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代大學生創業者。
他是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領軍者。
他是智能安防和智能化軌道交通應用領域龍頭企業的掌舵人。
他還是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十大經濟人物”……
面對這一連串的頭銜和身份,劉偉說,“其實我就是一個技術男,一直有顆技術的心”。
正是因為那顆不變的技術心,才有了劉偉和佳都科技的持續創新,以及不斷地把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讓這個IT“倒爺”,變身為融合信息、通信和技術(ICT)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大腕”。
第一代大學生創業者
時間倒回到1992年。那一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那一年,劉偉27歲,他與其他6個剛入職場不久的大學生選擇了辭職創業,成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大學生創業者。
“那個時候,不叫創業,叫個體戶。”出身書香門第的劉偉坦言當時人們的思想遠未有今天這么開放。
作為大學教師的父母對他的行為也不太理解,父親甚至為此整晚睡不著覺。盡管如此,劉偉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
收入穩定、專業對口,劉偉大學畢業后的工作令不少同齡人羨慕。20多歲的劉偉卻因一個偶然的場景改變了人生軌跡。
那晚,他在廣東省輕工設計院加班,如往日一樣埋頭畫設計圖的他猛然一個抬頭,看到前面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工程師,也在伏案作圖。
這一刻,劉偉看到的是30年后的自己。他堅定了一個想法:年輕人需要改變。
經過一夜思考,劉偉辭職了。
在市場上摸爬滾打3年后,由劉偉領頭、7個年輕人摩拳擦掌,用20萬元啟動資金創辦公司,從事電腦和繪圖儀的批發。
此后,劉偉帶領著佳都集團在IT分銷領域一路“高歌猛進”:從廣州一家區域性公司到亞洲IT電子產品分銷亞軍;2005年,也就是他創業第13個年頭,公司營業額超過100億元。
靠貨物一進一出賺取貿易利潤,劉偉因此曾被稱為IT“倒爺”。盡管合作伙伴盡是微軟、IBM、惠普等高科技企業,經手的產品也都是高科技產品,但劉偉明白,“這些都不是自己的”。
技術男有顆技術心
有一件讓劉偉一直印象很深刻的事,當年他把打印機的一個軟件稍作改進,產品立即就升值了幾倍。這是他第一次親身感受到產品技術升級的魅力和價值。
2005年,在公司電子分銷業務營業額達到100億元時,劉偉帶領佳都集團攻入國際巨頭壟斷的智能化軌道交通應用領域,開始了他的創業第二季。
為什么在企業蒸蒸日上、業績飄紅的巔峰時刻選擇轉型?在許多人眼里,這是放著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
“我是學技術出身的,一直有顆技術的心,沒有核心技術,業務發展得再大也沒有底氣。”劉偉說。
在“自有品牌、自有技術、自有產品”的愿景感召下,佳都集團開始了長達6年的國際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從2005年開始,他們每年凈投入3000萬元用于技術研發。那時,科技企業在市場融資并不容易,劉偉和他的創業伙伴們不得不通過其他業務的收入和股票套現來支撐技術研發。
持續的技術研發投入讓劉偉團隊最終掌握了智能化軌道交通關鍵系統的核心技術。2009年,劉偉拿到了新業務的第一張訂單——中標廣州地鐵四號線的自動票檢系統,金額超過1億元。
憑什么敢這么去拼?
有人說,劉偉有一個望遠鏡,能捕捉瞬息萬變的市場機會,能洞見未來潛藏的危機,順勢而變,轉危為機。
劉偉說,在電子分銷業務達到頂峰時,實際上也就到了它的發展瓶頸,必須主動謀變。之所以認定智慧城市應用這個細分領域,是因為認準了城市化是未來中國30年發展的新引擎,這個產業必然會贏來爆發式增長。
讓劉偉更有信心的是他身后的專業團隊,1000多名高學歷、年輕的研發人員。
在當下最炙手可熱的人臉識別領域,他們引入了師承“計算機視覺之父”的周曦團隊。這位由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一名80后。
在位于廣州市天河軟件園的佳都科技公司展廳,記者看到的是地鐵自動售票機、進站閘機、屏蔽門等一個個大型科技設備。然而,這家企業卻沒有一間工廠。
劉偉說,在智能化設備領域,佳都科技的業務模型與蘋果公司一致,只負責技術、軟件和設計。在他的周圍,有300家企業為其配套生產。
“這一批研發人員就是我們公司最貴的資產。”劉偉說,專業團隊對技術有感覺,他們的軟件設計和研發能力很強,最終實現了從學習模仿者變身為超越者。“只有技術團隊強,才有可能讓中國企業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兩個星期前,佳都科技擊敗對手成功競標洛杉磯地鐵系統解決方案。
“我們當初沒想到可以與國際巨頭同場競爭,因為過去一直是仰視它們,現在我們有能力在細分領域超過它們。”劉偉說。
自主創新10年,佳都科技在智能安防和智能化軌道交通領域擁有發明專利400多項,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掌握綜合監控、屏蔽門系統和自動售檢票系統解決方案三大核心技術的企業。
通過掌握核心技術,佳都科技不僅打破外國廠商的技術壟斷,在一些技術上已經遠超對手。比如在軌道交通中央控制系統,他們應用了自主研發的“并發多進程控制技術”,將系統的關鍵技術指標“全線停送電時間”由國外產品的1800秒大幅縮短到40秒。
社會同樣分享了佳都科技自主創新的成果。在軌道交通領域,過去由于依賴國外廠商,地鐵每公里造價高達12億元,如今已降至6億元左右。而一條線的自動票檢系統也從5000萬元降至2000萬元。
科技創新的前途在產業化
持續投入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讓佳都科技得以承擔“核高基”等數十個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其人臉識別核心算法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視頻智能分析系統獲得廣州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大型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這些技術和科技成果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繼廣州多條線路之后,中標東莞至惠州城際軌道交通屏蔽門系統解決方案,其自動售檢票系統已應用在青島、成都和天津地鐵;在智能安防領域,已獲得克拉瑪依平安城市項目等等。
作為技術派,佳都科技公司建有1家技術規劃研究院,1家國家級聯合實驗室和2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還與中科院、中山大學等科研院所緊密合作。
作為企業掌舵人,劉偉更注重將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布局。“科技創新最終的檢驗標準就是產業化,在市場上把國外競爭者PK下去才是硬道理。”
作為人大代表,他建議在產學研上,政府應更注重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財政資金的支撐和配套不應以傳統的固定資產規模為依據,應該更加重視人的創新價值,更多的扶持應面向人。
如今,佳都科技公司正在朝著自主創新的第二個100億元邁進,成為“ICT”的現代信息服務業高科技企業。
在劉偉看來,中國巨大的市場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這給科技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個人創業、企業創新與國家經濟發展的脈絡是一致的。”劉偉說。(葉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