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為一件大事而來,2014年10月,張國春走完了短暫而輝煌的人生,用生命和熱血詮釋了“戰士的最高榮耀是倒在報效國家的戰場上”這句錚錚誓言。
2014年全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新一代革命軍人”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表彰會上,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讓觀眾感動不已——
照片上的人,頭上纏著厚厚的繃帶,嘴角微泛笑意。他就是因患腦瘤而英年早逝的國防大學戰役兵棋系統教研室副主任張國春,拍照時他已記不得妻女的名字,甚至連自己叫什么都無法想起,卻依然念叨著沒能去參加演習,依然沒有忘記他所鐘愛的兵棋——“戰爭模擬系統”。
張國春(右一)生前與同事研究專業問題。 楊俊光提供
張國春 楊俊光攝
“一個負命而行的優秀軍官”
黑龍江齊齊哈爾克東,張國春的家鄉,當年東北軍“抗日英雄”馬占山在這里打響了武裝抗日斗爭的第一槍。這段熱血往事,常激起張國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雄心壯志。1987年高中畢業時,張國春毫不猶豫地選擇軍校,走上“從軍報國”之路。駐閩空軍某部干部林旭是張國春的大學好友,至今保留著張國春的畢業贈言——“命為志存”,這是張國春最喜歡的格言,也是他45年人生的真實寫照。
無論是讀研究生、博士生,還是搞科研、教學,張國春始終追逐著一個夢想——研發出中國人自己的兵棋系統。
2001年,攻讀博士研究生時,張國春選擇了公認最難學的軍事運籌學專業和最前沿的課題——作戰體系效能評估。“這是個全新的課題,學術上可借鑒的成果很少。”張國春的導師、兵棋系統總設計師胡曉峰說,起初還有些擔心。
沒想到,僅僅3年時間,張國春就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博士論文中,張國春集中闡發了這一研究成果,這篇論文成為他的學生手手相傳的經典教材。“頭一次見到這樣的博士論文:橫版裝訂,頁面昏黃,已被翻爛,上面的注記、畫線更是密密麻麻。”研究生王闊十分欽佩地說。
張國春用生命與時間賽跑。他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項平時需要一兩年才能完成的任務;身體嚴重不適的他,仍主動請纓參加部隊演習保障工作。妻子谷迎賓說,張國春最后一次出差調研兵棋系統在部隊的應用情況時,眼睛疼得看不清屏幕,卻能咬著牙加班到凌晨5點。
“他是一個負命而行的優秀軍官。”張國春攻讀研究生時的學員隊政委曹德泉說。2013年8月,張國春去醫院檢查,面對“疑似腦膠質瘤”的檢查結果,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盡快確診治療,而是自己電腦里儲存的資料,他瞞著單位和親人,抓緊時間梳理并作詳細備注,直到全部交給接替的同事才放心。
病重住院后,張國春的研究生打電話說要去外地參加演習,不能來看他了,他便自言自語地說:“大家都去演習了,本來我也要去的,可我去不了了……”
手術后,張國春的記憶力嚴重下降,連妻女都認不得了,但當和他最后一次參加任務的戰友去醫院看望他時,他卻能清楚地叫出對方的名字——唐宇波。“連家人都記不住了,但他所做的事業卻一直在記憶里、腦海里。”胡曉峰動情地說,張國春的大腦中,有一部分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事業和職責深深地鐫刻在上面,無論怎樣都不會磨滅。
“勝利就在堅持最后五分鐘”
國防大學兵棋大樓107室,寂然無聲。
張國春的電腦、辦公桌依舊保留著,打掃得一塵不染,空氣中仿佛還散發著他的氣息——抽屜里,滿滿當當塞著眼藥水、止疼片,書架上擺滿書籍。
海灣戰爭打響那年,張國春大學畢業。全新的戰爭觀念和作戰樣式,帶給張國春強烈震撼和深思。2002年底,美軍在卡塔爾的多哈組織了代號為“內窺03”的兵棋演習。僅僅數月后,伊拉克戰爭爆發。張國春以職業的敏銳,捕捉到國外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并在實驗室里密切跟蹤和深入分析戰爭進程與兵棋演習的內在聯系。經過論證后,張國春得出結論:這場戰爭,無論是目標選擇、兵力部署,還是整個作戰進程,幾乎與兵棋演習一致。這說明美軍已經可以利用兵棋預先推演戰爭、優選作戰方案了。
在張國春和戰友們的努力下,我軍首個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研發項目終于啟動了。在既無成功經驗可學,也無現成資料可查,西方發達國家嚴密封鎖的情況下,張國春作為最早一批進入兵棋團隊的技術骨干,走上了兵棋系統研發的荊棘之路。沒有理論借鑒,他就艱苦探索,創造性提出體系作戰仿真的構想;沒有現成技術,他就對以往作戰模擬模型進行脫胎換骨改造,并取得多項原創性突破成果;沒有數據積累,他就和同事們從一兵一車、一炮一彈開始,逐條逐項采集核對,為了獲得某類作戰武器的毀傷精確數據,他們在計算機上至少做了千余次試驗。
“那是一段披星戴月、攻堅克難的歲月,也是一段充滿創業激情和創造寂寞的時光。”胡曉峰說。有一次,胡曉峰問張國春課題的進展情況,張國春回答說碰到一些難題,但馬上接著說:“徐向前元帥有句名言,勝利就在堅持最后五分鐘。您放心,我們能夠堅持,能夠勝利。”
堅持五分鐘,再堅持五分鐘。17年來,張國春和同事們就是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五分鐘”,串起一個個推倒重來的不眠之夜,開辟出一條具有我軍特色的兵棋系統建設之路,成功研制出我國我軍首個大型兵棋系統。
“我的戰位就在這兒”
創新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為了使兵棋系統盡快推向部隊,張國春和同事們,同部隊指揮員一起反復摸索,白天試推試演,晚上加班加點修改程序,攻克了十多個軍事設計與技術實現的大關。而在每一個大關面前,他們都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一遍遍測試、修正,甚至推倒重來。
那年,兵棋系統上陣參加濟南軍區演習。張國春負責某主力師的技術保障,當他把該師作戰方案輸入系統后,發現可能會出現由于油料供應不足,導致作戰受阻的問題,及時向師指揮員反映了情況。后經檢查發現,原方案的確疏忽了戰時的油料消耗。“真沒想到這位負責戰略、戰役層次指導的教授,對我們基層營連后裝保障了解也很多很深。”時任濟南軍區某師演習炮指部主任徐軍智對張國春印象深刻。
張國春負責想定數據查詢系統,每一次都要等演習中其他所有工作結束,才收集參演各方生成的數據。這項工作極其費時,一次生成要五六個小時。為了能及時保障演習,張國春總是想部隊之所想,急部隊之所急,力求縮短生成時間。一次演習中,由于時間緊,數據庫到凌晨一兩點鐘才構建完畢。按常理,張國春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上午更新想定數據查詢系統,但他堅持連夜完成。他說:“我們辛苦點,部隊演習進度就能往前趕一點。”一次,胡曉峰到部隊檢查兵棋系統的使用情況,當看到和基層官兵同住帳篷的張國春眼睛嚴重充血,當即要將他調換回京。但張國春堅決不同意,他說:“我的戰位就在這兒。”
兵棋系統“南征北戰”的幾年間,張國春記錄了近百條部隊官兵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一次演習之后,一位參演指揮員隨口說了句“命令輸入操作有些復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國春立即帶領軟件技術人員反復修改、測試,先后進行了八輪簡化,實現了80%的指令只需兩次點擊。據統計,兵棋系統在各戰區實戰運用以來,增加、修改的各項功能占到20%以上,實現了從“能用”到“好用”“管用”的跨越。
“聚光燈下的‘隱形人’”
采訪中,記者發現,張國春的影像資料少之又少。“他見鏡頭就躲,是個聚光燈下的‘隱形人’。”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主任黃藝說。
有一年,張國春所在教研室圓滿完成了一項上級賦予的重大任務。組織上要為他立功,他卻說:“工作是大家干的,榮譽讓給年輕同志。”最終,一個年輕博士立了功。
張國春的專著《體系對抗建模與仿真導論》出版時,他卻執意在出版社送審小樣上,將“著”改為“編著”。胡曉峰說,張國春這樣做,僅僅是因為書中引用了大量從國外翻譯過來的資料。
評上教授,是張國春多年的心愿,但他在第一次住院之際,卻放棄了申報。他說:“自己得了重病,不能再干工作了,有限的名額還是讓別人。”
“到我們公司吧,年薪是你一輩子的工資收入”“抽空給我們做個項目吧,課題費至少20萬”,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誘惑,張國春從來沒有動搖過,雖然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太好。張國春常對妻子說:“軍人的價值,不在于當多大官、掙多少錢,要看能為打仗做多少有用的事。”
“張國春默默無聞地做了很多工作,他在世時,大家習以為常。離開時,才覺得失去了那么重要的一個人。”張國春去世后,年輕講師王燕發現,當自己遇到思想困惑時,少了一個可以傾訴的人。
短評
“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23年的軍旅生涯,國防大學兵棋教研室原副主任張國春用8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堅守,用成千上萬條字符代碼,用更貼近實戰的無數次實驗,將生命定格在強軍偉業的壯美征程中,實現了“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的人生價值。
強國興軍,國之大略。如果說,戰時為國捐軀、馬革裹尸是軍人的終極榮譽;那么,平時憂軍備戰、盡瘁事國就是軍人的核心價值。張國春視軍人職業為生命,對待工作滿腔熱忱、殫精竭慮,他從軍的奮斗史,就是可歌可泣的當代軍人報國史。
椎心泣血,壯心不已,是張國春生命中的華彩音符。面對洶涌的世界軍事信息化浪潮,張國春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軍隊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人生追求同黨和人民的事業結合起來,把理想信念根植于強軍興軍的偉業之中,既求真務實又志存高遠,既埋頭苦干又仰望天空,把研發先進兵棋系統作為生命的戰場,用自己的赤誠和奉獻,為強國強軍貢獻力量。
精神之光,燭幽以明。我們學習張國春,就要學習他矢志強軍、忠誠使命的擔當意識,學習他開拓進取、攻堅破難的創新精神,學習他瞄準實戰、真抓實干的務實作風,學習他團結協作、殫精竭慮的奉獻品格。張國春身上博學篤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勇毅攻關、淬礪奮發的工作作風,立身有道、溫潤無華的人格魅力,必將鼓舞和激勵全軍乃至全國科技工作者為人民擔當,奮發圖強,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