人說,他就不是那個富貴命,關鍵時刻犯迷糊。親戚朋友勸他,到哪里都能干事業,都能為老百姓服務,沒必要太苦了自己。老同事的話更實在:“老田,你傻啊!你都54了,這次機會錯過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到現在,提到這件事,仍然有人說田守誠虧大了。他卻說:“如果讓我重新選,我還是會選擇水產局。”人的一生,不應以追求官位的大小來確定是否有價值,而應該以回報社會的多少來衡量生命的意義。這就是田守誠毅然選擇“水官”的初衷。這一選,選擇了艱難,選擇了奉獻,也選擇出了一名共產黨員不計較個人名利、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操。
(二)
問:好歹是個局長,凈挑吃苦受累的事兒干,一干就是10年,圖的啥?
田守誠:這是黨交給我的任務,是群眾致富的期望。無論千難萬難,就算頭拱地,豁上一輩子,也一定要把這件事辦好。如果我這輩子完不成任務,就讓我的兒子、孫子接著干。
資料圖片:田守誠(右二)和遼寧省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許澄源(右一)在育苗室
1984年11月,田守誠被任命為盤山縣水產局局長。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河蟹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并提出了人工養殖的大膽構想。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覺得是“天方夜譚”,但田守誠是個“執拗”的人。“只要有信心、有決心,摸著石頭也能過河。什么事,只有干,才能成功;不干,什么也辦不成。”
田守誠《河蟹人工育苗、人工養殖實施計劃》手稿
就這樣,田守誠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河蟹人工育苗實驗。沒技術,就從南京和大連請專家;沒場地,就向兄弟單位借用。作為局長,本來可以在辦公室里指揮協調,他卻一頭扎進了技術研究的第一線。實驗基地方圓幾十里沒有人煙,住的是簡易房,吃的是清水煮白菜,每天凌晨四點起床,一直要干到后半夜。沒有節假日,沒有禮拜天。田守誠常常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最長一次整整21天沒回家。曾經一起工作的陳玉良回憶,為了研究一個新方法,田守誠經常成天成宿地琢磨,好幾次暈倒在實驗田里。被喚醒后,他又堅持繼續工作,誰也勸不住。
那些日子付出的艱辛,外人難以想象。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首次實驗失敗了,沮喪、失落的情緒籠罩著每個人。有人說起了風涼話,有人打起了退堂鼓。作為發起人的田守誠,比別人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實驗允許失敗,但責任不在大家,即使有責任,也在我,是我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不足。我們一定要振作起來。”他一邊鼓勵著身邊的人,一邊做從頭再來的準備。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歷經無數次挫折和失敗,1985年6月,人工孵化蟹苗終獲成功。
為了盡快把技術成果轉化成老百姓的致富項目,田守誠以胡家鎮為試點,走村入戶,推廣養蟹,免費提供蟹苗和技術服務,當年就發展120個養殖戶,年終每戶平均盈利兩萬元以上。這在萬元戶還是鳳毛麟角的年代,一下轟動了全縣,河蟹養殖迅速鋪開。
資料圖片:來自珠海的電報
規模上來了,銷路又成了問題。田守誠覺得,幫助農民富起來,不但要幫助養河蟹,還要幫助銷。于是,他東奔西走,跑到湖北、安徽等地,歷盡波折打開了南方市場。蟹苗源源不斷輸送到南方各地,最高時賣到每公斤1.4萬元的天價。養殖規模滾雪球似的不斷擴大,盤山縣從此進入了大養蟹時代。至今,田守誠還保存著一張見證那段時光的“古老”電報。電報來自珠海,全文如下:盤山縣人民政府,特區對河蟹極為重視,港澳每斤一百多元港幣,速請縣領導、守誠等帶樣品前來洽談合作事宜。
在水產局局長的崗位上,田守誠一干就是10年,從黑發干到白發。雖然一路艱辛,一路坎坷,但他堅守“興業富民”的信念,從沒有絲毫懈怠。就是這10年,盤山縣河蟹養殖全面發展,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一個黃金產業。到田守誠離休時,全縣河蟹養殖面積達到空前的10萬畝。
(三)
問:自己有家不住,跑到荒郊野外小窩棚里一住就是7年,圖的啥?
田守誠:我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完成在職期間尚未完成的事業,用我十幾年積累的經驗,進一步探索河蟹養殖的技術。老百姓找到一個好的致富路不容易,開好這條路,是我的夢想。
每項技術成果都來自無數次的實驗探索
1993年,田守誠正式離休。此時,盤山的河蟹養殖已經發展得紅紅火火,但一些關鍵技術還沒有徹底解決,在個頭上與南方蟹有較大差距,直接影響了銷售價格。如果能把盤山的河蟹養大,農民就會多上幾倍的收入。
思前想后,不顧家人反對,田守誠抵押貸款100萬元,投入創建一個標準化河蟹養殖示范場,以求徹底解決河蟹養不大的問題。在離家30公里以外的荒野里,他一住就是7 年。近3000個日日夜夜,示范場里那個四處漏風的簡易窩棚成了老人的固定住所;幾塊木板搭起的床鋪就是老人睡覺的地方。困了,就在吱吱作響的小床上瞇一會兒;餓了,就胡亂對付一口東西咽下……
田守誠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河蟹養殖事業
有一次下大雨,女兒不放心,就到示范場去看父親。當看到渾身沾滿泥水、走路一瘸一拐的他時,女兒的眼淚一下子就涌了出來,心疼地問:“爸呀,你這是咋啦?” 田守誠說:“沒事,剛才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看著父親滿頭的白發、瘦弱的身體,女兒哽咽了。“你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要是出點啥事,讓我們怎么辦?爸呀,你都70多歲了,你這樣,到底圖的啥?走吧,跟我回家,咱們回家吧。”
面對女兒的哀求,田守誠的眼睛也濕潤了,可又斬釘截鐵地說:“你記住我的話,咱北方也能養出大蟹來,不養出大蟹,我誓不回家”。7年的持之以恒,7年的不懈探索,田守誠成功解決了二齡蟹的區分問題,成功總結了如何控制幼蟹性早熟技術,這是養大蟹最核心的問題。這個難關的攻克,使盤錦“養大蟹、大養蟹”戰略得以順利實施。
(四)
離休不離崗的“蟹”局長愛蟹成癡
問:住著沒暖氣的破房子,眼瞅到手的20萬卻不掙,圖的啥?
田守誠:錢數是十分誘人,我這輩子從來沒見過上萬元錢,何況是20萬。但人活著不能單純為了錢,做人要講信用,這是根本。
離休后的田守誠在養大蟹的實驗過程中,自己養殖的扣蟹獲得了豐收,收獲了1500公斤,當時市場價格在每公斤50-60元之間。田守誠決定將這批蟹儲存過冬,第二年以每公斤50元的中等價格賣給公家的河蟹養殖場當蟹種。
到了來年春天,扣蟹價格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每公斤標準蟹種漲到200多。很多人上門求購,有個蟹販開口就出價每公斤200元,全部包銷。田守誠一一婉拒,堅持要以每公斤50元賣給公家。
有人對田守誠說:你傻不傻啊,每公斤差150元,1500公斤一差就是20多萬,你一輩子掙過這么多錢嗎?況且你們只是口頭約定,沒合同,沒定金。
田守誠不為所動。“錢數是十分誘人,我這輩子從來沒見過上萬元錢,何況是20萬。但人活著不能單純為了錢,要講信用。盡管沒有合同,畢竟當時我是同意了,吃多大虧也不能反悔。這叫信譽,是做人的根本。”
活到老,學到老,82歲的田守誠依然孜孜不倦
事后,有人問田守誠,這么做值得嗎?20萬元當時能買兩座樓房,而田守誠還住在沒有暖氣的房子里。田守誠微微一笑,“值不值得要靠自己體會,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怎么做才充實,怎么做才是我的快樂。”
(五)
問:別的事都是大事,就自己身體是小事。拼死拼活地干,手術都動了兩次,圖的啥?
田守誠:人的一輩子誰還沒有個七災八難的?和那些為了黨的事業把生命都貢獻出來的人相比,我這點小病小災又能算什么?如果能用我的辛苦換來百姓的好日子,就是付出再多也值得。
在老伴和兒女眼中,田守誠是個讓人操心又揪心的“倔老頭”。早期艱苦的工作條件,不分晝夜長年累月的辛勤勞作,使他落下了嚴重的膽囊炎、腦梗塞等多種疾病,但他經常帶病堅持工作,誰勸也不聽。每次病體稍有好轉,就又急如星火地忙起來。
田守誠給兒子的一封家書
2000年10月8日,田守誠去二夾河查看河蟹放流情況時,膽囊炎發作。大家都勸他趕快回去,但他還是堅持看完。河邊沒有路,他就站在葦草叢中足足查看了半天。當被送到醫院時,人已經疼得快要休克了。醫生診斷,他的膽囊炎由于長時間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膽囊里結滿了石頭,必須做膽囊切除手術。手術結束,他只住了10天院。出院第二天,又帶領幾名記者驅車前往離城區百余里的遼河口區了解天然苗的情況。當在場的記者知道他剛剛出院,都感到十分過意不去,也被他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感動了。
田守誠的膽又不舒服了,蟹農幫他倒水吃藥
2008年3月的一天,田守誠去路家鄉為一個養殖戶做技術指導。路上,他突然覺得肝膽部位疼痛難忍,疼得渾身大汗,厚厚的衣服都濕透了。“咱們今天還是回去吧,等你好些再來。”同行的人和養殖戶都勸他,可他還是忍著疼痛,堅持指導完才去醫院接受治療。這一次,醫生診斷,因為他年齡大了,又長期勞累不得休息,飲食缺少規律,所以膽管長滿了結石。在醫生建議下,兒女們把他送到了北京301醫院,田守誠第二次接受手術。
2010年春季,田守誠在胡家鎮二夾河進行蟹苗和蟹種放流試驗。由于過度勞累,他膽囊病又犯了。老伴看他疼痛的樣子說:“你今天就別去了,都這把年紀了,還帶著病,一旦身板垮了咋整?”可他說:“這是大事,我必須去。”老伴急了:“啥都是大事,就你的身體是小事。你不為自己想,總得想想我們吧?”急也沒用,放不下試驗的田守誠還是拖著病體去了現場。事后,他在病床上躺了6天。
(六)
問:一個離休的人,咋還越來越忙?已經不在其位了還跟著操心,圖的啥?
田守誠:工作崗位有離休退休之說,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永無終點可言。只要身體允許,只要還能動彈一天,就要走遍家鄉每一處田間地頭、溝渠河流,就要當好黨和政府的參謀。
老伴身體不好,田守誠也想多花點時間照顧她,“跟我這些年,沒有享到什么福,我覺得對不住你。等我把一些問題解決了,一定在家好好陪陪你。”可是,離休這么多年了,他還是“幾乎天天往外跑,看不著人影兒”。
老伴埋怨田守誠:“你都離休了,咋還越來越忙了?”他笑笑說:“局長不當了,可我不還是一個共產黨員嗎?”
盤錦市委書記孫國相看望田守誠
讓盤錦“有水就有蟹”是田守誠最大的夢想。幾乎每年,他都會致信縣委縣政府獻計獻策,提出合理化建議。有了什么好想法,他也會第一時間去找相關領導嘮嘮。“領導們一般上班都比較早,比正常辦公時間提前一兩個小時”。把握了這個規律和“黃金時間段”的田守誠,索性一大早就等在縣委縣政府的大門口。等機關干部們都上班時,他已經辦完了正事心滿意足地走了。
離休20年來,田守誠先后向主管農業的市、縣領導提出20多條寶貴意見和建議,其中“大養蟹、養大蟹”的提議受到高度重視,縣政府撥???萬元搞實驗,當年就獲得收益600多萬元?!度斕镳B蟹》成為盤錦葦田養蟹的技術指南,并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獎”。2009年,他又提出人工蟹苗放流野養的建議。盤山縣委書記楊建軍、縣長楊斌給予了高度重視。2010、2011年,盤山縣連續兩年投入大量資金搞人工放流野養,實現經濟效益3600多萬元,使很多群眾受益、致富。
“光我自個兒,每天就多收入五六萬元。”盤山縣胡家鎮蟹農劉佳會說,他在鎮內的河流中用4片網捕撈河蟹,兩年來總計捕撈扣蟹5000多斤,成蟹800多斤。僅這條河中,就用同樣的捕撈網96道,受益者之多可想而知。
暢談中的盤錦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白衛星與田守誠
盤山縣河蟹產業的發展歷程,就是田守誠一次次河蟹養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的歷程。他總是在河蟹發展的關鍵時刻,把關定向,破解難題,前瞻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這個產業沿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他是第一個提出人工孵化蟹苗的人;第一個在北方建立蟹苗孵化室的人;第一個提出用淡水儲存種蟹越冬的人;第一個提出從“大養蟹”到“養大蟹”的人;第一個實踐并積極推廣稻田養蟹的人;第一個倡導在河流里大規模放養河蟹、實現人工養殖與天然養殖相結合發展的人。
為了拿出讓決策人信服的依據,每年蟹汛期,田守誠都要到海上、河閘前,探索天然蟹苗洄游情況,及時向領導匯報,做好開閘建議。從河閘到海邊,距離有10多公里,一個往返就是20多公里。沒有人計算過,這些年,這位老人跋涉過的水路究竟有多長,有多遠!
(七)
田守誠和蟹農在一起
問:總是惦記著幫別人,幫扶的蟹農都富了,就你沒富,圖的啥?
田守誠:我的努力和付出,能讓老百姓都富了,這比我一個人掙多少錢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讓我感到快樂。
就田守誠的貢獻,有人算了一筆經濟賬:30年來,他直接幫扶河蟹養殖農民80多人,直接受益額達300萬元以上;間接幫扶2000人以上,間接受益額達3000萬元。只要蟹農有需求,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這些年,他為蟹農服務走過的路累計達10萬公里,可以繞赤道兩周半。
蟹農閆百文說,是養蟹讓我們掙到了大錢,蓋起了小樓,開上了小汽車,銀行的存款蹭蹭往上竄。在我們心中,田老就是馱著我們致富的老黃牛,是我們的財神。
在河蟹養殖技術指導上,田守誠總是毫無保留
成就了很多富翁的“財神”田守誠,自己并不富裕。現在,他的家還在一棟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樓里,樓梯是建在樓外的公共樓梯,粉紅色的外墻已經卷起了一片又一片的墻皮。小區沒有院落,沒有停車場,沒有公共綠地,是典型的“三無小區”。他也沒有自己的汽車。每次下鄉去指導,都舍不得打車,而是坐客車到達鄉鎮所在地后,再在路邊打“板的”到養殖戶的蟹田。等他指導完了,“板的”早走了,他只好沿路一邊走一邊碰,碰到了“板的”再搭一段。為此,他總隨身帶著個小馬扎。在田間地頭站累了,就坐下來歇歇。走路走不動了,再坐下來歇歇。
田守誠家所在的老樓
在推動河蟹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他有比別人多得多的致富機會,全部都放棄了。他探索、總結出的多項河蟹養殖實用技術,如果申請專利,每一項都能使他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墒撬紩诘谝粫r間發表出去,公之于眾。他想的不是自己致富,而是讓更多的農民都富起來。用他的話說,看到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打心眼里高興。
1998年,田守誠主動與18戶蟹農結成幫扶對子,指導他們養蟹。他還精心制作了一張養殖情況跟蹤調查表。每一個養殖戶的養殖過程、河蟹個體大小、銷售記錄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當年,這18戶蟹農都獲得了大豐收。1999年,田守誠認識了生活貧困的農民張書貴。他無償提供給張書貴價值8000元的40斤蟹苗,“你養吧,技術上我幫你,賺了是你的,賠了是我的。”秋后,張書貴純收入兩萬多元,一舉擺脫貧困。
忙累了,田守誠就坐在隨身帶的小馬扎上休息一會兒
蟹農邵海的河蟹得了病,田守誠接到電話,雇了一輛三輪車,跑了50多里地,趕到他家;盤錦人徐永橋到南京養河蟹,總也掙不著錢,田守誠千里迢迢趕到南京,手把手指導,徐永橋當年就贏了利。
這樣的事兒數不勝數。在胡家鎮,幾乎每個養殖戶都得到過田守誠的幫助。但他從來沒有在這兒吃過一頓飯、沒要過一分錢、沒拿過一只螃蟹,沒添過一點麻煩。有一天,都中午12點了,大家硬把他拽進了飯店,可是吃完飯后才發現,田守誠早就悄悄把賬結了。
邵廣禮、孫士國、田樹滿等很多人都是在田老的直接幫助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田樹滿想表達心意,硬塞給田守誠20斤螃蟹。客車開出去不遠,田樹滿就接到田守誠的電話:“您趕緊往前面跑幾步,螃蟹我給您放路邊了……”
(八)
問:受你恩惠的人多了,就自己的兒女一點光沒沾上,圖的啥?
田守誠: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既然是黨員,就要對得起這個稱呼,對得起黨對我的培養,對得起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兒子在指導田守誠把新拍的照片上傳到博客上
田守誠曾長期擔任過領導職務,手中有一定的權力。但他認為,權力是黨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實實用來辦公事,從沒用公權為親屬辦過一件私事,也沒給親友批過一張違背原則的條子。
1983年,女兒大學畢業,急于找工作。正趕上縣政府招公務員,責成田守誠負責出題考試。他不僅沒向女兒透題,連招考的消息都沒告訴女兒。等女兒從別處知道時已經晚了,只好自己在一家大集體廠找了份工作。
2010年,縣委、縣政府委托田守誠負責野生蟹苗放流。一位親戚動開了心思,想拜托田守誠在他養蟹的水域放一些蟹苗。親戚本來以為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一說準成。沒想到,在田守誠的女兒這就給封了門。“這事你想都不要想,別說是你,連我都沒門。”
田守誠和技術人員們在一起
自己的權力不讓兒女們“沾光”,兒女的事他可沒少干預。對事業執著追求、深深熱愛的田守誠,不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奉獻給河蟹事業,而且讓后代也為之奉獻。1986年,兒子田繼輝高考填報志愿時一心想報警校。田老知道后,當即做起思想工作,最終讓兒子改報了大連水產學院。畢業后,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田繼輝去縣公安局實習,有可能被留用。田守誠知道兒子很喜歡警察這個職業,但他仍希望兒子能發揮專業特長,為盤山河蟹產業的發展做貢獻。于是,他再次做起兒子的工作,直到兒子按他的意見回到水產部門。
曾經,女兒怨過,兒子也氣過?,F在,兒女們都已經理解了父親,覺得他干的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唯一擔心的,就是老人的身體。為此,全家“總動員”。女兒把家安在父親樓上,方便就近照顧;兒子和女婿成了勤務員、通信員,聽老人差遣給老人跑腿兒;孫兒輩則成了小秘書,協助老人打字上網傳文章。
(九)
問:老了老了閑不住,寫博客,自費出書,使勁折騰,圖的啥?
田守誠:我雖然80多歲了,但還想繼續為河蟹事業的發展再盡點力;為推廣盤山河蟹這個品牌再想點辦法;再多培養一些實用性人才,為更多農民服務;更要抓緊時間,多寫文章來傳播河蟹養殖技術,讓更多農民發家致富。
《河蟹紀事》一書封面
“老驥伏櫪時念養蟹業,壯士暮年續寫創新篇。”這是田守誠親手書寫的一幅對聯,也是他離休后的自勉和真實寫照。為了把潛心研究多年的心得和研究成果總結整理出來以資后人,他始終筆耕不輟,共撰寫了有關河蟹產業的論文十二篇,均在省市報刊上發表。他還把盤山縣河蟹養殖的人和事以及河蟹產業發展的歷程進行了系統整理歸納,編寫了10萬字的《河蟹記事》一書,并自費出版2000多冊送給蟹農們。
蟹農閆百文說,“我平時不太愛看書,但是《河蟹紀事》我看了好幾遍。因為能長見識,而且看得心里熱乎乎的。這些年來,田老一心為了我們老百姓,都82歲了,還為大伙操著心。我也是一名黨員,我也要以田老為榜樣,扎扎實實為老百姓干點實事,干點好事。”
田守誠寫字給博友們恭賀新春
2006年,76歲的田守誠再出新舉,在網上創建了自己的博客,將他多年積累的養蟹經驗與技術撰寫成文發表在博客上?,F在,已發表河蟹養殖技術相關博文近300篇、80多萬字,訪問量近4萬人次。
各地的蟹農紛紛在網上向他求教,他都根據需求認真解答。有的不明白,他就給人打電話,把人請到家里,或者上門提供技術指導。為了趕寫文章,提供更多的養蟹經驗和技術,他時常一熬就到深夜。一天晚上,剛從海上回來的兒子一進屋,就看到父親伏在案臺上睡著了,手中還握著鋼筆。手旁除了厚厚的文稿,還有裝滿煙蒂的煙灰缸……
有網友好奇地問田守誠,您都80多歲了,為什么還上博客?田老回答:老有所樂。其實,他是想多學點東西,吸收別人的營養,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用他的話說,“寫下來,大伙看到了,如果能學學就更好,也算我沒白忙活。”
還有網友留言說,“我爸就是在您的指導下養蟹的,現在因身體原因干不動了,接下來我會繼承我爸的養蟹事業”。老人家看到這些,甚感欣慰。
讓盤錦“有水就有蟹”是田守誠的夢想,為了這個夢,他操勞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2011年9月,當盤山縣以80萬畝的河蟹養殖規模、3萬噸的成蟹年產量、20.5億元的年產值、人均2000元的養蟹純收入、7.8萬人的從業人群及領先全國的養殖技術“盤山模式”而榮獲“中國河蟹產業第一縣”時,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由衷的敬意、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掌聲獻給了他,獻給了這名年逾八旬卻依然為河蟹產業發展孜孜不倦的老共產黨員:
田老,您的河蟹夢,您的富民夢,夢想成真了!
(執筆:陳彩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