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拾荒工會主席”張景蘭:“我只是在盡我所能幫助貧困孩子”
安徽合肥街邊一名不起眼的拾荒老太近日被人認出是前任安徽省人大機關工會主席張景蘭。過去一年,這位退休處級干部賣廢品掙了1000多元,用于資助山區貧困女童。面對如潮贊揚和“作秀”猜疑,她說:“我是太心疼那些山區里的苦孩子了!撿破爛,只是為了盡可能多給他們一點幫助。”
64歲的張景蘭“出名”純屬偶然。她在揀廢品的同時還主動把一些無法回收的垃圾扔進垃圾箱。因為“特有環保意識”,張景蘭受到市民關注,繼而“工會主席家里堆滿了廢品”“一年賣廢品掙了1342.7元資助3名貧困女童”等情況被陸續在網上爆料。
張景蘭的事跡感動了萬千網友。但也有人認為,她的行為樸素卻有作秀之嫌:“是做了好事,但她沒有退休金嗎?一定要這種方式嗎?”
記者幾經周折找到張景蘭的家,家中無人卻房門敞開。在這套80平方米的住宅里,不見常用家電,但每個房間卻都滿滿當當,堆放著一捆捆舊書報、廢紙盒。“我家里沒什么可偷的,為什么要鎖門呢?”隨后回來的張景蘭笑著解釋說,因為門鎖壞了,舍不得花100多塊錢換鎖芯,就干脆敞著門。
面對外界的一些疑惑,張景蘭說,自己資助貧困孩子是一種職業行為的延續。十幾年前,她在單位對口幫扶的皖南績溪縣聽到一段話:績溪人一輩子只干3件大事,給小孩念書、給活人蓋房、給死人修墓,但困難家庭就只能給男孩念書,女孩留在家干農活。“從此,資助那里的貧困女童讀書就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直到現在。”
退休后,張景蘭每月工資拿到手3800元,要還購房款及給88歲的老母親看病,月固定支出接近3300元。她說自己一直在節衣縮食中盡力資助,吃飯以饅頭、青菜蘿卜為主,一條褲子穿了14年,有時在街上餓了都不舍得花一塊錢買個燒餅。“回來到單位食堂買個饅頭才6毛,能省一點是一點。”她說。
張景蘭揀廢品始于2009年。“一開始我也有點不好意思,但后來想,這樣既環保又能幫助貧困孩子,我撿破爛堂堂正正。”去年,節省之余加上賣廢品,張景蘭共拿出4500元資助了6個孩子。她說自己一生未婚,已把山里的苦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我不圖回報,她們能快樂成長,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非常有意義,比什么事情都高興!”
愛心路上,張景蘭不孤單。多年來,她和單位同事們已先后資助了200多名山區貧困兒童。當年首批受助的孩子,不少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
張景蘭說,這幾年孩子們上學免費了,但有的還缺少書包、衣服,成長過程中還需要書籍、體育用品和電腦。“我們的資助還遠遠不夠。”
“成名”后,張景蘭的愛心事業受到了更多關注,有人要高價回收她揀的廢品,有企業派車給山區孩子送去食品。張景蘭說,自己年齡逐漸大了,還患有糖尿病,資助工作能干多久是多久。“你們不要報道我,多報道一點山區貧困孩子的困難吧。”(徐海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