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順陪小區孤老散步聊家常。
楊兆順說,紫藤苑安居樂業是我最大的愿望。
楊兆順說,只要我們走近群眾貼近群眾,群眾就會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
在上海紫藤苑小區,居民們心口相傳有這樣一位“化腐朽為神奇”的人物。他能一句話讓揚言自焚的人放下汽油桶,讓“五進宮”癮君子成功戒毒,讓瀕臨崩潰的青年重拾生活信心,讓黃賭毒蔓延的小區變成了市級文明小區……他就是普陀區桃浦鎮紫藤苑小區的黨總支書記,居民心目的貼心好當家--楊兆順。
楊兆順生于1957年,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曾在上海棉紡織二廠工作。80年代因產業結構調整一度下崗,一度成了“社會人”。他曾做過搬運工,看過倉庫,開過出租車。80年代中后期,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社區管理培訓班,成了居委會干部。1999年他來到了“動拆遷大軍”的集聚地--紫藤苑小區,開始他收拾“爛攤子”的生涯。
初來紫藤苑決心要管也要幫
桃浦鎮紫藤苑位于普陀區西北角,紫藤苑這個聽起來很美的名字,卻曾是普陀區最難管的小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普陀區最大的棚戶區“兩灣一宅”原址建起中遠兩灣城,老房居民大多動遷至此。隨大軍遷往的楊兆順,做起了小區的黨總支書記。
初來紫藤苑,楊兆順在對小區里八千多名居民大走訪時,被統計數據下了一跳。吃低保的493人,下崗待崗人員810人,受過行政處罰以上的332人,吸毒者48人。更讓楊兆順頭疼的是,小區兩旁的銀杏路和白麗路上棋牌室、發廊、足浴室一家挨著一家。這里甚至有賭城“拉斯維加斯”和紅燈區“阿姆斯特丹”的稱號。
來到這當總支書記,楊兆順仿佛坐在了火山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內憂外患”。他感嘆道:“上海恐怕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小區了。”然而,困難并沒有嚇倒楊兆順,反而是給了他攻堅克難的勇氣,楊兆順對居委干部們說:“不管小區有多難,居民都是我們的叔伯、兄弟和姊妹,不僅要管,更要幫。”
沒有退路“同流但不合污”
紫藤苑小區的特殊情況是出了名的,想管想幫但如何管如何幫呢?楊兆順有套自己的方法。老夏是名刑滿釋放人員,1999年刑滿釋放后回到紫藤苑的他,由于單身一人,找不到工作,父母也不愿意接受他,性情沮喪又犯了毒癮。楊兆順找上門來,對其“嚴防死守”。后來,索性住在他家,不讓他碰毒品,最終幫他戒掉了毒癮,還幫老楊找了份工作。
老王也是小區內的刑滿釋放人員,2006年因為醫療糾紛,一手握裝滿汽油的雪碧瓶,一手拿著打火機,揚言要在醫院門口自焚。楊兆順趕到后,只說了一句:“我會遵守我們的約定,你也要言而有信。”于是,老王放下了汽油瓶,同意和醫院再次協商解決問題。
原來在老王刑滿釋放后,身無分文,走投無路之時,楊兆順給了他200元錢,并為他落實了低保和工作。老王深受感動,他因此與楊兆順約定:如果他有困難,楊書記一定會幫助他,但是他必須聽楊書記的話。
有人曾問:這樣的復雜情況,你不害怕嘛?有沒有想過放棄?楊兆順坦言:“人的本能有種恐懼,但是對我來說,沒有退路了。習慣了,適應了就好,適應就融入,融入了什么都好辦。”
楊兆順告訴記者:“人要懂得感恩,從下崗工人到黨總支書記,組織上對我這么好,我必須把工作干好,干出個名堂。在這個崗位上,上能為百姓分憂,下能為居民解愁。能把別人說難弄的地方擺平,我就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
鄰家大哥熱心腸無處不在貼心人
平時楊兆順就愛走街串巷,豎著耳朵聽居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誰家的電腦出問題了,誰家的電視“飄”雪花了,誰家的洗衣機不轉了……居民的這些家庭瑣事楊兆順都記在心里。他常常說:“鍋不熱,餅不靠,只要我們走近群眾、貼近群眾,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會支持我們,配合我們、諒解我們。”
說起熱心的楊兆順,黨總支副書記王立國感觸頗深。王立國回憶說:2000年的一天,我被叫到居委會。楊書記了解到,我來自新疆烏魯木齊,丈夫患胃病,下崗待業。聽到我不幸遭遇,他鼓勵我勇敢的去面對生活,并幫我的孩子辦理了低保。
往后的日子里,在楊兆順的鼓勵下,王立國一邊去讀書充電,一邊嘗試著參加居委會的一些日常事務。就這樣王立國從外來媳婦到一名社區志愿者,再到一名調解主任,一步一步最終成長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2011年10月她擔任小區的黨總支副書記,成了楊兆順的好搭檔。
王立國常說:“是老楊幫助了我們一家人,沒有老楊就沒有我們家的今天。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來回報社區,回報組織的信任。我要為居民群眾多做事,做好事。”
紫藤苑殘疾人助理員張斌也告訴記者,當年一場事故中,右手手指斷了四根。因學歷低,找工作屢次碰壁。那段時間,整天郁悶在家,是楊大哥主動上門勸解,把一個即將走向崩潰邊緣的人拉了回來。楊兆順鼓勵他讀書,并最終幫我找了份社區殘疾人助理員的工作。”
灣人治灣安居樂業
楊兆順常說,“光靠一個人,要管好小區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調動小區盡可能多的居民的積極性,把大家發動起來,小區就和諧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紫藤苑有個以黨員為骨干的志愿者服務隊。無論治安管理還是環境整治。“一個黨員一面旗”,小區處處顯風采。100多名黨員帶頭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門,護好自家樓。
在黨員的帶動下,志愿者隊伍迅速壯大,改變小區面貌成為居民點的自覺行動。小區門口兩條路,天天有三五成群的志愿者巡邏。老爺爺老奶奶戴著紅袖章,拿著小板凳,索性坐在不良門店旁邊,一發現可疑情況,馬上報警,一經查實,立馬處罰。如此一來,那些個黑店都如多米諾骨牌似地,一個挨一個關門。兩年時間,丑惡現象越來越少。現在紫藤苑的保安隊長,就是過去的“癮君子”老夏,居民們都親熱地叫他“夏隊”。
不僅如此,楊兆順決心讓所有居民都感受“兩灣一宅”的“榮譽”:“不要以為兩灣一宅是個被拋棄的地方,更不要因此放縱自己、放棄對未來的追求。”
他帶著黨員們在居委會門前的廣場不斷展覽反映“兩灣一宅”新舊變化的實物和照片。又開辟出40平方米的紫藤苑榮譽室:購糧證、煤球證,反襯著今天的富足,實實在在告訴大家兩灣一宅從來沒被放棄過。非但如此,楊兆順還特別重視培養孩子們的榮譽感,只要參加社區活動,或在社區做過好事,黨總支都會給孩子發一本象征著榮譽的“紅本本”,思想意識從娃娃抓起。
如今,楊兆順干出了成績,也得到了榮譽。可是他時而自我調侃說自己是“草植書記”,他說:“有榮譽,我當然高興,但榮譽都是大家的。我講究的就是實惠,一切以居民生活為本,紫藤苑安居樂業是我最大的愿望。”(程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