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個蔚藍色的夢想,頭上的飄帶在海風中飄蕩,成群的海鷗在天邊飛翔。陣陣軍號里,萬里海洋,如詩如歌。
他又有著平凡而年輕的生活,馳騁在球場上的青春意氣,與戰友同享的辛苦與歡樂,聲聲笑語中,青春似火,風華正茂。
他叫官東,今年6月長江“東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搜救任務中,不顧個人安危 勇救兩名幸存者的壯舉讓他成為廣受各界追捧的潛水英雄,也讓我們有機會走進這名英勇果敢、素質過硬的90后潛水員和他背后的英雄團隊。
官東因其舍己救人的英勇行為被評為2015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并參與了今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走基層事跡分享會。圖為官東在分享會現場。劉妍彤 攝
致英雄:在關鍵時刻頂得上去的才叫軍人!
官東的故事要追述到四個月前那一次讓他終身難忘的救援事故。長江流域“東方之星”客輪翻沉,之后的幾十個小時中,400余名同胞的生死緊緊牽動著國人的神經。海軍工程大學潛水分隊臨危受命,第一時間奔赴救災現場,為了每一個生還者的生命安全展開了與死神的爭奪、與時間的賽跑。官東正在這支最早奔赴現場的隊伍中,和他的隊友一起,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沖在了前面。
盡管入伍多年,救援經驗豐富,但現場的情景仍不容樂觀。每每回憶起,官東的描述仍讓人覺得觸目驚心:“游輪倒扣在湍急渾濁的江面上水面只漏出一部分黑色的船底,江水流速已經超過了潛水作業的安全界限,雖然我曾多次執行水下救援任務,但事故現場如此慘烈,救援環境如此惡劣還是第一次。”
盡管如此,嚴峻的救援形勢已不容戰士們多想,官東主動申請下水,向著幸存者的可能方位奮力下潛。“盡管是在6月,但江水深處卻依然寒冷,下水沒多久,我就凍得頭皮發麻。而且當時江水能見度極低,雖然胸前掛著潛水手電,但我看不到距離潛水面罩僅半米遠的手指。”作為此次事故救援的親歷者,官東向我們詳細講述了他在水下所遭遇的情況:“水流阻力很大,且艙內環境復雜,我要完全依靠雙手摸索才能找到艙門的大致位置。”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65歲老人朱紅美作為第一名被成功營救的生還者被官東發現并順利送至水面。老人的獲救給了救援人員莫大的鼓舞,可官東和他的戰友們卻仍不敢掉以輕心。不久后,生命探測儀傳來的生命信息給了他們又一次救援的指令,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加艱巨而兇險的挑戰。
圖為海軍工程大學潛水分隊潛水員官東。官東供圖
第二次下潛,官東面臨的是更加復雜的艙內環境、更加兇險的救援經過,反復四次搜救,關東終于找到位于“氣墊層”中的幸存者——21歲的船員陳書涵。艙室中,水面上漂浮著十幾公分厚的柴油,空氣中充滿了刺鼻的味道,讓人眼睛難以睜開。然而比環境更讓官東心驚的是幸存者的失控的情緒和幾乎放棄求生意念的眼神。“小伙子蜷縮在那里,兩眼發呆,頭發、臉上全是油污,連嘴巴里都是廢油。在他眼里,我沒有發現絲毫求生的欲望。”陳書涵的精神狀態讓官東意識到救援任務的艱巨。可一名職業潛水員良好的專業及心理素質讓官東迅速冷靜下來,在隊友取來自攜式潛水裝具的過程中始終耐心與幸存者溝通交流,以安慰其情緒、使其重新燃起求生的欲望。
然而陳書涵始終無法掌握自攜式潛水裝具,使救援又一次陷入僵局。生死關頭,官東沒有多想,迅速脫下自己的重潛裝具套在對方身上,讓隊友護送他先行出水。然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環境惡劣如斯,官東脫下的不僅是一套重潛裝具,更是無情江水中的生命保障。對這生死一瞬間的抉擇,官東顯得很平靜:“當時他在水下已經待了近20個小時,氧氣越來越稀薄,他開始咳嗽不止,口里都吐出費柴油。我感覺他快不行了,如果再不把他送出水,就會有生命危險。我來不及多想,只想讓他快些出水。”在潛水隊員們看來再平實不過的話語,卻讓一個年輕軍人的勇敢與擔當躍然紙上。
盡管官東水下技能過硬,但上浮的過程仍驚險萬分。由于機艙里各種設備密布,官東的信號繩被雜物纏住。情急之下,官東被迫割斷了信號繩,也因此失去了與水面隊友溝通的唯一渠道、以及原路返回水面的最佳依靠。更為兇險的是,在官東費力找到出口即將出艙時,江水流速突然加大,瞬間將其卷入江底。與此同時,自攜式潛水裝具的空氣告罄,呼吸越來越困難。官東坦言:“生死就在這兩三秒間,如果不能盡快出水,我很可能再也見不到我的家人。我果斷脫掉身上的氣瓶和壓鉛,憋著一口氣猛地往上竄,就這樣撿回了一條命。”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