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百年良醫的蒼生大愛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骨科專家葛寶豐
中國工程院院士葛寶豐正在查閱資料
“懸壺濟世秉丹心,妙手仁術暖杏林。”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專家組名譽組長葛寶豐從醫65年的真實寫照。
與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一樣,如今93歲高齡的葛寶豐依舊風雨無阻堅持上班;每天用放大鏡至少看2小時中外醫學雜志,掌握世界醫學科研動態;每周用兩個半天坐診,接診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
作為新中國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葛寶豐先后救治病人17萬余人次,自主創新57項重大醫學成果,培養軍地骨科專家600多人,年近百歲仍奮斗不息,被群眾親切地譽為“百年良醫”。
“我的根在大西北,這里的人們更需要我”
少年時的葛寶豐經歷了舊中國列強凌辱、民不聊生的悲慘生活。
高中畢業那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霍亂襲擊了他的家鄉,使只有90戶人家的小村莊,接連死亡104人,他的母親、二嫂就死于這場瘟疫。
忍著巨大悲痛,當年17歲的葛寶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燕京大學醫學系,踏上了“醫學報國”的道路。離開家鄉的那一刻,他向著母親安息的方向默默許愿:要一輩子做一個救死扶傷的好醫生。
1947年,葛寶豐畢業分配到國民政府蘭州中央醫院,擔任大外科主治醫生。1949年8月蘭州解放,葛寶豐通過救治解放軍傷病員,親眼目睹了人民軍隊秋毫無犯的嚴明紀律,從內心深處萌生了對共產黨的向往之情。最終,他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完成了一生中的重大抉擇。
蒼茫的大西北,溝壑縱橫,戈壁相連,歷史上是積貧積弱、缺醫少藥的一片困土。葛寶豐受老一輩軍隊醫護人員愛黨為民、救死扶傷的精神感染,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聽黨話、跟黨走,把學到的知識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為西北人民獻出全部的光和熱。
上世紀70年代,理論功底扎實、業務技術精湛的葛寶豐,已成為軍內外骨科醫學界的一顆閃耀新星。解放軍總醫院多次想調他去北京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我的根在大西北,這里的人們更需要我。”
改革開放后,葛寶豐留學海外的兒子葛競成為美國知名顯微外科專家,老伴劉恭芳的大多數親人也在美國定居,他們先后48次來信懇請葛寶豐夫婦去美國安度晚年,每次都被夫婦倆婉言謝絕。
1999年,葛寶豐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他的家鄉河北以及南方沿海發達地區的多個省市都給出極為優厚的條件邀他前往定居,開辟新的天地,他都回信婉拒,并賦詩明志:“我年逾八十,蹣跚意呆癡,吐絲絲綢路,直到絲盡時。”
家鄉河北樂亭縣人民被葛寶豐扎根西北的精神所感動,專門將縣城一條街道命名為“寶豐街”。
面對改善工作生活環境的機會,葛寶豐一次次選擇了放棄;但面對祖國和人民的召喚,他卻一次沒有失約:抗美援朝,他主動請纓;服務藏區,他身先士卒;抗震救災,他臨危赴難,用赤膽忠心踐行著從醫之初許下的誓言。
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特大地震,38歲的藏族同胞斯塔全身16處骨折,生命垂危,被緊急空運至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搶救。
因腰傷正住院治療的葛寶豐得知這一情況,不顧人們的勸阻,執意來到重癥監護室。在仔細檢查了患者病情后,他立即和16名專家一起會診,周密制訂方案,經過8個多小時搶救,斯塔的生命體征終于恢復。
醫院院長尹強擔心葛老身體吃不消幾次勸他休息,可葛寶豐卻說:“我是慢性病,不要緊,患者病情重,需要多操心。”直到患者脫離危險,他才離開病房。這時,他的腰已經疼得幾乎直不起來了。
20多天后,斯塔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是91歲高齡的葛寶豐院士,這位堅強的康巴漢子禁不住熱淚盈眶。
“科研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要把目光聚在人民需要的課題”
解放初期,西北地區沒有幾家像樣的醫院,骨科醫學的理論研究和治療技術更是滯后。面對西方技術封鎖,葛寶豐立下誓言:國外有的骨科技術,中國人也一定要有;國外沒有的,我們也要敢于攀登。
他在國內較早開始了顯微外科斷肢再植術的學習研究,經反復實驗,研制出“V”形釘和梅花髓管內針,突破了斷肢再植的技術瓶頸,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1965年,由他指導的全軍第一例、全國第二例臨床斷臂再植手術獲得成功;1988年、1990年,他指導學生接活冷缺血54小時斷掌和59小時斷指,打破了國際36小時的紀錄,成為新中國成立60年中最重要的60項醫學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亞洲骨科領域第一例十指斷指再植手術,逐步形成了西北骨科一套獨具特色的技術體系。
“科研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要把目光聚在人民需要的課題。”葛寶豐常掛嘴邊的這句話,既是他潛心科研的出發點,也是他勇攀高峰的推動力。
粉碎性骨折碎片復位和固定是一項困擾世界臨床醫學的百年難題。葛寶豐不畏艱難、帶頭攻關,經過多年鉆研,發明了內固定半環式梯形加壓鋼板,使患者手術后不再利用石膏或夾板作外固定,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這項獲國家發明獎的成果在全國推廣應用后,已使18萬患者受益。
甘肅甘南藏區曾經是大骨節病高發區。葛寶豐帶領醫療隊深入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進行病理學調查,最終總結出發病原因和流行趨勢,為有效防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目前,甘南大骨節病發病率已降到不足1%。
作為一名人民軍醫,葛寶豐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終視提高部隊戰斗力為己任,把基層官兵的需要作為研究的重要方向。
上世紀50年代初,他緊盯戰場需求,開展帶血循環骨移植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到救治志愿軍傷病員中,取得了顯著療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總結提出了騎兵“落馬骨折”防護法、炮兵腰肌損傷的發生機制和治療方案,極大地降低了發病率,減少了非戰斗減員。
上世紀90年代初,葛寶豐發現住院官兵中骨創傷患者較多,經一一分析病例,認為主要原因是訓練不科學。已年逾古稀的他逐級向上反映,提出科學施訓的建議,并用5年時間研制出治療訓練傷的特效藥高肟甲素霜,在部隊一直沿用至今。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葛寶豐不顧年事已高,仍堅持定期到一線部隊收集疾病防治的一手資料,專題研究駐海拔500米、1500米和3000米部隊官兵的骨密度值和骨代謝指標,首次發現了高原環境對官兵骨代謝和骨骼健康的影響及其規律,完成了全軍重大課題“西北高寒高原地區軍民骨質疏松癥的研究”,并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科研創新道路上,葛寶豐不僅以前瞻的眼光和豐碩的成果廣受贊譽,更以高尚的醫德和嚴格的自律贏得了尊敬。
1957年,一位甘肅籍農民因炸傷,致使右股總動脈連同股動脈和股深動脈缺損14厘米,隨時準備截肢。
危急時刻,葛寶豐大膽啟用一段相應部位的同種異體血管連接患者斷裂的血管,使患者的傷腿奇跡般恢復了行走功能。這是世界上第一例10厘米以上同種異體血管連接成活的病例。
深受鼓舞的葛寶豐開始建立專項檔案,決心把這項課題跟蹤研究下去。
幾年之后,這項必將轟動世界的課題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最后一步,是要對這位患者進行動脈穿刺,提取有關數據。那位樸實的農民兄弟也一口答應。
臨上手術臺前,葛寶豐卻猶豫了:雖然穿刺只有萬分之一的幾率出現并發癥,可一旦發生就很可能使患者再歸殘疾人行列!
面對世界級大獎和患者健康,葛寶豐毅然選擇了后者。如今,提起這項“功虧一簣”的研究,他雖有遺憾,但毫不后悔。
在60多年的醫學生涯中,葛寶豐先后有6項成果屬國內首創,4項成果屬世界獨創,成為大西北骨科專業的開拓者、軍隊骨科專業的重要奠基人,國際著名骨科專家稱贊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醫學大樹’”。
蘭州總醫院政委張柯平深有感觸地說:“葛老一生獲獎很多,但他所有的科研創新都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為前提,每一項成就都經得起學術、良知和歷史的檢驗。”
“醫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輩子”
“作為醫護人員,僅僅把病人當作親人是不夠的,只有把病人當作自己,才能真切感受病人的痛苦。”葛寶豐多年前關于醫患關系的這句名言,如今已成為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秉承的從業信條。
從醫65年來,葛寶豐以視人若己的仁愛之心,不論情況再急、風險再高、患者再窮都慨然擔當、挺身而就,被患者親切地稱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1987年,7歲的小女孩園園因車禍導致嚴重骨盆骨折,在多家醫院拒收的情況下,被送到蘭州總醫院時已因缺血38小時陷入深度昏迷,命懸一線。
手術的風險不言而喻:如不盡快救治,將會很快危及生命;但由于缺血時間太長,術后很容易引起組織壞死、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有人勸葛寶豐最好不要收治,免得發生意外而毀了一世英名。他只靜靜地說了一句話:“現在要緊的是救命!”
經過精心準備,當時已年近70的葛寶豐用手中的手術刀與死神展開了較量。從上午到下午,手術整整進行了10個小時,他沒吃一口飯、沒喝一口水,最終使小園園轉危為安。
術后,孩子的媽媽跪在葛寶豐面前,哭著說:“醫生,我不知道怎么報答你,就讓我給你磕個頭吧!”
現已結婚成家的園園一提起葛老,就動情地說:“葛爺爺不僅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還讓我享受到了家庭的幸福和愛情的甜蜜。”
骨傷患者治療周期長、醫療費用高,葛寶豐總是千方百計制訂最佳治療方案,精打細算節省每一筆費用,盡可能地讓患者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療效。“醫生一刀子,要想到病人一輩子。”是他平常對醫護人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從醫這么多年,他從未收過患者一個紅包,吃過患者一頓宴請,反而經常為困難群眾墊付醫藥費,還用自己的稿費和獎金設立了“文明護士獎學金”,鼓勵在護理崗位上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
對那些生活困難的患者,葛寶豐更是關懷備至。1993年,甘肅隴南中年農民王林斌患股骨頭壞死,去過的醫院都建議他做股骨頭置換。這種治療方案,不僅費用很高,而且手術后不能再干重體力活。王林斌思索再三,東借西湊了幾千元,慕名找到了葛寶豐。
葛寶豐綜合各方面因素后,對王林斌實施了骨關節融合保守治療。盡管患者治愈后走路有一點瘸,但不影響下地干活,而且還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兩年后,王林斌托人給葛老捎來一大袋自己種的土豆。葛寶豐破例收下了這份禮物,并以高出市場的價格,把錢寄給了王林斌。他說,這是他收到的最暖心的禮物,因為說明患者已經能夠下地干活了。
從醫60多年來,葛寶豐救治患者17萬余人次,不僅未出現一起醫療事故,還使治愈率達到98.6%,傷殘率降低至0.1%。但說起往事,他很少談其中的成功,反而常常為手術中的瑕疵愧疚不已。
葛寶豐說:“我一生中做了無數手術,但有4例不盡如人意,直到現在我都記得患者的名字和當時的狀況。”他還作詩警醒:“為此二三事,郁郁數十年。一上我心頭,徹夜不入眠。”
葛寶豐這首詩,從另一個側面對他從醫生涯作了最好的詮釋。(樊永強、魏春、白子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