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芳
1995年師范學校畢業后,蘇文芳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農村小學淮北市杜集區高岳鎮后窯小學任教。從那開始,她走上三尺講臺,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師德的高尚。為了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只要聽說有名師來講課,她都自己花錢買票去聽。就連產假期間,也不忍失去學習機會。
蘇文芳積極上進,在2005年全市公開選拔骨干教師,她被選拔到市人民路學校任教。后又被評為安徽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安徽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指導老師,中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考官。
對待學生,她言傳身教。當教育學生熱愛勞動時,她不是指手劃腳、拈輕怕重,而是和學生一起參與勞動的全過程;當叮囑學生遵守紀律時,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紀班規……漸漸地,有人主動彎腰揀廢紙了;有人早晚主動開關電燈了;有人主動下課為學困生講題了。
對來自汶川地震災區的小孩更是關愛有加。孩子進班后,她帶頭捐款,利用課余時間為孩子補課,還經常在周末把她帶回家吃住,給她買漂亮的衣服,帶著孩子去公園散心。孩子表示:“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名像您這樣的老師!”家長則送來“大愛無聲感謝恩師”錦旗。
此外,這幾年,她通過慈善機構,捐款十余萬元。受她的影響,她的兒子用自己積攢的壓歲錢資助著四川碗鄉小學的孤兒。
平時在教學工作中,她將全部的心血播撒在學生身上,而讓她感到愧歉最多的是她的老母親。老人在幾次化療期間,為了不影響學校工作,不耽誤學生的學習,她都沒能守在老人身邊。都是家人在陪護,當得知老人因為化療的痛苦,一個星期幾乎沒有進食,昏迷中還喊著她的名字。她聽著哭了。就在老人生命彌留之際,晚上她趕車回到老家,坐在床邊陪著老人,第二天凌晨四點多,她又匆忙坐早車從老家趕回學校,精神飽滿地站在講臺上為學生講課。老人走了,她把對老人的思念在心底深藏,化作了對事業的無限忠誠。由于工作生活的壓力,導致她白細胞降低,體內發生瘤變,但她始終堅持在一線課堂上。
蘇文芳說,她的兩個心房,一個裝的是良心,一個裝的是愛心。捫心自問時,問的是良心;傾情付出時,灑的是愛心。( 檀美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