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安徽省軍區政治部專門下發通知,通報阜陽市潁州區人武部職工羅文杰同志的先進事跡,號召省軍區廣大官兵、職工及民兵預備役人員向羅文杰同志學習。
阜陽市結合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先進事跡報告團在全市機關、團體和學校、企業進行多場巡回報告,重點宣傳羅文杰愛崗敬業、唯嚴尚實的先進事跡,一時間,在潁淮大地掀起了學習羅文杰同志的熱潮。
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武部職工,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車駕駛員,他的逝去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禮遇、為何得到人們如此的敬佩!他身邊的人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相親相愛的妻子說:“我嫁給他,他卻嫁給了人武部;
單位就是他的家,工作就是他的命”
一對朝夕相處、相敬如賓、身心健康的夫妻,平日的溝通交流要靠書信,說出來誰信?然而,這件事卻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羅文杰和他妻子張桂俠身上。他們結婚35年,留下的書信足有200余封。妻子張桂俠說,老羅這個人為了工作早出晚歸,難得見上一面,坐下來敘敘的時間更是很少。家里有個什么事情要跟他商量商量,就寫一封信放在老羅的床頭,老羅有話要跟家人說時,就隨手在信的背面寫上一段。久而久之,寫信成了他們夫妻溝通交流的一種特殊方式。
羅文杰之所以忙,很多工作都是“自找”的。當駕駛員38年,沒讓別人代一次班,相反,遇到其他駕駛員有事他都主動頂上去。駕駛員工作沒有個正點,加之家離人武部比較遠,每天需要6點鐘起床,一天比別人多干幾個小時。熟悉羅文杰的人都說,別人一年12個月,羅文杰一年有14個月。長期以來,他堅持“三不”原則:辦理領導交待的事情不論大事小事一絲一毫不含糊;對待本職工作一點一滴不馬虎;八小時以內的時間他一分一秒不拖欠。
每年征兵,人武部與地方人員、接兵部隊協調溝通多,用車頻繁,夜間用車也是常有的事。為了搞好車輛保障,做到隨叫隨到,他總是沒日沒夜守在辦公室,困了,把被子往辦公桌上一攤打個盹,有時十多天也不回家一趟。
羅文杰就是這樣對待工作熱情似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2014年1月30日,農歷大年三十,羅文杰像往常一樣,第一個到單位上班,一直忙到下午五點多,部里的同事善意地跟他說,提前回家“辦年”吧,他卻說“過年也要守規定,等下班再走也不遲。”可誰也沒有料到,就在當天夜里,羅文杰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他鐘愛的崗位。
朝夕相處的領導說:“他這個人對自身要求很嚴,堪稱同事的榜樣、單位的標桿”
38年來,從戰士到志愿兵,再到人武部職工,羅文杰始終按照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嚴格執行部隊的各項規章制度。作為一名駕駛員,他日復一日,堅決執行車輛管理有關規定。有次,執行公務后他開車路過家門口時天已經黑了。同事勸他第二天再把車開回部里。他說:執行制度不能馬虎,車輛要入庫不能入戶。他堅持把車開回單位,自己步行回家。在他的出車檔案中,從未出現過“酒駕”、“超速”、“闖紅燈”等違章記錄。他常說:“作為一名軍車駕駛員,決不能把照顧當福份,把優待當特權!”
長期在人武部工作,難免有人找他幫忙當兵,但他始終堅持兩條原則:一是堅決不收禮;二是堅決不說情。2011年,他兒媳婦的侄子報名參軍,因為體檢不合格被刷了下來。按說,憑羅文杰與部領導的關系,只要他肯張這個口,走個兵應該沒問題。可羅文杰卻嚴肅地說,既然身體檢查有問題,就不能再找領導,讓領導來擔這個責任。盡管后來兒媳婦反復求他,但他硬是不答應,氣得兒媳婦跟“倔公公”鬧了很長時間別扭。
經常跟領導在一起,羅文杰從不打領導的旗號辦私事。他常說,上級要求領導干部要管好身邊人,其實領導身邊的人更應該管好自己。有一年,老家的一名親戚專程從濉溪趕到阜陽,請他幫助推銷家鄉土特產,并隨機給羅文杰出點子說:“你以人武部領導名義給幾個鄉鎮武裝部長說一聲,他們肯定會給你這個面子。”羅文杰眼狠狠地瞪著親戚說:“背著領導干有違原則的事,我羅文杰堅決不能干!”氣得這名親戚多少年沒跟他來往。
羅文杰不僅不占公家的便宜,就連自己該享用的也十分“較真”。他家距離武裝部有五六公里路,每天要打的或坐公交車上下班,單位考慮他年齡大很辛苦,每月給他200元的交通補助。可他從沒有足額報領過,后勤科長付運紅跟他說,既然是單位研究決定給你的,就找點票全報了吧,可他認真地說:“我沒用那么多,咋能報那么多呢!”按規定,他的洗車費可以實報實銷,可他一年連200塊錢的洗車費也用不完。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他都堅持自己洗車擦車。
情同手足的戰友說:“他這個人待人非常真誠,
對別人比對自己還好,做人他可以得滿分”
在人武部,羅文杰是大家公認的“編外指導員”,無論是干部還是職工,誰有思想問題,誰家遇到困難,他都主動幫助,為戰友解難,為同事分憂。
有一次,人武部開交班會,一名職工因工作質量不高,受到部領導的嚴肅批評,他不僅不認錯,還理直氣壯強調客觀頂撞領導。交班會一結束,羅文杰就把這名職工叫到自己辦公室,給他講職工的崗位職責、講部屬的職業道德、講做人的基本準則。一開始那名職工還有抵觸情緒,經過羅文杰耐心的思想工作,他徹底認識到錯誤,不僅當面向部領導道歉,還認真查找反思平時工作及作風上的問題。從此,這名職工就像換了個人,年底還被評為先進。政委段懷彬說:“羅文杰雖是職工身份,但操的卻是領導的心。”
羅文杰做好事不分遠近親疏,不怕委屈誤解,他多次把在路邊遇到的病人送到醫院,掛號診治后悄悄離開……有一年,羅文杰下鄉返回時,見到路邊一名因車禍受傷的婦女無人過問,他停下車,把她及時送到了醫院救治。這名婦女的丈夫聞訊趕到醫院后,見羅文杰忙前忙后,以為是他開車撞的,不問青紅皂白,就要動粗。這名婦女趕緊勸阻:“如果不是這個好心人及時救了我,我早就沒命了。”羞得那名丈夫直說自己有眼無珠,并要下跪道歉。
這些年來,部里開展捐款資助活動,雖然對職工不作要求,但羅文杰每次都主動參與,他先后出資1萬多元,資助20多名家庭困難的學生。
知根知底的同行說:“他很看重駕駛員這個崗位,
把職業當作學問來做,是名不虛傳的老師傅”
羅文杰常說,我既然選擇當駕駛員,就要把駕駛員這份工作干好。30多年來,他始終把普普通通的駕駛員崗位,與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夢想緊緊聯系在一起。
平時一有空,他總愛圍著車子這兒看看,那兒瞧瞧,時刻關注著車子的性能狀況,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安全隱患。坐過羅文杰車的人都知道,他特別喜歡琢磨,一琢磨安全,二琢磨節約。開車38年來,他幾乎年年被評為“紅旗車駕駛員”,創造安全行車150多萬公里的記錄。
羅文杰常說:“作為一個公民,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作為駕駛員更要注意腳尖上的節約”。前年盛夏的一天,羅文杰送領導到區里開會,在等候期間,他不坐在車里享受空調,反而拿著扇子車外等了將近兩個小時。有人勸他到車內打開空調涼快涼快,可他掰著手指頭算賬說,兩個多小時消耗的油能行駛三四十公里,一年下來可不是個小數目啊!幾十年來,他開的車子換了一臺又一臺,但勤儉節約的精神一點都沒有丟。羅文杰開車一箱油要比別人多開一、二百公里路,光省油這一項,羅文杰幾十年來就為人武部節約十多萬元。
平凡孕育著優秀,普通造就著偉大。羅文杰就是這樣,嚴以修身、嚴以律己、扎實工作、實在做人,他生命雖然短暫,工作更是平凡,但卻盡展一名老兵、老黨員、老職工的本色和風采。
他用行動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他平凡的生命之光,將永遠激勵我們奮力前行!
編后:羅文杰同志像一顆“鉚釘”,在戰士、職工崗位上整整工作了38年。他把平凡的工作崗位作為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工作延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羅文杰同志嚴以修身、嚴以律己,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是踐行“三嚴三實”的典范,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楷模。我們學習羅文杰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樣,熱愛本職,敬業奉獻,忠誠于黨的事業,以一流的工作成績贏得組織和群眾的信任;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貪圖安逸享樂,永葆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堅持原則,遵章守紀,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紀律性行為處事,讓組織放心,讓群眾滿意。
我們要把開展向羅文杰同志學習活動,作為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加強黨員干部、職工隊伍建設的生動教材,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牢固樹立宗旨意識、責任意識,由此提升境界,實現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萬宏民、李婷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