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從安徽省總工會獲悉,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機械化大件吊裝隊被授予“安徽省工人先鋒號”稱號。
安徽電建一公司機械化大件吊裝隊成立不到10年,18名隊員人均年齡不到30歲,在國內上千個資深吊裝隊伍里,只能算“小字輩”。然而,他們卻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參與了200多個工程項目建設,以優異的業績被譽為大件吊裝行業的“領跑者”。他們勇于創新,敢于拼搏,改寫23項國內大型吊裝新記錄,發明18種吊裝專用工器具,獲得11項行業、省級工法,2項國家專利。他們將自己的新技術、新工法、新工藝與國內同行們“共享”,不僅吊裝速度翻倍,安全風險降低,而且還打破了國內核電、高鐵、化工、冶金等領域特大件吊裝市場被美、日等國家壟斷的格局。其事跡多次被《工人日報》、《中國能源報》、《中國電力報》、《中國工業報》、《中國建設報》等媒體報道。
2006年,在參加被稱為“鳥巢”的國家體育場建設中,他們提出“分段吊裝、拉纜風繩固定”的作業方案,解決吊裝“高空構件”時遇到無法固定的難題,得到專家的認可,戰高溫,冒酷暑,奮戰了90天,提前45天完成高空構件的吊裝任務,為工程節點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奧運組委會在嘉獎通報中稱他們是“特別能戰斗的吊裝隊”。
2012年秋天,馬鋼熱電廠2號機組更換發動機定子再次檢驗了他們的實力。該定子是日本生產制造,廠方技術人員來施工現場進行論證,認為作業空間狹小,交叉作業多,工序復雜,更換的工期至少要延長一周。但吊裝隊卻用實際行動如期完成了更換作業,且各項技術參數均超過“優秀”!日方驚呼“奇跡”,并在施工現場向小伙子們鞠躬致敬!
吊裝隊利用現有的液壓推桿,發明的“棘爪式”夾具,只要6個人,4個多小時就可輕松完成特大設備的就位。該發明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并在電建行業推廣應用。
吊裝隊用“雙拼橫梁”解決了發電機定子“平面轉向”的難題,即將2根吊裝梁加槽鋼連接成箱型,置于起吊繩中間位置,起重機將定子吊起后,轉動雙拼橫梁,只需10個人,1個多小時即可完成“轉向”。此項施工方法形成了《發電機定子平面轉向工藝吊裝就位施工工法》,既解決了施工難題,又消除了重大安全隱患,被評為省級工法。
因核電性質特殊,特大設備吊裝精確到“絲、微米”,加之作業環境復雜,因此,國內核電廠“核心”部位的檢修吊裝成了美、德、日的“專利”。
2009年夏天,秦山核電突發故障,而國外的數家吊裝隊都“無檔期”。于是,業主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請該吊裝隊出馬。他們憑借精湛的技術,很快就消除了故障,機組恢復投產。某核電廠得知后,不相信,于是在檢修時,有意安排該吊裝隊和國外的吊裝隊各檢修一臺機組,打擂臺。該吊裝隊隊長田新強帶領隊員日夜奮戰,只用了4天就完成檢修,調試一次成功。而那時,國外同行檢修的那臺機組只完成了一半。
從這以后,他們不僅成了國內核電廠首選的吊裝隊,而且高鐵建設、冶金、化工等領域特大設備吊裝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機械化大件吊裝隊。(夏兵夏忠)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