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這樣唱道:“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自己;請讓我來關心你,就像關心我們自己。這世界,會變得,更美麗……”
在合肥市有這樣一支年輕的志愿者隊伍,多年來,他們就像歌里唱的那樣,給他人以關心和幫助,用行動為“志愿者”增光添彩。
甘當領飛“頭雁”
早晨8點開始工作,下午5點停止營業,隨即驗款、盤點、傳賬,直到6點多鐘。周末就更忙,難得的換休往往要盼上一個月才輪得到。這是鄧玲的工作時間表。就是在這樣緊張的工作節奏中,她硬是“擠”時間做志愿服務。而以她名字命名的“鄧玲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也被合肥市民親切地稱為“雷鋒小分隊”、“愛心大使”。
1996年,鄧玲因丈夫工作變動,從霍山縣醫院調入合肥供電公司工作。初到營業廳,鄧玲在業務上孜孜以求,在服務上更是細致入微。
一次,一位高血壓患者在大廳突然病發,鄧玲憑著多年的從醫經驗,及時采取措施,挽救了那位客戶的生命。在她的建議下,營業大廳里從此有了醫用急救箱、老花鏡、便民晴雨傘等新的便民設施。為了方便聾啞人辦理業務,鄧玲還自己掏錢買來書和碟片自學手語。
有一天,鄧玲接到了一位客戶的電話,打電話的是位老太太。她非常認真地問了鄧玲好多遍:你是鄧玲么?你就是共產黨員鄧玲?鄧玲也很認真地回答她:我是鄧玲,請問您有什么需要幫助嗎?對方一下笑了,一個勁地說:沒什么沒什么,我就是想聽聽你的聲音。那一刻,鄧玲知道,這是普通客戶對她的肯定,更是激勵。作為一名窗口的工作人員,她對自己的要求更嚴了,服務也更周到了。
逐漸地,鄧玲用她的優質服務贏得了客戶的一片贊揚。她也成了公司的“服務之星”。而由鄧玲帶頭摸索出的“鄧玲工作法”——微笑服務法、親情服務法、細膩服務法、延伸服務法、語言技巧法、應急處理法也隨之得以推廣。
用愛傳遞溫暖
2002年冬天的一天,外面飄著雪花。鄧玲從合肥市雙崗居委會得知盲人何朝華因為生活貧困用電有困難后,主動上門了解情況。當她推開何朝華家門時,眼前的景象讓她落淚了。大白天,沒電的老屋陰暗潮濕,只有房角的煤爐散發出一絲暖氣。
鄧玲二話沒說,扭頭返回營業廳,和幾個同事一起墊上電表和電線錢,帶上工具和設備,再次來到何朝華家。裝電表,牽電線,鄧玲還登上室外電線桿接上火線。屋外的雪越下越大,一個螺絲需要操作幾次才能擰進去。不一會兒,鄧玲在電線桿上凍成了“雪人”。
電表裝好了,電通了,鄧玲又送來取暖器。許久沒有感受過溫暖的何老漢緊緊地拉住了鄧玲的手……
第二天,何老漢在鄰居的攙扶下,步行來到廣播電臺。在播音間,何老漢給鄧玲打了一個電話:“我雖然看不見,可心里是亮的。實在拿不出什么感謝你們,就點一首歌吧!”
那一刻,鄧玲和同事們一起圍坐在收音機旁,任憑《好人一生平安》的旋律在他們的淚光中飄蕩。
從那以后,鄧玲一直堅持每月為何朝華繳電費。幾年下來,鄧玲的電費支出越來越大,如今她每月要為10多位生活困難的孤殘老人繳納電費。
其實這樣的事例在鄧玲身上數也數不清。2003年,公司在整合原團員青年志愿者的基礎上,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鄧玲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這是全省電力系統歷史上首支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志愿者隊伍。
鄧玲的名字,開始成為公司優質服務和志愿服務的象征。而她領銜的志愿者服務隊,秉承“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踐行“善小”,在沒有終點的志愿行動中成為一個流動的“愛心窗口”和一支服務的“生力軍”。
“善小”因愛美麗
2005年11月9日下午,細雨蒙蒙。一輛黃色電力搶修車戛然停在合肥市拱辰街巷子口,車上跳下幾位年輕人,扛著一面印有“鄧玲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字樣的紅旗,直奔99號樓。
原來那天清晨,合肥市人民廣播電臺“供電一刻鐘”節目接到一個特別的電話,打電話的是已82歲高齡的孤寡老人唐邦錚。老人長期與鄰居合用電表,經常發生電費糾紛,想分戶單獨裝塊電表,但不知如何辦手續,正為此事發愁的他大清早聽到“供電一刻鐘”廣播,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給電臺打了個電話。
老人怎么也沒想到,當天下午,合肥供電公司“鄧玲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就冒雨趕到他家中。為了避免老人來回奔波,服務隊現場辦公,一部分人給老人安裝電表,另一部分人幫助老人備齊材料,辦理申請手續。
在裝表現場,當服務隊得知老人一直獨居,一點電力常識都不懂,又主動給老人接通下火線,并去商店買來護套電線,幫助老人布置家中的線路。
事忙完了,天也黑了。臨走前,愛好書法的唐邦錚老人在燈光下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鄧玲服務隊好,共產黨好”幾個大字。
其實,在2003年志愿者服務隊剛成立時,孤殘群體就成了他們的重點“目標”。他們的“送光明”服務卡上,明確地寫著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困家庭和困難群體”,只要打個電話,服務隊就“上門辦理用電申請,收繳電費,幫助排除用電故障”。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還建立了愛心服務卡,堅持定期對困難特殊群體回訪,盡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留守兒童也是服務隊成員關注的對象。2009年春節前夕,服務隊成員來到長豐縣雙墩鎮金壩村看望那里的留守兒童,為他們帶些衣服、玩具、書包、文具、課外讀物等,與他們做游戲。他們這樣的活動已經堅持了3年多。從2006年起,志愿者服務隊成員每月自發從工資中捐獻5元錢,成立“善小”愛心基金,專門用于幫助留守兒童及一些貧困失學兒童。三年多來,服務隊隊員共6次105人次前去長豐看望孩子們,捐助“善小”基金1萬余元。
愛心一路延伸
青山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百花盛開;生命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愛心綻放。
鄧玲的精神感染了身邊一批年輕人,青年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注冊志愿者由最初的10名擴大到現在的562名,人均志愿服務已達140小時。卓越、卞亞男、張晨瑤、刁燕燕、趙珺、何章偉……一張張年輕的面孔用真誠和微笑繼續著志愿者的接力,感受著志愿者的榮光。
2006年2月26日,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鄧玲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榮獲全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最高獎項——第六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服務集體”。
殊榮之下,鄧玲和她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隊員們并沒有沾沾自喜,他們不斷延伸服務內容,擴大“愛心”半徑。他們與合肥市長豐縣孫廟鄉的柯湖小學、范嘴子小學、孫廟小學的16名失學兒童結成了“希望工程1+1助學對子”,自發捐款捐物達4萬余元。在團市委組織的“百家團委助百戶”活動中,服務隊自發結對救助了21戶特困家庭,捐助了近5000元的物品。2009年,在得知潁上縣三十鋪的王家玉帶著幾十年來收養的216個孩子艱難地生活著時,服務隊帶著兩萬多元的愛心捐款和成箱的文具、書籍、衣物來到潁上,把愛心播灑到王家玉福利院的每一個孩子身上……
“鄧玲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中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楷模,如見義勇為、勇斗歹徒的青年志愿者龔民,因熱心對待客戶、幫助特困戶而榮獲“合肥市優秀志愿者”稱號的朱琳艷等。鄧玲說,未來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發現需要幫助的人們,然后“按需服務、隨時服務”。
正所謂“助人亦自助,樂人也樂己”。把一份愛心給予需要幫助的人,收獲的是雙重的快樂。“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已不年輕;但我的心卻因為志愿活動而永遠年輕。在志愿服務中,我深深地理解了那句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那是奉獻的快樂。”鄧玲如是說。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也該是所有青年志愿者的心聲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