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王征(右)獲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突出貢獻獎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號飛船平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守在直播電視前的航天人歡呼雀躍。
王征,著陸最為關鍵的高度控制裝置研究設計帶頭人,卻并未出現在直播的電視機前,抑或慶祝現場。
此時的王征,正在和“嫦娥”的同事們做著“焦頭爛額”的試驗,處在探月工程研制某關鍵產品任務的敏感期。
這一幕,無疑為這位航天工作者剛剛獲得的中宣部、國資委聯合授予的“國企敬業好員工”稱號,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注腳。
有“拼命三郎”之稱的王征,是高度控制裝置創新團隊的帶頭人,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主任設計師。控制裝置雖然很小,卻關系到飛船返回艙能否安全著陸。長期以來,我國控制裝置在技術上一直受制于國外。
“別人能做,我們也能,中國航天不能受制于人!”于是王征從頭學、從頭干。他不斷跑到清華、中科院高能所等單位求教,把自己埋在一摞摞文獻資料里,“有人說我性格倔,可我想也就是這股倔勁,讓我們的研制有了進展。”
由于控制裝置的特殊性,大量外場試驗不是集中在寒冬,就是在酷暑。團隊成員印象中,多少個冰雪嚴寒天,雖然穿著軍大衣和毛皮鞋,卻還是被凍得膝蓋以下沒有知覺。夏天40多攝氏度的天氣,外場在荒無人煙的空地,沒有遮擋物,太陽似乎要把人蒸發掉……
付出終于贏得回報,項目組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研制工作出現曙光。依靠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項目組設計的控制裝置攻克航天器月面軟著陸核心技術,實現產品適應月面復雜環境、高精度測距、高可靠性、體積小、重量輕……
成功背后,王征的敬業,令同事記憶深刻。
2004年9月,王征第一次參加大型試驗,“緊張”得滿腦子都是“不能失敗”的念頭。意外偏偏出現,不緊急處置,準備多年的高度控制裝置,很可能因為小小的事故告別“上船”機會。
王征很清楚,盡管有一整套安全防護措施,但如此近距離操作,仍要冒受到輻射傷害的風險。但此時的他沒有猶豫,利落地挽起袖子,抓起銼刀……盡管耳邊充滿“王征你瘋了!不要命了!”的勸阻,他卻出奇冷靜,緊緊盯著那只出現意外的零件,雖然肌肉已緊繃到快抽筋,但手中的工作絲毫未差。
這一冒險舉動最終令試驗“有驚無險”:返回艙在降落傘的拖曳下在空中下落,某高度控制裝置加電工作,近地面1米,向反推發動機發送點火指令,在反推力作用下,返回艙平穩、呈直立狀著地。完美!
事后,在醫院接受體檢后,醫生悄悄對王征說:“小伙子,你要是再多被輻射幾分鐘,這輩子恐怕都看不見飛船上天了!”
“十年磨一劍,立志在心間,一切為載人,青春獻航天!”盡管沒有第一時間目睹神舟八號順利著陸,王征依然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小詩,這是他這些年來內心真實的感受。“從22歲到37歲,我將15年的青春獻給航天事業。從菜鳥,到主任設計師;從毛頭小伙子,到為人夫、為人父……這15年,是我人生最精彩、也最難忘的年華。”王征說。
在“國企敬業好員工”稱號授予儀式上,王征動情地說起他與中國航天的不解之緣:出生時,中國剛剛經歷長征二號火箭成功發射,父母因此為他起名“王征”,期望他的人生是不斷征服的“征途”。
“我是幸運的,加入航天事業,加入這支項目隊伍,讓我懂得國家航天事業如何鑄就,懂得什么是‘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懂得什么是傳承。”王征坦言。
青春,是一腔熱血、豪情壯志,也是勇敢面對、擔負責任!在征途中跌倒、迷惘,在征途中抗爭、前行。回頭看看,一切挫折、一切不濟,都只是命運的考驗;一切付出、一切拼搏,都將在雨后結果!
這是王征15年的拼搏感悟。(華曄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