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西北戈壁。
入夜,一枚新型導彈從千里之外騰空而起,向塔克拉瑪干沙漠靶場飛來。
“發現目標!”總裝某基地試驗部測控大廳響起急促的調度口令。指揮顯示平臺上,幾十組數據、曲線頻頻閃爍——該部配置在靶場周邊的光測、雷測、遙測設備,實時追蹤著導彈飛行軌跡。
驀地,彈頭落地,激起巨大煙塵。硝煙未散,官兵已準確獲取導彈落點數據,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歡呼,握手,擁抱……歡騰過后,測控大廳陷入沉寂,大家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指揮席上一個熟悉的位置——那是該部副參謀長黃鶴云的操作席。
神劍掠空驚天地,烈焰升騰祭英魂。如今,曾為導彈試驗日夜操勞的黃鶴云,再也不能和戰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倚天長劍,見證他忠誠使命的鏗鏘誓言——
“要干就干為國家揚眉、為民族爭光的事”
這是黃鶴云43圈生命年輪中最后的人生刻度。
2012年10月14日,星期天。上午,在辦公室修改試驗文書;下午,赴幾十公里外的試驗陣地檢查;晚上,趕回單位匆匆吃了半個涼饅頭,馬上組織召開任務指揮所會議。
誰能想到,會議結束幾個小時后,勞累過度的黃鶴云突發腦溢血倒在任務一線,手中的方案稿紙灑落一地……
那段日子,正逢我國第二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與某新型導彈試驗同時進入緊張備戰階段,他忙得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陀螺。夜里,他辦公室的燈光經常要到凌晨三四點鐘才熄滅。
戰友們勸他:“別太累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一笑而過:“是啊,可導彈是咱們國家和軍隊的本錢。”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試驗即將成功的最后階段,他卻永遠地倒下了!
黃鶴云所在的總裝某基地試驗部是一支功勛卓著的部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一輩創業者在綿延上千公里的大漠戈壁日夜奮戰,圓滿完成了以“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任務,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挺立民族脊梁,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91年,就在黃鶴云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前夕,國防科工委組織優秀黨員到學校作報告。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故事,令他深受觸動。
“為戰爭而生的軍人,別怕被和平遺忘。要干就干導彈火箭這樣為國家揚眉、為民族爭光的事!”黃鶴云和幾位同學約定,分配時選擇了地處大漠戈壁的總裝某基地。從此,他的名字隱匿于中國導彈試驗的“絕密檔案”中……
22年過去,由黃鶴云參與試驗定型的一系列導彈陸續裝備部隊,成為共和國的倚天長劍。
■黃沙萬里,見證他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
“導彈試驗要么是100分,要么是0分”
正午,烈日當空。打開車門,記者駐足戈壁。環顧四野,是無邊的荒涼,一排排迷彩涂裝的方艙、雷達,成為漫漫黃沙中唯一的亮點。
某型導彈即將試射,官兵精心操作著一臺臺測試設備,緊緊鎖定數百公里外的“大國長劍”。
這里,是試驗部導彈試驗靶場,也是黃鶴云科研人生的起點。遙望地平線,記者仿佛看到當年戈壁灘上的戰斗場景——
1992年9月,風華正茂的黃鶴云來到試驗部某活動站工作。該站所轄靶場地域廣闊,大范圍機動、遠距離行軍成為常態,途中的艱苦寂寞常人難以忍受。
一次,總部慰問演出小分隊來到靶場,年輕的女演員看到場區的情景,心疼得直流淚:“這種地方你們怎么能呆得住!”黃鶴云聽后微微一笑:“大漠靶場就是我們的戰場。導彈打到哪里,我們就跟進到哪里。”
世紀之交,黨中央、中央軍委決策實施某重大工程,試驗部承擔起新的使命——建設檢驗新型導彈武器作戰效能的綜合試驗靶場。年輕的黃鶴云被任命為某測量站總工程師,具體負責靶場的信息化系統建設。
登高四望,滿目空白;從零起步,篳路藍縷。黃鶴云帶領科技人員開始了一次艱難的遠征。“導彈試驗要么是100分,要么是0分!”黃鶴云把這句話當成了座右銘。
奇跡誕生了!他們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了相當于正常情況下30年的任務量,創造了高密度導彈落區測量試驗的一項又一項新紀錄。
強軍之路未有窮期。隨著西方強國加緊建設國家和地區導彈防御系統,黃鶴云和戰友深深意識到:鞏固國防,不僅要有戰之能勝的倚天長劍,還要有捍衛和平的天網神盾!
2008年4月,黃鶴云調任試驗部總體室主任。他把目光瞄準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再入測量。
再入測量是實施反導攔截的關鍵技術。上世紀七十年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曾指出:“再入測量在我國戰略、戰術導彈的研制定型和我國國防科技工作發展上占有一定的戰略地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攻克重重難關,黃鶴云組織有關專家建起國內首個再入動力學與目標特性實驗室,圍繞目標識別、彈道預報、落點實時測量等技術開展攻關,憑借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夢想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悄然綻放。2010年1月11日,首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功進行此類試驗的國家。
當天,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這一消息。看到新聞,黃鶴云難掩興奮:“瞧,這話說得多硬氣!”
■浩瀚蒼穹,見證他天高地闊的人生信條——
“做事要從小處干,做人要往大處看”
局域網上,一位戰友寫下這樣的緬懷文字:“他是一滴水/卻折射出海洋的博大/他是一粒沙/卻閃爍著鉆石的光芒/他是一顆不起眼的螺釘/卻在導彈騰空的烈焰中讓靈魂升華……”
其實,對于生與死的考驗,黃鶴云早已經歷過——
那年,導彈試驗靶場建設大功告成,多種新型導彈試驗密集展開,其中最危險的當屬多彈頭毀傷效應試驗。
用于試驗的導彈初樣性能并不穩定,時常發生“子彈”不能完全爆炸的情況。為確保后續試驗順利進行,必須排除這些“啞彈”。
一次試驗中,20多枚“子彈”只炸出十幾個彈坑,其中一枚彈頭鉆入地下深處,難以判斷是否爆炸。黃鶴云讓戰友迅速撤到安全距離,自己穿上防護服走向炸點,幾個小時后,終于把那枚未爆彈頭挖了出來。
“看到黃鶴云小心翼翼地捧著那枚裝滿高能炸藥的彈頭,我的心都快從嗓子眼里跳了出來。”回憶當時的場景,試驗部原參謀長華叢至今心有余悸。
黃鶴云不善言談,但有句話常掛在嘴邊:“做事要從小處干,做人要往大處看。”戰友們說,與黃鶴云接觸時間越久,越能體會到他對“大”與“小”的理解。
走進試驗部再入動力學與目標特性實驗室,記者在一塊展板上看到近年來實驗室完成的20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科研成果列表,然而,沒有一個項目有黃鶴云的名字。
實驗室主任說,黃鶴云是實驗室的主要奠基人,許多科研課題都是在他組織指導下完成的。科研成果評審時,大家要寫上他的名字,他卻推辭說:“還是多署年輕人的名字吧,這叫長江后浪推前浪。”
女兒不滿2歲時,黃鶴云奉命調到千里之外工作,舍小家顧大家,一去就是5年多。“忙完了這段日子就一定……”這是黃鶴云對妻子常說的話。妻子董衛芳知道,“忙”是常態;可怎么也沒想到,“這段日子”竟然成了永遠。
一天晚飯后,黃鶴云沒去加班,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聊天,黃鶴云突然冒出令妻子至今心顫的一句話:“衛芳,我覺得跟你和女兒呆在一起,哪怕就這樣說說話都特別幸福。”
言猶在耳,斯人已逝。撫摸著“全家福”,董衛芳的淚水無聲滑落。她對著照片輕聲說:“鶴云,如果有來生,還愿與你相依相伴……”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黃鶴云生前未留下一張像樣的工作照,題圖由呂康楓合成。 ——編者注)
(張曉祺 張利文 俞 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