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剛和愛人一同去給孩子上了墳,心中的牽掛放不下,努力不去想,但女兒的音容笑貌還是會清晰浮現。”2015年2月14日凌晨,高思杰12歲的女兒高雨桐因患腦干腫瘤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2月15日下午3時,高思杰將小雨桐的眼角膜分別捐獻給樅陽、桐城的兩名患者,兩名患者重獲光明;幾天后,小雨桐捐獻的腎臟又移植給了省外兩名患者——生命在大愛之中得以延續。
女兒走后,高思杰和妻子經常都會帶上一束鮮花和幾本女兒最愛讀的書,到郊外的墓地陪陪女兒,和女兒說說話。
每每談起,這位堅強的父親總是滿含淚水。
一生愧疚,傳遞女兒“愛的力量”
沒能多抽些時間陪陪女兒,是這位皖北漢子心中最后悔的事。
“吾家有女初長成”。高思杰曾是個幸福的父親,可幸福太短,女兒高雨桐的生命在12歲這個含苞待放的年齡早早定格。
2014年12月7日,腦干腫瘤、丘腦腫瘤等字樣先后出現在雨桐的病歷上。為了尋找生命的奇跡,高思杰和愛人帶著女兒從阜陽到上海、從上海又輾轉到北京求醫。雨桐一天比一天虛弱,從不能走路、不能吃飯,到不能說話,再到最后無法自主呼吸……
“愛讓我們懂得付出,讓我們給予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愛的力量!愛使迷途中的人獲得希望,使黑暗中的人重現光明,使沙漠中行走的人找到水源……”這是小雨桐作文中的一段話。
高思杰說,爸爸媽媽留不住女兒的整個生命,他們替女兒選擇了延續和奉獻——在2015年2月14日這個充滿“愛”的日子,捐出女兒的肝臟、腎臟、眼角膜,用以挽救別人。
這就是女兒說的“愛的力量”。
裝滿大愛,為群眾解難是最好的宣傳
2009年4月,高思杰被安徽省文明委授予“首屆安徽省道德模范”。領獎后,他在第一時間將5000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阜陽特殊教育學校。可那時,他母親被查出患有三期直腸癌,正等錢做手術。高思杰說,“母親的事兒我還有辦法,但那些可憐的孩子咱不能不幫,這筆錢多少為他們做些事情。”
“作為一個新聞宣傳工作者,盡自己的能力多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就是最好的宣傳。”樂善好施的高思杰為艾滋病孤兒捐款,為白血病孩子募捐,為棄嬰找尋更好出路……多年來,被他幫助過的人不計其數。
10年過去了,潁州區文峰辦事處馬姓居民一家,依然難以忘懷高思杰為他們帶來的幫助。10多年前,馬家的女兒、兒子相繼患上罕見的肝病。在妻子嘗試割肝救子之后,兒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家中也從此債臺高筑。得知情況后,高思杰在聯系社會救助的同時第一時間動員多家媒體集中報道,想辦法幫助馬姓一家人渡過了難關。
今年4月1日,高思杰到阜陽市紅十字會又填寫了一份器官捐獻志愿書,準備將來也捐獻自己的眼角膜、腎臟和肝臟器官。高思杰說,“我們只陪了女兒12年3個月零26天,真的舍不得她,我想通過這種方式,陪著她一直走下去……”
舍小家顧大家,詮釋的是責任和擔當
在高思杰的鏡頭里,阜陽火車站總是喜慶熱鬧、年味濃濃;但自己的家里,卻是滿室孤寂、冷冷清清。辛苦的妻子做了一大桌年夜飯,為了等他,熱了又涼,涼了又熱;年邁的母親,除夕夜總是習慣先早早睡下,為的是存點精力陪下半夜才回來的兒子過年;年幼的女兒則喜歡趴在窗邊,喃喃自語:“爸爸什么時候才能陪我放煙花啊?”女兒的這個小小愿望始終沒能實現。
干起工作風風火火、幫助他人從不猶豫,可每當提起家人,高思杰卻沉默了,太多太多的愧疚,讓他不知從何說起。
2003年抗擊“非典”40天,近在咫尺的妻子女兒他一次也沒顧得上看望;2007年抗洪搶險32天,妻子出差在外,77歲的老母親一個人生病在家,他擠出時間去藥店抓了中藥,卻一直沒顧上去取。
“他們是我最親最愛的人,我也想多陪陪他們。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為了更好地宣傳阜陽,我必須一有線索就出發。這是我的責任,也應該有這份擔當。”每當想起這些,高思杰總覺得心酸,感覺對不起家人,可自古忠孝難兩全啊。
孩子去世后,高思杰把孩子的墓地特意選在了郊區的忠孝園,那里安息的全是老人。他說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自己和妻子一直沒時間照顧孩子,“現在女兒的旁邊全是老人,老人最會疼孩子,這樣女兒又有人疼了。”
作為記者,高思杰詮釋的是責任和擔當;作為父親,高思杰書寫的是大愛和堅強。辦完女兒后事才4天,高思杰又扛起攝像機去了阜陽火車站,開始了春運的報道和直播……
為了心中的那份“大愛”,他把對女兒深深的思念埋藏在心里,擦干淚水繼續奔跑。(朱思雄 葉 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