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東山島如今郁郁蔥蔥。曾 明攝(人民視覺)右圖:當年風沙肆虐村舍被埋。資料照片
谷文昌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他的身上有多重標簽:南下干部、縣委書記、林業廳副廳長、被下放的“走資派”、五個子女的父親……標簽背后,蘊藏著多少故事?作為一個在福建口耳相傳了數十年的傳奇,他事業的后繼者們今天又如何看他?與他相識、相交多年的老同事和他的家人,現在又如何評價他?
為了這次“34年后的追尋”,春和景明之時,本報記者踏上八閩大地,一路追尋他隨軍南下后的足跡,試圖與一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對話。從他事業的起點東山縣,到后來調任的省林業廳;從“文革”時下放勞動的寧化縣,到恢復工作后的漳州市,行程千余里,采訪六十余人,包括他生前工作地的干部、群眾,他當年的老同事、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家屬。他們中,既有與谷文昌同時代的耄耋老人,也有不少80后、90后的年輕一代。
每一個受訪者心目中,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谷文昌。歷經歲月沉淀,記憶更為純粹,理解尤為深刻,觀察更為獨特。
他們分別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與谷文昌有過不同程度的“交集”。對谷文昌,他們有訴不完的衷腸,道不盡的思念。
后任者這樣看——
“他是一個標桿,永遠樹立在我們面前”
陳家東(福建省漳州市委書記)
谷文昌擔任縣委書記的東山縣,隸屬于漳州。谷文昌最后的工作地龍溪地區,正是今天的漳州
說起來,陳家東與谷文昌有特別的淵源。當他還是福建省林校學生時,老師就經常講到谷文昌以及東山的治沙造林。畢業后他曾長期在省林業廳工作,更深知谷文昌對福建沿海防護林建設的貢獻。在漳州這個谷文昌精神發祥地擔任一把手,讓陳家東對這位跨越時空的好干部有了更多了解,肩上責任更重。
谷文昌精神對每一位黨員干部來說,既是跨越時代的一座精神豐碑,又是具體可學的行動指南。“尤其是領導干部,更要先學一步、學深一步,努力走前頭、作表率,成為黨和人民依賴的‘四有’良將。”陳家東反復提及。
在他看來,谷文昌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仍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強大的生命力。“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該對照著谷文昌這面鏡子,時時問一問:是否像谷文昌那樣,千磨萬擊還堅勁,始終心中有黨,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做到對黨無限忠誠?我們是否像谷文昌那樣,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始終把群眾的困難疾苦、安危冷暖掛在心上,著力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讓群眾更多一些‘獲得感’?我們是否像谷文昌那樣,心中有責,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敢于并善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把加快發展漳州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我們是否像谷文昌那樣,心中時刻高懸黨紀國法的明鏡,堅持思想不松防線、行為不碰紅線、做人不越底線,做到干凈干事、清白從政?”
對漳州來說,如何把谷文昌精神這一寶貴財富傳承好、發揚好、運用好,如何把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與即將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與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結合起來,既是對中央“從嚴治黨”的一個具體貫徹落實,也是漳州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
“谷文昌是永遠的鏡子,也是永遠的標桿,永遠樹立在我們面前。”陳家東無比感慨。
黃水木(福建省東山縣委書記)
他是谷文昌之后的第十八任東山縣委書記。今年1月12日,在全國縣委書記培訓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他關切地問及東山,并深情談起谷文昌
黃水木清楚記得1月12日那天,習近平總書記與縣委書記們座談時的情景。
他是當天的6位發言者之一。當他講到“先祭谷公,再祭祖宗”這一東山民俗時,總書記插話詢問:現在還是這樣嗎?
“更加如此!”黃答。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叮囑大家要做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四有”書記時,又一次深情談起谷文昌,并回憶起了東山島的沙灘和草木。
“總書記對谷文昌真是念念不忘,對縣委書記這一群體寄予了殷殷厚望。”黃水木感慨。“我體會,評價一任縣委書記的標準,歸根結底,就是要做到政聲人去后,豐碑在人間。”
早在1990年,東山縣就作出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的決定,其后多次開展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活動。
“距谷文昌時代已經幾十年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條件不同了,任務不一樣了,方法方式要更新了,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會變,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工作作風不能變。人民對老書記的思念、緬懷,正是對今天黨員干部的期待。作為東山的領導干部,我們有責任把谷文昌精神守護好、傳承好。”
黃水木深感“責重如山”。
沈志雄(東山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受組織委托,他逢年過節要去看望谷文昌家屬。他也是東山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
思想上一塵不染,行動上才能一身正氣,身后才會有一世清名。谷文昌用他的言行,證明了這一點。作為組織干部,沈志雄對此深有體會。
擔任東山縣委組織部部長4年多,沈志雄經常陪同客人參觀谷文昌紀念園,“每來一次都是精神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覺得常學常新。”
“谷文昌的事跡,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東山縣的干部群眾提起他,哪個不豎起大拇指贊?人民群眾對他的熱愛,是發自肺腑的。”他說,谷文昌這位共產黨的優秀好干部,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一定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根據組織安排,沈志雄負責與谷家聯系,谷家家風、谷家人的本分與自律,讓他屢屢感動、震動。谷文昌妻子史英萍老人在世時,每年谷公忌日,她會帶著孩子來東山。東山方面每次也做了很好安排,包括安排車、人去漳州接送,“我經常完不成任務,沒少挨大家批”,因為老夫人怕驚擾當地領導和群眾,總是刻意避開,悄悄來,悄悄走。去年,94歲的老夫人因病去世。今年春節前,按照慣例,東山縣委組織部要慰問老書記的家屬,結果,谷家子女言辭誠懇:以后別來了,母親既已去世,作為子女,不應該再享受縣委慰問的待遇。
黃小胖(80后的大學生村官)
2013年大學畢業后,他來到東山樟塘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在80后大學生村官黃小胖眼中,谷文昌并不“遙遠”。
他從小在東山銅陵鎮長大,一直聽父輩講述谷文昌的故事。每當清明節,常和同學們一起到谷文昌陵前掃墓,在鄉土教材里學到了谷文昌的事跡。前年大學畢業后,小黃來到樟塘村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對谷文昌有了更多了解,對谷文昌精神也有了更多思考。
一年多的村官經歷,小黃對谷公“不帶私心搞革命”的黨性、“一心一意為人民”的作風,感慨尤多。“群眾路線,確實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無論做什么工作,都得依靠群眾、相信群眾。”
面對谷公,青年基層干部學什么?小黃說,傳承谷公的為民精神,一切事情以群眾利益為先,多為群眾排憂解難,讓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身邊人這樣說——
“他是真正不帶私心、一心一意的人”
林木喜(東山縣委原組織部長,已退休)
在谷文昌擔任東山縣委書記期間,他長期在谷文昌身邊工作
“心中有戒,戒的是權力濫用,懼的是法律法規,畏的是黨和百姓。這是對黨員干部用權的底線要求。而谷書記做到的何止這些?”長期工作在谷文昌身邊、后來成長為組織系統優秀干部的林木喜,對此感受格外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要守規矩,谷書記就是最好的典型。”他說,“他甚至給自己定了不少在別人看來不近情理的規矩。正是這些,讓老百姓更加敬仰、熱愛他。”比如,他壓住愛人工資不許調,一壓便是32年,直至他去世3年后才長一級;他招收別人進單位,偏偏不安排符合條件的自家子女入公職;哪怕僅是單位的一輛自行車,也不許孩子們碰一碰,只是因為它姓“公”;小兒子高中畢業符合招工政策想留在漳州,他偏要兒子下鄉當知青,因為“我不帶頭,怎么說服別人?”兒子想到東山下鄉,他不同意,“都知道你是我兒子,會關照你,你得不到應有鍛煉”……
“像谷公這樣‘不近情理’,對領導干部和他們的家人來說,可能標準太高、要求太嚴了。”老林感嘆,“但權力的底線,卻是任何一位黨員干部必須守住的。要懂政治規矩,要講黨內傳統。”
林木喜坦言,自己受谷公影響很大。
在他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期間,遇到過不少“考驗”。老林有三個兄弟,家族里有60多人。家中出了個組織部長,很多親友希望“適當關照”一下。
“這可不行。我是在谷公身邊呆過那么長時間的人,必須以谷公為鏡。”像谷文昌一樣,老林給家人也立下“規矩”:在他擔任組織部長期間,堅決不讓自己的家人參加公職考試。
“我跟他們講,就算你們是憑自己本事考上的,別人也會說是因為我的緣故。舉賢不避親,但作為組織部門的領導,必須避嫌。這是谷公教給我們的規矩,也是我們黨的干部必須守的規矩。”
讓林木喜坦然的是,剛開始,他沒少受家人抱怨,但到了今天,家人卻表示很理解、很支持。“這是谷公給我們留下的最大財富——不為私利者,自己和家人一輩子活得踏實,過得坦蕩。”
張瑞棟(寧化縣水利局退休干部)
谷文昌當年下放寧化縣,擔任隆陂水庫建設總指揮時,張瑞棟在那里認識了他
上世紀70年代初,由國家批準立項的閩西北山區第一座中型水庫項目——隆陂水庫在寧化開工。動工7個月了,村村都抽調了勞力,可進展緩慢。下放在此的谷文昌,被縣里“點將”擔任了總指揮。
“按說,縣革委會下達給他的任務,就是要求進度,以老谷當時的身份,肯定得求速度。可老谷這人,正!”張瑞棟一臉佩服。
兩件事讓他印象深刻。一次,有民工從兩公里外的料場推來一車腐殖土,準備倒在壩上,技術員不同意,認為會影響水壩工程質量,與民工爭執起來。吵到谷文昌那里,老谷堅決站在技術員這邊,并說:“一車土是小事,水庫是百年大計,質量第一,來不得半點馬虎。”至今回想,張瑞棟直豎拇指。“那是什么年代?技術員是臭老九,老谷自己還是走資派,可他根本不管這些,實事求是,尊重科學。”
另一次,與安全事故有關。有位民工在施工期間不幸身亡。谷文昌不僅在施工現場主持了3000多人的追悼會,追悼會一結束還主動向上級寫報告,要求上級黨委給自己紀律處分。
“這個老干部正氣得很,從不計較個人榮辱,不管什么時候,總是把黨性、把群眾、把工作放第一位。”張瑞棟說,修水庫那大半年,老谷與大家同吃同睡干同樣的重活苦活,感動了全部技術員和民工,沒人不愿賣命干活。最后,水庫不僅提前建成了,為農田灌溉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40多年過去了,沒有發生質量問題。
谷豫東(漳州市園林服務中心主任)
谷文昌最小的兒子
在谷家兄妹的記憶中,父親的嚴,不是“兇”出來的,“他甚至很少大聲批評人,總是耐心地跟你講道理。”已經年近花甲的谷豫東說,“但不能做的事,他一點不退讓,而且總有辦法把大家的思想工作做通。”
谷豫東領教過父親難得的一次發火。
高一時,父親已經從下放地寧化回到龍溪地區任職。那時候物資匱乏,買啥都得憑票。高中男生,起哄買煙,有人慫恿豫東:“你爸不是官嗎?他們有買煙指標。”豫東攥著湊起來的錢奔小賣部,“我爸是某某,讓我買包煙。”果然管用。
父親后來得知此事,大怒。不僅狠狠訓斥,還領著兒子,到小賣部向阿姨道歉,檢討自己沒管教好。“爸爸認為,我打著他的旗號,就是有特權思想。”谷家子女也進一步明確了家規:不允許揩公家一點油,不允許沾父親一點光。相反,為支持父親更好開展工作,無論是正常的招工轉正、提級升職,還是上學參軍,谷家子弟一律“先人后己”。
“但父親絕不是不近人情的人。”谷豫東眼里滿含深情。
那年,高中畢業后的他,想按政策留城當工人,父親不同意,動員他帶頭下鄉,還不許他到東山,怕當地人照顧他。谷豫東失望極了。
臨行前幾天,父親請來一位朋友,為全家拍了一張合影。這也是谷豫東與父母第一次合影。出發前一晚,谷文昌早早結束手頭工作,趕回家幫兒子整理行裝。
“爸爸每次出差,都是母親替他收拾行李。可這次爸爸硬是堅持幫我打理。他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了,還是忙上忙下。”望著父親蹣跚的身影,谷豫東感受到那份深藏的愛。
“父親的愛很深沉。他讓我們一輩子都踏實、穩定,兄妹間、祖孫間親密融洽。”谷豫東對此很滿足,“這才是平凡的幸福,長久,珍貴。”
谷宇鳳(漳州市薌城區新橋辦事處副主任)
谷文昌的孫女
打小,谷宇鳳一直跟著奶奶史英萍生活,耳濡目染,聽到了很多爺爺的故事,也感受著這個家庭的家風。“很驕傲,但壓力也大。”她笑起來,“奶奶生前多次說,不能給爺爺,給谷家丟臉啊。”
大學畢業后,谷宇鳳先在漳州石亭鎮工作,后到了街道辦事處,現在負責計生工作。
她把爺爺當作精神支柱。“工作中碰到很多困惑和委屈,奶奶在世時,我向她吐槽,奶奶、爸爸他們就說: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沒什么好抱怨的。要像你爺爺一樣,不管如何,都要把做好工作,當做第一大事。”
“爺爺是我的榜樣,也是我的老師。”她經常翻出有關爺爺的各種報道,體會爺爺那代人怎樣做工作,反思自己還有哪些做得不夠。
她把爺爺當作人生目標。在她看來,爺爺之所以到今天仍被紀念、學習,受到敬仰、愛戴,就是因為他把一生奉獻給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事業。
“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谷宇鳳說,不論崗位在哪里,不管職務是什么,奉盡人生、忠于信仰,“這是我的目標,也是紀念爺爺的最好方式。”
研究者這樣講——
“他的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黃石麟(東山縣谷文昌歷史研究會會長)
東山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退休后,致力于谷文昌精神的研究
說起谷文昌,黃石麟根本停不下來。“越了解谷公,越覺得這個時代尤其需要他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是啥樣?為難老黃,只許說一條,老黃想了想,“谷公和群眾總是保持著血肉聯系。”
“谷公一直認為,無論是帶領大家治理災害,還是艱苦創業脫離貧窮,抑或是當時新政權面臨的各種困難挑戰,縱有天大困難,只要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資金困難、設備簡陋、技術也不先進,但治沙也好、種樹也好、修筑海堤也好,這些在很多人看來“都不可能”的事,谷文昌任上都做到了,至今福澤東山。
“為什么能成功?”老黃自問自答,“原因很多,有一條:谷公特別明白,自己入黨是為了什么,干革命創事業到底為了誰,要依靠誰。如果沒有他的戰友們、班子成員的支持,沒有東山群眾的理解支持、響應參與,谷公縱然再有理想、再能吃苦,怎么可能做到?”
解放初期,國民黨逃亡時抓走東山島上4000多壯丁,留下許多孤苦伶仃的老人婦女,谷文昌力主建議,別把這些家屬當“敵偽家屬”,他們也是失去親人的受害者,是共產黨要救出苦海的老百姓,這才促成了從“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的政策。這項德政,不僅讓每個東山人,以及他們的后代念茲在茲、感恩不盡,也是體現谷文昌為民情懷、敢于擔當的經典案例。不過,在研究者黃石麟看來,“這樣的案例,多得數不清,谷公也因此聚攏人心,有了最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老黃特別欣賞谷文昌的一個“群眾觀點”:不能隨便污名群眾。“谷公絕不輕易下結論誰是‘壞分子’,誰是敵人,誰是刁民。他經常說的話是,就算有壞分子,那也是我們工作失誤造成的。”
“有這么把群眾當親人的共產黨干部,群眾怎么會不跟共產黨一條心?”
李秀菊(東山縣委黨校教師)
東山縣黨校“谷文昌精神專題課”教員
2013年起,按照學校部署,李秀菊擔任了“谷文昌精神專題課”教員,負責給村官培訓班、青干班授課。
講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
“很多學員問我,為什么要學習谷文昌?他畢竟是一個上世紀的人物。我總是通過谷文昌的一些小故事來打動大家,因為小故事里蘊含著大道理。因為信仰、忠誠、責任,就蘊藏在一言一行中。”
社會上,尤其是干部隊伍中,普遍存在著浮躁之氣,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尤其需要像谷文昌一樣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李秀菊常講一個故事:1969年,谷文昌全家下放寧化勞動,妻子覺得有些委屈,我們為黨做了這么多,還落得如此下場。而谷文昌則說,當初南下時,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國、建設共產主義。個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信念。谷文昌在逆境之中,在遭遇挫折時,依然信念堅定,這種品質,令人敬仰。”
李晉榕(福建解放軍長江支隊歷史研究會副秘書長)
曾參與搜集、撰寫谷文昌事跡
和谷文昌一樣,李晉榕的父母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的成員,即通常所講的“南下干部”。
“谷文昌高風亮節,讓人敬重。但他不是一個突兀的高峰,而是矗立在高原的山峰。”李晉榕說,那一代共產黨人,有著共同的品質:遠大的革命理想,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絕對忠誠的黨性。“他們把個人的名利、地位看得很輕,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真正做到了不帶私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公仆。”
長江支隊的三代、四代們聚在一起,也會爭論:“老一代”固然可敬,但現在都市場經濟了,“大公無私”怎么可能?
“回到谷文昌時代,確實不可能、不現實,也不是今天我們呼喚谷文昌的目的。”李晉榕很客觀,“但有些東西,無論任何時代都不能變,比如立黨為公,比如執政為民。比如真抓實干。‘先公后私’應該做到,‘公私分明’必須做到。很多東西,就是必須守住黨性原則,守住權力底線。”
谷文昌的聲名在東山代代相傳,讓李晉榕感慨萬千:你給老百姓做好事,老百姓會記你一輩子。“這個關系,就這么簡單直接。”
“與父輩那個時代相比,現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一定不能忘了我們從哪里來。今天呼喚谷文昌,就是呼喚共產黨人的好作風、好傳統。”李晉榕說。(吳 焰 趙 鵬 孔祥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