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
“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我感到無比光榮,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責任和動力。”甘肅慶陽環縣縣委書記柴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柴春在甘肅慶陽合水縣工作了6年,今年5月轉任環縣縣委書記。工作33年來,他先后任過鎮長、副縣長、縣長等職務,用赤誠之心和出色業績贏得了干部群眾的廣泛贊譽。
5年修了近1500公里路
合水縣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和子午嶺交界區,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2009年,柴春任合水縣縣長伊始,就深入全縣65個貧困村開展調研,很快就發現貧窮的主要原因在于“路”。“當時全縣村村之間要么是坑坑洼洼的黃土路,要么是連農用車都無法通行的羊腸路,不僅人走不出去,僅有的一點農產品也運不出去。”柴春說。
這次調研后,柴春確定了“扶貧先修路、依路聚產業”的工作思路。他說,從2009年起,縣鄉兩級就采取整合項目、銀行借貸等多種方式,開啟了機器轟鳴、全民上陣的修路大幕。5年多時間里,合水縣新修通村柏油路、水泥路77條810公里,砂石路108條651公里。
隨著交通條件改善,人流、物流迅速暢通,產業、資金迅速匯集,合水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極大地加快了。據統計,從2009年到2014年,全縣共有5.36萬人實現了穩定脫貧,全縣貧困面下降了35.2個百分點,創造了1986年扶貧工作啟動以來甘肅省脫貧人數最多、脫貧速度最快、脫貧質量最高的紀錄。
跑遍全縣80個行政村
“我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縣委書記,曾經挨過餓、受過苦,我一定要多為群眾辦點實事。”這是柴春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合水縣工作時,柴春一有時間就到基層調研,跑遍了全縣80個行政村,為群眾辦了一大批好事、實事。
2012年12月,柴春到馬蓮河流域的深溝地帶調研,了解到由于山大溝深,群眾出門難、生活貧困的情況后,迅速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扶貧開發規劃,籌資打通了全長123.2公里的“一縱兩橋十七橫”交通網絡,把路修到農民的莊稼地旁。
“僅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老百姓的勞動強度。”柴春說。合水縣扶持群眾在公路兩邊種菜、栽果、養羊,并幫助農民貸款購買旋耕機、收割機、三輪車等農用機械,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切實解決了近萬名群眾“上不了塬、過不了河、出不了山、致不了富”的難題。
一份沉甸甸的發展成績單
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是2008年的2.4倍、6.6倍;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1113套、集中連片小康農宅40處224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6420戶,每個鄉村均建起了文化站或農家書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新農合參合率達98%——這是2014年合水縣經濟快速發展的成績單。
“下一步,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縣委書記要自覺當好‘四種人’的要求,用心做好事,盡責履好職,以情感動人,從嚴帶好隊伍,真誠為民,清廉為政,做黨和人民群眾信賴的好干部,把環縣發展得更好。”柴春堅定地說。(王昊魁 羅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