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黨建--時代先鋒

來源:六安網2011-08-01作者:

(上)

趙克信經常利用走村串戶等時機與山村群眾面對面交談,心貼心交流,了解他們的疾苦

走進金寨縣,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婦孺皆知,他的事跡被廣為傳揚,他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為黨樹碑、為民造福”,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贊譽。他就是金寨縣人武部政委趙克信,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扶貧政委”。

  趙克信同志在認真履行武裝工作職責的同時,牢記人民軍隊宗旨,滿腔熱忱地投身扶貧事業,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 先后被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八七’扶貧先進個人”,并榮立二等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雪防凍救災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被省軍區表彰為“扶貧參建工作先進個人”、“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

  近日,六安軍分區黨委作出“關于開展向趙克信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歲月見證他真心愛民的赤子情懷

   趙克信出生在陜西一個貧困農民家庭,曾經飽嘗貧窮的痛苦,對貧困深有感觸,對農村和農民懷有深厚感情。他先后3次放棄留城工作的機會,3進金寨縣人武部,扎根貧困山區,把一腔真情獻給了老區的貧困群眾和他熱愛的扶貧事業。

  1996年8月24日,趙克信到原六安市施橋鎮將軍山村進行扶貧調研。村干部帶他來到一戶農家,眼前的景象讓他至今難忘:兩間墻壁開裂的破草屋,一家4口人只有一張床,一條被子。9歲的小女孩只穿著褲子,沒有上衣。趙克信心情沉重,當即掏出僅有的200元,買來兩條被子和幾件孩子的衣服。70多歲的老奶奶熱淚縱橫,拉扯著孩子非要給趙克信磕頭。此情此景讓這個倔強的西北漢子眼眶濕潤了,并暗自下定決心,扎根貧困山區,為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竭盡全力。從此,他與扶貧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駐點期間,趙克信與戰友們挨家挨戶搞調查,幫助村民興建學校、改造街道,并想方設法尋找群眾致富的門路。在原六安市人武部工作不到3年,趙克信先后40多次到將軍山村駐點。經過他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一度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將軍山村,成了全市“致富奔小康示范村”。

  1999年6月,趙克信被任命為扶貧任務最重的金寨縣人武部任科長,投身到為金寨群眾修路、架橋、開荒、植樹的扶貧事業中。為了扶貧工作不能斷線,2003年3月,當別人為能留在城區而四處奔走時,已調到軍分區政治部工作數月,即將提升的趙克信向組織遞交了要求回金寨縣任職的申請。這一選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的事還沒完,只要鄉親們不脫貧,有機會我還是要回來!”2004年,部隊編制體制調整,得知他又要離開金寨,一些群眾走了幾十里山路,自發趕來為他送行??粗恍┦苓^幫助的群眾把自己當親人,趙克信眼含熱淚,堅定承諾。2007年3月,忘不掉數百名群眾送行場景,忘不掉對金寨貧困群眾曾經許下諾言的趙克信,再一次婉拒了組織的關心,執意要求回到金寨。他克服一家三口分居三地的困難,毅然決然地兌現了他的諾言。趙政委三進金寨的故事,被貧困群眾廣為傳揚。

   趙克信在六安軍分區從一名普通的正連職干事成長為一名正團職領導干部,一路走來,職務雖然有了變化,但他服務老區人民群眾的信念沒有變;雖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他對貧困群眾的一往深情卻從未改變。

  老百姓始終是趙克信心中的掛念。2003年夏天的一天,升任副部長的趙克信帶車到鐵沖鄉看望貧困戶,路上看到一個背著竹簍的老婆婆蹣跚前行,他立即叮囑駕駛員停車,把老婆婆勸上車。老婆婆已近80歲,背著山貨趕往閨女家。半小時后,趙克信把老人送到了她閨女家,連口水都沒喝。此后,老人逢人便說,她一輩子沒有坐過車,頭次就坐了解放軍的“小包車”。

  2007年,趙克信任金寨縣人武部政委兼縣委常委,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往群眾家里跑,電視上報道最多的還是他參加扶貧的事。平時工作忙,他經常利用雙休日深入到鄉鎮、扶貧點和困難群眾家中。到縣人武部的扶貧聯系點鐵沖鄉,問到趙克信,沒有多少人知道,但一提起“扶貧政委”,可以說家喻戶曉。

  汗水兌現他服務人民的錚錚誓言

  趙克信自從立下幫助貧困群眾擺脫困境的誓言后,他就一諾千金,視扶貧為事業,視扶貧為己任,用汗水把脫貧致富的希望撒進大別山的村村寨寨。

  金寨縣人武部資料室,一張張紅色的小卡片,很是引人矚目,這是《扶貧結對聯系卡》,上面詳細記載著貧困戶的家庭狀況、幫扶措施及扶貧進展等情況。

  小小聯系卡,情暖百姓家。其中一張卡片上,記載這樣的信息:馮倫勝,大別山腹地鐵沖鄉長河村一個窮得叮當響的農民,妻子長期有病,不能下地干活。2003年6月,趙克信在一次下鄉調研中得知他家的情況后,便與他結成幫扶對子,協調鄉信用社貸款2000元,幫助發展養豬生產。幫扶兩年,擴大了養豬規模,實現年出欄成豬18頭,純收達2萬元,不僅還清了欠債,還徹底脫了貧。

  鐵沖鄉鐵沖村的葉征述老人是趙克信的另一位“窮親戚”。大兒子因病不幸去世,兒媳改了嫁?,F在小兒媳得了尿毒癥,家庭負擔很重。為了幫助他家小兒媳治病,趙克信與他家結成了“親戚”,時刻關注他家困難,搞好幫扶,久違的笑聲又從這一家傳了出來。

  自從趙克信與像馮倫勝、葉征述這樣的“窮親戚”們結親后,他十幾年如一日,翻山越嶺,趟水過河,踏上了訪貧問苦、“尋親認親”之路。11年里,趙克信先后與10多戶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從資金、技術、信息等進行全方位幫扶,使得這些窮“親戚”們大多脫了貧解了困,有的還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能手。

  老區窮,沒有知識是根子,要從根本上改變老區貧困落后的面貌,只有發展教育。趙克信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對助學情有獨鐘,寧愿自己多吃點苦、多受點累,也要為老區教育多盡一份力。

  2005年,南京軍區資助金寨縣100萬元,興建“金寨南溪八一中學”。在學校建設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被迫停工,他不下20次到教育、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化緣求援。在上級機關的關懷下,終于使學校得以順利復工。2008年秋,2000多名學生歡天喜地搬進了新校舍。2008年正月初八,上班后的第一天,趙克信到吳家店鎮檢查雪災后重建工作,遇到了在銅陵學院上學的女大學生汪曉文,她姊妹三人都在上大學,全靠父母打工供給,已經借了2萬多元的債務,當得知小汪打算春節后休學,外出打工的情況后,當即資助她2000元,并與她結成助學對子,直至完成學業。

  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來,他先后協調資金200多萬元,參與新建“希望學校”4所,改建“希望學校”5所,為改善老區的辦學條件做出了積極貢獻。他自己也從工資里拿出5萬多元,資助了31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

  十多年的扶貧實踐,趙克信也在不斷探索著扶貧幫困的新途徑、新方式。主動協調地方教育、扶貧等部門,每年與地方科委、農技部門合作,依托民兵訓練基地和“民兵之家”,舉辦科技培訓班,參加“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達到“培訓一人、脫貧一戶,轉移一批、致富一片”的目的。近年來,全縣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先后舉辦各類技術講座200多期,培訓群眾3萬多人次,培養各類“土專家”1200多名,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他充分發揮民兵年齡輕、文化高、敢闖敢干的優勢,從培養科技示范兵入手,帶動群眾科技致富。他從全縣篩選50名文化較高的青年民兵,從資金、教育培訓、信息方面實行重點幫帶,通過他們帶動500名民兵大戶,再幫助5000名貧困群眾。

  行動彰顯他迎難而上的軍人本色

  趙克信同志是一名軍人,即使在經常與群眾打交道的扶貧參建中,他始終沒有忘記軍人的本色,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他總是沖在第一線。

  鐵沖鄉長河村被大山與外界阻隔,村里一直想打通這條山道。上世紀90年代,鄉村兩級先后6次組織群眾上山修路,但都因地勢險峻,山高石硬,未能如愿。1999年冬,縣人武部組織全鄉民兵到長河村進行會戰,趙克信主動擔任突擊隊長,他帶著兩個民兵骨干扛著風鉆,用繩子掛著打孔安放炸藥?;⒖谡鹆蚜?,手掌磨破了,吃飯連筷子都拿不住。經過68天的艱苦鏖戰,修通了一條長達1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解決了全村1300多人出行難和農產品運輸問題。通車那天,村民們家家燃起了鞭炮。70多歲的村民吳長忠流著淚連聲說:“我們幾代人盼了多少年,是你們解放軍修通了這條路,了不起呀!”

  “有個好支部,窮也能變富。”江店鎮三灣村曾是全縣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90%村民住的是茅草房。此前,縣直3個單位先后到該村扶貧,都無功而返。2001年初,該村被縣里確定為人武部扶貧聯系點。趙克信主動請纓,第一個要求到該村駐點。于是他帶著科技人員住到村子里,經過一周的調查分析,提出走種植板栗的致富路,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至2003年底,全村栽板栗樹1100多畝,嫁接800多畝。現在,三灣村因板栗致了富,成了全縣名副其實的“板栗村”。

  “把支書帶強,把班子帶硬,讓黨支部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堡壘。”趙克信到貧困村駐點幫扶,第一件事就是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統一村“兩委”的思想,幫助“一班人”增強責任感,手把手地教他們理清發展思路,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在他的鼓勵和帶動下,一個個貧困村“兩委”帶領群眾致富的責任意識被激發出來; 一個個黨員干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力被開發出來,帶領群眾走向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

   十多年來,他先后與6個鄉鎮、16村掛鉤扶貧,幫助7個后進村班子改變了面貌, 6個村黨支部被上級黨委評為先進黨組織。鐵沖鄉鐵沖村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趙克信常說,人民群眾危難時刻最盼的就是解放軍,災害面前,我們解放軍就要沖在第一線。

  2008年春節前,金寨縣和全省其它地方一樣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雪災。臘月二十八,眼看年關將近,可聯系點鐵沖鄉對外的唯一一條公路還蓋著厚厚的積雪,打工返鄉的群眾回不了家,急需的年貨買不到,誰家有個危重病人如不能及時運出,后果更不堪設想。趙克信果斷決定,帶領200名民兵和兩臺鏟車,一定要在春節前搶通道路。他帶領民兵經過連續奮戰20多個小時,終于趕在大年三十前打通了道路。

  2010年7月16日,縣城梅山突降暴雨,多處居民被洪水圍困,情況十分危急。趙克信與陳典文部長在第一時間集結40名應急分隊人員,攜帶沖鋒舟火速趕往災區,冒雨奮戰2個多小時,安全轉移包括1名孕婦在內的43名被困群眾。晚上9點多,救援人員剛剛返回營院準備吃晚飯,金寨師范又打來求救電話:12名教職工被山洪圍困,隨時會有危險。他又立即帶領剛剛脫下濕衣服的應急隊員,忍著饑餓快速趕到現場,將12名圍困人員一一背出。退休教師戚德春老人被救后動情地說:“好軍隊呀,你們來了,我們心里就不慌了。”

  赤子情懷,人間大愛。趙克信帶著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謀扶貧、抓扶貧、有作為,贏得了老區人民的廣泛贊譽,也用真情樹起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永恒豐碑。

(下)

“大別山上峰連峰,山水潤情杜鵑紅,扶貧助學傳佳話,軍旗飄飄映長空。”七一前夕,廬劇《情系大別山》在省軍區專場文藝演出時,人們被劇中的主人公、金寨縣人武部政委趙克信的先進事跡所感動。他細微之處顯真情,平凡之中見偉大,始終把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領導干部形象,再一次走進了每個人的心中。

  “只要能為群眾辦點實事,再苦再累心亦甘!”

  “有困難找趙政委,準行!”記者在鐵沖鄉采訪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在趙克信的眼中,“群眾利益無小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能為群眾辦點實事,再苦再累心亦甘。”

  “曹式義的房子本周要翻修好,入汛期雨水多”。“長河村2萬元資金缺口,16號前必須協調到位,否則影響村部改建進度。”在長期的扶貧實踐中,趙克信養成了記筆記的好習慣,他的筆記里記載著一件又一件群眾心中的“大事”。

  熟悉趙克信的人武部干部職工說,這個小本子,是他的“扶貧之寶”,上縣下鄉都帶著呢,跟“貼身符”差不多??哨w克信卻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老鄉盼望的事,耽誤不得!”

  2003年,駐點鐵沖扶貧的趙克信,到夾河村調研扶貧項目,當他得知山坡上還住有幾戶人家時,就讓村干部帶著逐家看望。推開一扇矮門,走進一戶人家,他發現,屋子沒有窗戶,里面黑乎乎的,除了一張床和一個走了樣的小方桌,沒有大件的東西。村干部告訴趙克信,老人叫曹式義,今年68了,老倆口身體不好,全身是病。

  聽了村干部的話,趙克信心里一沉,當即摸了摸口袋,掏出300元錢,輕輕地放在了老人床頭?;氐饺宋洳亢?,趙克信將曹式義老倆口的事記在筆記上,以后,他只要到了鐵沖,就要去老倆口家看看,給他們送米送面送油,還帶上一些常用的藥。2005年12月,趙克信調離金寨工作后,仍放心不下他們,經常托人武部的同志去看望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不了解趙克信的人,都認為他這是在作秀。但身邊的人都說,從調入金寨一直到現在,作秀哪能堅持一干就是10多年?

  2009年4月,某部政治部來信,反映該部金寨籍現役軍人方坤父母與鄰里發生糾紛被打,家里的地被侵占,請求人武部出面幫助維權。在農村這本是件鄰里間雞毛蒜皮的小事,可是趙克信卻說:“軍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趙克信立即派人前往進行調查,并親自到法院協調,依法維護了軍人家屬的合法權益。

  這些年來,他先后結對幫扶10多戶貧困戶,15次幫助軍人家庭維權,76次為困難群眾和軍烈屬送溫暖,受到大家交口稱贊。

  “看到資助過的貧困學生考上了好學校,我心中感到無比欣慰。”
  今年春節期間,六安軍分區首長收到一封金寨籍清華學子寄來的感謝信,表達了對解放軍叔叔阿姨們的感激之情,信中說:“提筆給你們寫信,我的心里再次泛起感激的漣漪,1月30日上午,縣人武部的叔叔們冒著嚴寒,驅車近百公里,來到我家中,噓寒問暖,資助我的上學費用。手里捧著助學金,我心里無比感動,它不僅僅是助學金,還是一顆顆滾燙的愛心呀!……”信中說的縣人武部的叔叔就是趙克信同志。

  李偉,六安市2010年高考理科狀元。從2007年上高中開始,因家境貧寒,一直受到趙克信同志關心幫助。

在趙克信資助過的學生中,李偉只是其中一名杰出的代表。夏明珠、汪曉文、汪燕……15年來,趙克信堅持每月拿出10%工資,先后資助31名貧困學子,并教導他們立志成才,做社會的棟梁,每一名學子身上,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

  然而,就是這個一心為了貧困學子的愛心大使,卻對自己家人飽含愧疚之情。

  1997年,在將軍山村蹲點時,4歲的兒子沒人照顧,一個人玩耍時被狗咬了,趙克信因為正在忙于村小學建設,無法回家看望孩子,全靠妻子每天背著去醫院打針掛水。 

  由于趙克信工作經常調動,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很長時間都是一家三地的局面,兒子趙子尹大多時候都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每當趙克信有機會能夠回家看看時,兒子大多在上學,有時連面都見不上,他只好把對兒子的愛、關切都寫在紙上,紙條也就成了他與兒子聯絡親情的“工具”。

  在陜西老家,趙克信三哥趙克社從小患了小兒麻痹癥,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費和醫藥費全都由趙克信負擔。岳父母兩位老人年近80,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生活負擔也很重。在趙克信心中,一邊是需要照顧的父母兄弟,一邊是貧困家庭的莘莘學子,孰輕孰重,也時常讓他犯難,但趙克信堅信:貧困學子們是家庭的希望,幫助他們比干什么都值!

   “雖然對兒子我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對妻子我沒盡到丈夫的義務,對兄弟我沒盡到手足的情誼,但看到自己資助過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有的還考上了好學校,我心中感到無比欣慰。”趙克信割舍小愛,成就大愛,用真情關愛更多需要幫助的貧困學子,改變著他們人生的命運,給更多貧困家庭的明天播撒新的希望。

  “只要老區群眾一天沒脫貧,我們扶貧的腳步就一天不能停。”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老區群眾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仍有部分人員還生活在貧困之中。扶貧之路依然漫長,扶貧任務還很艱巨。

  “只要老區群眾一天沒脫貧,我們扶貧的腳步就一天不能停。”趙克信時常這樣教育干部職工。在金寨人武部,扶貧已成為大家自覺行動,黨委定期議扶貧,辦公會經常分析扶貧形勢。

  雖然趙克信為扶貧工作殫精竭慮,做了最大努力,然而他和他的戰友們十分清楚,“一人劃船力難支,眾人拾柴火焰高”,個人的力量畢竟微弱,人武系統的力量也很有限,面對成千上萬需要幫助的貧困群眾,只有動員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才能讓更多的群眾早日奔上小康之路。

   鐵沖鄉修通一條聯通縣城和河南商城的公路,其中橫跨長江河(鐵沖鄉境內一條小河)的大橋成為卡脖子工程,除自籌經費外,缺口達140多萬。趙克信帶著鄉領導,多次前往省直有關單位求援,最終在省軍區首長的支持下,省交通廳一次性支援130萬元,使大橋順利建成通車。

  從2010年開始,趙克信積極發揮軍事常委的作用, 協調移民局、保險公司、移動公司、農業銀行等相關單位根據本行業特色,靈活運用政策,與扶貧聯系點建立雙向聯系、互惠雙贏的發展路子,通過項目推介、國壽保險試點、農村移動電話話費補貼試點,農行惠農卡試點等形式,從基礎建設項目、科技信息和向有發展潛力的農戶增加小額貸款等不同方面對扶貧點開展幫扶,進一步拓寬幫扶路子。

  今年,趙克信又將扶貧向招商引資拓展,通過同學、戰友和自己的影響力,開展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鐵沖長江河漂流旅游項目,小水電開發項目,有效增強了扶貧聯系點的造血功能,提高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國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的出臺,趙克信同志又開始籌劃新的扶貧思路,制定新一輪扶貧幫困的規劃措施,開始了扶貧幫困新征程……(馬克文、徐宗植、李文斌)


責任編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ass亚洲**毛茸茸pics|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男女无遮挡动态图| 夜色私人影院永久入口|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牛牛在线精品观看免费正| 天堂avtt迅雷看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视频| 一边摸一边爽一边叫床视频| 欧美性xxxxx极品娇小| 国产av夜夜欢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电影 | 性欧美videos另类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 玉蒲团之偷情宝鉴电影|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色多多网站入口|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一级免费黄色大片| 日韩精品欧美亚洲高清有无| 人妖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中文电影在线看完整免费版| 视频一区二区精品的福利| avav片在线看| 本子库全彩无遮挡无翼乌触手| 再深点灬舒服了灬太大了乡村 | 男人添女人30分钟免费|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1000部啪啪未满十八勿入免费| 好硬好大好爽18漫画|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力点|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