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北郊,僻靜的生命科學研究園區里,坐落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層紅色小樓——這里,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的研究所。
所長王曉東——個子不高,黝黑健碩的漢子,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雙料”院士,他用自己獨到的管理方式和學識眼光,引領著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員,在這里篳路藍縷,嘔心瀝血,探尋人類生命的新知。
“只領導,不跟隨”,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設立科研選題的原則。王曉東說:“科研選題必須是世界最前沿的;必須是別人沒有做過的。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填補國內空白,而是獲取人類知識的創新。”
歸國創業——種好一片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
細胞凋亡規律研究,系王曉東在美國從事的生命科學前沿領域,可以揭示生物生長與死亡的規律,為人類癌癥及傳染病等疑難病癥的治療提供重要科學理論依據。
自1995年獨立工作后,短短幾年,王曉東就獲得了多項國際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學術論文發表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成為該領域知名學者。
2004年4月,41歲的王曉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中國內地20多萬赴美留學生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審相當嚴格,需要經過多輪秘密投票程序。他的入選證明了自身實力。
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于2003年開始籌建,2005年正式揭牌成立,王曉東被聘為所長。他依然選擇回國,投身中國的科研事業。王曉東說:“北生所是國家科技體制、科研管理改革的試驗田。這對于報效國家和個人事業的發展都是好機會。”
“我們秉承國際上科學研究的傳統,目標是‘真正為人類了解自然和自身有比較重大的發現’。我們對科學研究的評價標準完全與國際接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科研。”
北生所自2005年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共有實驗室25個,科研輔助中心12個,累計吸引50多位海外優秀高水平留學人員全職回國工作。
對乙肝病毒的新發現,為未來相關藥物研發打開嶄新的大門;發現植物第六類激素——脫落酸的受體,被同行認為是能夠寫進教科書的經典發現;動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與病原微生物間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成果,均填補國際空白……
目前科研人員獨立發表文章257篇,在國外《科學》《自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已有31篇,在國內外相同領域研究機構處于領先地位。
北生所是國內較早的無行政級別,無事業編制,全所實行合同制的試點事業單位。王曉東學術助理黃嵩博士介紹,“我們所招聘頂尖人才作為實驗室主任,組成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人才招聘專家委員會,按照國際化程序,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人才也是有進有出,保持流動性,所內部不搞職稱評定。實驗室主任聘任期為5年,他的工作將根據其學術水平和科研成果通過相關領域國際專家函評,同時結合其對研究所和社會的綜合貢獻等決定其是否進入下一期聘任,未通過評估者,將離開研究所。
國際小同行匿名評議——是北生所與國際接軌的實驗室主任評估方法。“對科研來講沒有絕對的標準,必須要看在同行之間是否有影響力。如果對同行沒有影響,就很難對大眾有影響。”王曉東說。
王曉東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北生所的制度與風格,10多年精心耕耘著這塊試驗田。
寬松和諧——營造環境回歸科研本質
北生所做的是探索性基礎研究,科學家需要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下展開研究。
“在這里,包括曉東在內,我們大家都是平等討論交流,都是直來直去,不用拐彎抹角,只對事、不對人。這是個純粹簡單的地方,大家一起做研究。”實驗室主任邵峰說出了他在這里工作10年的原因。
“我們這里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所長不干涉學術自由。如果所長整天問我干了什么,告訴我該干什么,那就沒法干了。”邵峰說:“曉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科研環境。”
“所里會有輕松的懇談活動,大家坐在一起隨便聊聊最近的新想法。這對建立良好的科研氛圍幫助很大。”黃嵩說。在北生所,科學家擁有很大的科研自主權,而非行政官員決定科研選題。
“真正原始創新的科研無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靈上的自由。”王曉東從科研角度,闡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
長期的寬松環境會不會使科研人員產生惰性?面對疑問,王曉東說:“我們實行的國際小同行匿名書面評估,要求十年內做到國際領先。這個杠桿還是很有力度的。”
尊重學術自由,提供一流服務,行政圍繞科研轉。北生所盡最大努力,為科研人員提供精神和物質支持。
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務,讓科學家們心無旁騖地做科研,是北生所的一大特點。大型儀器統一購買、集中使用,有效提高了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也明顯改善了儀器使用效果和實驗質量。
所里已建成11個專門技術輔助中心,可以為所有試驗室提供專業服務。北生所只有20多名行政人員,卻能夠承擔起全所幾百人的所有雜事,大到采購設備,小到進口實驗用小白鼠,甚至連租房子等事情都會為科學家辦好。
所長在科研選題和用人上不干涉實驗室主任。北生所的行政人員積極主動為科研人員服務,為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全力支持和幫助。“在北生所沒有‘管理’,只有服務。”
“北生所給人的感覺是沒有雜念。”中科院院士饒子和說,“多年來一直在一個偏僻的地方一心一意做科研,我很欣賞。”
追求原創——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王曉東的北生所追求原始創新,而不是跟著別人跑的“山寨版”。
“我們在所里獲益很多,最核心的就是追求學術上的原創性、創新性。所里非常看重學術內核,看重科研工作本身對學術界的影響力。我們不看評了多少獎,而是看科學成果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邵峰認為,這是王曉東一直堅持的創新理念。
所里的李文輝研究團隊對乙肝病毒的新發現,不僅回答了關于乙肝病毒感染至關重要的科學問題,而且從根本上突破了乙肝相關研究最重要的技術瓶頸。
“文輝的研究在突破之前,較長一段時間里也沒發什么論文。但是我和他聊過,發現他對每一個技術環節都有很清晰的分析和判斷,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支持他的研究。”王曉東說。
對人的判斷和堅持,源于王曉東對基礎科研的理解:前面有沒有路不知道,可能要翻過山才能找到一條通路,但也可能只找到一處斷崖,那這條路就不通了,還要繼續找下去,所以科學家探索新知要耐得住寂寞。
“曉東能從‘廢墟’里挖出‘金子’,學識眼光非常獨到。這是我跟隨他的原因。”博士后樊煒亮回憶起王曉東獨具慧眼的指點。
樊煒亮曾經花費大半年的時間做一個實驗,但結果讓人氣餒。“研究失敗了,很痛苦,我都不再想看那些數據了。”樊煒亮說,但是曉東仔細分析了數據,發現其中一些現象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指導我對此專門進行挖掘。這3年多,我一直這個方向上探索,研究曙光已現。
“曉東有獨到眼光和能力積累,能看到一個現象背后所蘊含的5步,甚至10步,從一個失敗的實驗中找到可能是未來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口,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樊煒亮說。
乙肝受體研究、細胞修復基因研究、人體肥胖基因研究、治療兒童自閉癥應用軟件開發……“我現在對大家的科研探索很滿意。這里聚集了一批對科研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我希望實驗室有良好的狀態。現在是所里最好的時期之一。”王曉東說。
“希望我們北生所的青年科學家在中國的土地上能作出影響世界的發現和發明。把創新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追求,就要立足長遠,把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起來。在有足夠量的積累之后,必然有質的飛躍,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王曉東說出了自己的心愿。(楊維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