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領導和群眾都為他點贊
——追記山西大同陽高龍泉司法所所長李培斌
圖為李培斌(左二)在群眾家門口了解情況,為百姓排憂解難。
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龍泉鎮司法所所長李培斌的辦公室靜悄悄,一本記了一半的學習筆記攤開在桌上,血壓計和降壓藥堆放在一旁,兩盆綠植的葉子已經蔫得打了卷兒。一起待調解的糾紛當事人電話,被工整地抄錄在臺歷上,時間永久定格在10月14日。
“14日中午,鎮道北養豬場老景來所里說,他和鄰居起了糾紛,想請李所長前去說和一下,當天下午3點多,我給李所長打了電話,他讓我第二天上午去接他,可沒想到,這竟成了一個永遠不能兌現的‘約定’”。李培斌的“徒弟”,龍泉司法所司法助理員魯學虎這樣告訴記者。
2015年10月15日,在大同市舉行的司法所長培訓期間,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優秀基層司法所長李培斌突發疾病病逝,年僅50歲。
“培斌同志工作三十余載,調解了數以千計的民事糾紛,制止了上百次群體性械斗,使50多對瀕臨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30多位遭受遺棄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20多名失足青年改邪歸正,20多名社區矯正人員迷途知返。”山西省司法廳廳長崔國紅評價說:“培斌同志是我們的楷模,值得全省司法行政系統每一個干警學習!”
對工作,從來沒說過一個不
陽高縣科教局局長高桂德到現在也不相信李培斌去世的消息:“我和李培斌認識十多年了,我曾是他的領導,后來是朋友,現在是兄弟。”
2003年,高桂德任馬家皂鄉黨委書記,李培斌就在司法所工作。“全鄉一萬四千多人,他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大家都叫他‘李司法’。”高桂德說,“李培斌調解案子很有一套,許多別人解決不了的案子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能案結事了。更重要的是,李培斌對工作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只要有事情找到他,他總是第一個沖上去。”
2006年,高桂德任龍泉鎮黨委書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當時的縣司法局局長走“后門兒”,把李培斌調到龍泉司法所任所長,“因為這里更需要他,龍泉鎮占全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龍泉穩則陽高安。”
10月29日,記者跟隨龍泉鎮興隆巷村支書燕續明來到了一戶人家的門口,鮮紅色的大門格外顯眼。回憶起當年這里發生的那起沖突,燕續明現在依然心有余悸。“李司法若沒及時趕來,要出大事兒!”
原來,這戶人家的女兒,幾年前因感情不和,常住娘家,丈夫因此心懷怨恨。一天,丈夫帶著一幫人來到岳父家,想強行帶妻子回家,與岳父家人發生激烈沖突。見此情景,村支書趕緊給李培斌打電話。李培斌迅速趕到現場,只見七八個光頭青年與這戶人家對峙,有的手持木棒,有的手持菜刀,惡言惡語,氣勢洶洶。
看到李培斌來了,幾個青年惡狠狠地威脅他說:“滾一邊去,敢多管閑事,小心收拾你。”李培斌強硬地說:“我是司法所的,這事必須管。我啥都見過,啥也不怕。如果你們把我打死了,我是烈士,你們就是兇犯!”幾句話,就把這群光頭青年的氣勢壓了回去。
“李培斌拼命工作卻從不提任何要求。”高桂德說:“每次我問他需要什么,他總說不需要,可在2007年,省司法廳給他配了一輛摩托車后,他卻專門來單位找我(當時高桂德已調到科教局)。得瑟地在院子里繞了三圈,高興地跟個孩子似的說‘我也騎上電驢子了。’這么好的同志,怎么就走了呢?”
對群眾,他管了兒子又管娘
10月29日,富貴村78歲老大娘袁桂如聽說記者要來,早早就站在村口等著了。老人至今仍住著幾十年前的青磚房,院墻破爛不堪,還不到一米高,幾塊木頭搭起來就全當是門了。“老伴和四個兒子都死了,培斌兒就是我唯一的親人……”話沒說完,袁桂如老淚縱橫。
袁桂如和李培斌相識,還要追溯到七年前。老人的二兒子張建國因搶劫罪被判14年,服刑期間患上腦萎縮,口齒不清,行動不便。2008年釋放后,山西省太原第一監獄用車把張建國送回家,卻被他母親拒之門外。情急之下,太原一監找到李培斌。
接案后,李培斌趕到張建國家了解情況,原來,袁桂如并不是不想要兒子,而是她實在沒有辦法讓兒子回家。作為一個孤寡老人,袁桂如的生活本身就十分艱難,這時再添上一個患病的兒子,老人實在無能為力。
“兒是娘的心頭肉,當媽的咋能不讓兒子回家呢?可這情況你也看到了,我們娘倆兒咋活啊!回到監獄,他好歹還有一碗飯吃。”聽完老人的講述,李培斌的鼻子一陣陣發酸。“您先讓兒子進家,生活困難我來想辦法,黨和政府不會不管您的。”
之后,通過與太原一監協商,李培斌為張建國解決了3萬元醫療費、生活費。同時,他幫助張建國母子一起辦理了農村低保。
2012年春節,正當李培斌難得地與家人舉杯共慶佳節時,袁桂如卻突然打來了電話,說張建國去世了。李培斌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趕到了90里外的袁桂如家,一手張羅著把張建國入土下葬,袁桂如撲通就給他跪下了……
“知道培斌去世的那天晚上,我一宿沒睡,哭了半夜,”袁桂如哭著告訴記者,“建國走后,都是培斌兒管我,給我申請救濟款,逢年過節還給我錢,他管了兒子又管娘,說好了要給我養老送終的,怎么就走我前面了呢?他說話不算,說話不算啊”……
對業務,金牌調解離不開一個鉆字
1984年,李培斌從縣農業中學畢業參加工作,第一份工作是鄉農機員。從農技員到調解員背后離不開一個“鉆”字。面對欠缺的法律知識,李培斌瘋狂買書,他還自修上了東北大學法律系的課程。他調解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調解就看法,一切只從公著走。”
調解糾紛必須了解民情。李培斌每到一個地方就走街串巷,嘮家常、話里短,誰家家庭不和,誰家鄰里緊張,他都心中有數,被人稱為“活字典”。
在近30年的調解生涯中,李培斌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人民調解十法”:用情感染法、以柔克剛法、先守后攻法、正義震懾法、親情促動法、群眾抨擊法、穩定大局法、感化教育法、誠信擔保法、類同案推代教育法。如今,這套調解法則已經在全省司法系統推廣,成為了人民調解工作的“活教材”。
李培斌還總結出“三心、三勤”的心得經驗。“三心”,就是要有換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負責的責任心,把小事情當大事業做的事業心。“三勤”,就是耳勤、嘴勤、腿勤。有了這“三心、三勤”,再靈活運用“人民調解十法”,再大的疙瘩也能解開。
“同樣是化解一起信訪案件,換成別人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李培斌就可以,”省政協常委、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時任省司法廳廳長王水成這樣告訴記者,“因為李培斌在化解矛盾時,他對當事人先不談上訪的事,而是從聊天開始,以朋友式的談心、交心進行疏導,使信訪人感到一種溫暖,進而從思想上化解。他十分關心當事人的生活狀況,注重后續回訪,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所以,一些老信訪到了他這里都得到根治,沒有后遺癥”。(馬岳君 李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