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琳,安徽省阜陽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作為2003年“大頭娃娃”劣質奶粉和2008年EV71手足口病兩起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現者、報告者和揭謎者,她曾被媒體關注、被公眾欽佩。
在炫目的榮耀光環之下,她卻十分平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報告"是醫生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在孩子的生命面前,不容我慮及風險和壓力。”
2003年夏季,劉曉琳經歷了第一次嚴峻考驗她所在的阜陽市人民醫院兒科陸續收治了一批營養不良的兒童:頭顱碩大、四肢短小、面部浮腫、神情萎靡,而化驗結果顯示他們都有明顯的低蛋白血癥。
她敏銳地察覺到這并不是偶發性的病例,這么多“大頭娃娃”的背后肯定有著相同的“罪魁禍首”。經過與家長細致溝通,她發現這些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在家用奶粉喂養的“留守兒童”,而所用奶粉價格都只有正常奶粉價的一半。
“問題很可能出在奶粉上!”劉曉琳和醫務人員迅速動員家長們將奶粉送檢,結果令她大吃一驚:蛋白質含量只有2%,只有國家規定的1/8!于是他們立即將情況告知市防疫站,公布了57種不合格“黑奶粉”名單,并通過電視臺專題節目向家長宣傳劣質奶粉危害。節目播出后的一段時間內再也沒有“大頭娃娃”送過來。然而到了年底,“大頭娃娃”又出現了!娃娃們全身嚴重浮腫,小腦袋里的積水仿佛要從皮膚向外滲,多名患兒醫治無效,不幸身亡。從2003年12月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省市的劣質奶粉被曝光,“大頭娃娃”事件席卷了2004年的中國,并且由于第一例曝光發生在阜陽,人們于是直呼“阜陽大頭娃娃”。
劉曉琳回憶此事時,委屈和欣慰交集:劣質奶粉多產于浙江蒼南,不是阜陽產的。而阜陽的孩子是劣質奶粉的受害者,卻由于她的首發報告,讓阜陽備受外界指責,她本人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也正是由于她的及時報告,才讓無數孩子免于被劣質奶粉坑害。
“什么樣的風險和壓力都不能與孩子的生命相提并論。”經過“大頭娃娃”事件之后,她更加堅定了這種信念。
2008年,3月上旬開始,阜陽市幾家醫院陸續收治了一些以發熱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為主的疾病患者,少數伴有腦、心、肺嚴重損害。2008年3月28日,下午5時30分,作為全院唯一一位堅持要求值夜班的科室主任,年過五十的劉曉琳又開始了她的一次夜班。重癥監護室里住著兩個病情很重的孩子,癥狀一模一樣:呼吸困難、紫紺、口吐粉紅色泡沫樣痰,一個多小時的搶救后,兩個小生命相繼離開人世,剛從搶救室走出的劉曉琳還沒來得及從震驚和迷惑回過神來,就碰上了死者家屬請來的專業“醫鬧”。在送走情緒激動的家長后已是午夜,疲憊不堪的她開始靜心思考是手足口病嗎?但是2007年發生在臨沂的那次,患兒有明顯的皰疹,且大多死于腦炎,而阜陽目前的病例,都是死于肺炎,也沒有皰疹癥狀最終她判斷有可能是另一種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29日凌晨她立即給院領導打電話報告。
劉曉琳事后回憶起當時心態說:“猶豫過,作為一個資深兒科專家、搞了多年業務的醫生,如果搞錯了怎么辦?如果沒錯,會不會又給阜陽帶來一場未知的風暴?但是我更擔心地是,如果不及時上報,會有更多孩子面臨危險。”
很快,3月29日當晚,阜陽市衛生局組織全市兒科專家大會診,分析病因,并將情況上報安徽省衛生廳;3月31日,安徽省衛生廳派出專家趕到阜陽,不久衛生部專家也飛赴阜陽。4月23日,12名來自衛生部、省、市的專家認真研究后,確定該病為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疫情發布后,全國各地相繼開始報告病例。許多原先被誤診的孩子,又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正由于劉曉林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給日后病因的確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衛生部專家組到阜陽后,每次病歷討論都邀請劉曉林參加;專家組提出的一些治療方法,不少來自劉曉琳的臨床實踐。
“我這里要特別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劉曉琳醫生,是她首報了今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衛生部長陳竺在一次疫情分析會上特地說:“一個好的臨床醫生,就要對臨床出現的不尋常癥狀產生警覺,并且有報告意識。劉醫生對這次疫情的發現和控制是有特殊貢獻的!”
2011年12月31日,劉曉琳披上了大紅綬帶,成了安徽省十位“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之一。兩周后,劉曉林又站在了全國“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的頒獎臺上。(鮑曉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