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世祥(右二)在理塘縣慰問農牧民。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供圖
2013年12月16日,一位官員遇難的消息在網絡上傳開。先是這位官員西南民族大學的校友在QQ群、微信里轉發;之后,他所供職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委宣傳部發布消息予以證實。
消息說,16日上午9時50分,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同志在前往新龍縣開展群眾工作途經高爾寺山時,發生車禍因公殉職(本報2014年1月9日頭版曾以《一封永遠收不到的信》為題報道)。
一條冰冷的消息似乎沒能引起外界對這位殉職官員更多的關注。但是,在甘孜,即便在他去世將近一個月后,他依然是許多人所記掛和懷念的對象。
對這位在教育、外貿、旅游等領域工作過的官員,人們在記住他工作業績的同時,更多提起的是他為官、為人的一些細節。
從職務上看,在當地級別比他高的官員沒幾個,因此在基層干部和老百姓的眼里,身為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的畢世祥算是一位大官。令人感佩的是,這位53歲的官員,在私事上卻很少動用他個人的權力或影響力。
直到畢世祥去世后,丹巴中學校長李亞明才從老師的議論中得知,這位去世的領導曾是丹巴中學的校友。畢世祥的妹夫羅興川與李亞明同在一間屋里辦公,而羅興川“有這么‘硬’的關系”,身為校長的李亞明卻一直不知情。
即便是兒子考公務員時,這位副廳級官員也沒動用過自己的權力和關系。兒子曾跟父親提到“現在很多同學家里都給安排了工作”時,畢世祥跟他說:“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
兒子考上公務員,成為一名森林警察后,畢世祥花了520元,買了一套羽絨服給他,作為禮物。
這符合他一貫的節儉作風。在收錄他照片的一個文件夾里,一套洗得發白的牛仔衣褲是他常見的裝束。工作人員說,那套衣服是他10多年前買的,一直在穿。有一次下鄉,褲子被刮破了,于是后來的照片就只剩那件發白的牛仔衣,褲子略顯不搭。
他舍不得花錢,也不亂花公家的錢。出差的時候,他從來只坐經濟艙。對身材高大的他來說,經濟艙的座位確實太窄了,他就選擇過道旁邊的座位。
有一次,同事考慮到他坐得太辛苦,詢問要不要訂公務艙或頭等艙的位置。他回答:頭等艙不會比經濟艙先到,何必多花那冤枉錢?
他曾經批評一位從縣級部門調到州里工作的部下看重“撐場面”那一套。那位部下到州里上任時,縣里的10多位朋友開著車把他送到了州府康定縣。
他討厭“拉幫結派、作秀撐場面”這樣的陋習,常常“忘了”官場上的一些“忌諱”。
有一次,他到白玉縣山巖鄉調研,注意到鄉里的老百姓很難吃上新鮮的蔬菜,原因是那里氣候條件太惡劣,蔬菜種不活,從外地運,成本又太高。
回到州府康定,他馬上找到農業局長,希望協調一部分支農資金,為山巖鄉建大棚蔬菜基地,解決吃菜問題。
事實上,農業并不是他分管的工作。有人認為,他這樣做,相當于“把筷子伸到別人碗里”了,犯了官場的大忌。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位高大魁梧的康巴漢子,心腸軟得很,他見不得老百姓過苦日子。
“當官場規則和百姓冷暖有沖突的時候,他寧愿選擇后者。”常年跟他一起工作的甘孜州委宣傳部新聞科副科長曠偉說。
藏區百姓能歌善舞,文化活動在那里十分受歡迎。州里的歌舞團水平很高,曾應邀出訪歐洲,也經常下鄉演出。
畢世祥時常提醒歌舞團的負責人:走出去的東西演得很有質量,給農牧民的演出可不能草草應付啊!
在農牧區,很多孩子經常上山挖蟲草、撿松茸,為此耽誤了學習。有的農牧民在孩子小學畢業后干脆就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幫著掙錢養家。
畢世祥對此憂心忡忡。這位土生土長的康巴漢子,深知教育對于改變孩子命運、改變家鄉面貌的重要性。
“最好的蟲草在課堂。”他總結出的這句話,不僅說服了一個又一個的農牧民家庭把孩子從牧場送進學校,還登上了《人民日報》,成為一篇報道的標題。
他像“獨行俠”一樣,常年奔波于甘孜各地,冬日常常在冰天雪地里單車獨行。他這樣做的理由是:“不到基層去,我的想法和判斷就沒有底氣。”
在甘孜工作的30多年間,畢世祥跑遍了全州18個縣325個鄉鎮。有一年,他先后17次往返于700公里之外、海拔4300米的石渠縣和州府康定縣之間。
在高山峽谷間,他多次遇險。據同事回憶,他出過3次車禍。
第一次車禍發生在他任康定師專團委書記的時候,由于急著處理學校的事情,他坐車回學校,路上發生了車禍,這次車禍給他落下了病根,天氣變化或者到了高海拔地區,他時常會頭痛難忍。
第二次是在他擔任甘孜州旅游局局長的時候,在考察旅游線路的途中發生了車禍,所幸只受了輕傷。
第三次,他沒能逃過劫難。在一段連人都站不穩的冰雪路段,他乘坐的越野車翻下山崖,往下翻滾大約70米后,他被甩出車子,再也沒能回來。(王鑫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