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辦公樓三樓,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桌上堆放著學生們的畢業論文,還有一本本被業界譽為經典的專業教材,墻上貼著的表格,詳細記錄著所帶研究生、博士生的姓名、就讀時間、聯系方式……桌上的老花鏡和放大鏡下,壓著一張張手繪圖紙,精確度不亞于電腦。這就是我國精度理論的開拓者——費業泰最后工作的地方。今年2月26日,我國現代精度理論及工程應用的奠基人、合肥工業大學教授費業泰因病逝世,享年82歲。
費業泰的辦公桌上,堆放著由他編寫的教材,以及學生的畢業論文
80歲的費業泰仍堅持工作
從1955年在合肥工業大學留校任教,到2016年逝世,費業泰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追求精度的科研事業。然而,對于科研和生活的界線,費業泰卻劃分得沒那么精細,老伴常說:“他什么都追求高精度,唯獨對自己的身體粗糙處理了。”60年執教生涯帶出來的108名博、碩士研究生提到他,亦師亦父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費業泰的弟子中,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科研領域不允許存在“差不多”
無論刮風下雨,每天7:25——28分,費業泰一定會出現在辦公室,60年如一日,只有大年初一,才會給自己放一天假。角落里的牙刷和毛巾陪著主人,早已習慣了將辦公室當成家的日日夜夜。盡管74歲的“高齡”才退休,費業泰還是過著“退而不休”的生活:“學生們經常有問題要問我,得給他們作指導。辦公室的資料比較豐富,運用資料分析,講起來也更加翔實。”
提起費業泰,弟子們都習慣尊稱他為“老爺子”。現在已是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的夏豪杰,在回憶起當年恩師對自己的教誨時說,自己搭建實驗系統,費老問需要多長時間,夏豪杰回答差不多。費老告誡他,在我們儀器領域沒有“差不多”這三個字,必須清楚地說明時間。接連幾天,“老爺子”都用“差不多”來打趣他。有了這個教訓,夏豪杰說,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再沒說過“差不多”這三個字。嚴謹的治學態度,就是這么言傳身教,在費業泰的弟子中,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1959年,費業泰來到合肥工業大學新開辦的精密儀器專業。在那個新中國工業建設剛剛起步的年代,我國對精度與誤差的研究幾近空白。工業產品總是難逃噪音大、震動大、能耗大的“傻大粗”模式。為了盡快改變這一現狀,在忙碌了一個白天后,下班時買個面包繼續留在實驗室做實驗,親手設計、制造出一臺臺儀器設備,這樣的日子,費業泰一過就是幾十年。即便自己的愛女因病去世,費業泰從殯儀館回來后直接到實驗室,繼續著繁重的科研工作。
年過80的費業泰在去世前還緊盯著科研最前線,由他提出的精度誤差理論,已經成為我國精度評定的基本方法以及精密儀器學科的理論基礎。由他編寫的《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早在1981年就被列為國家重點教材,成為我國精密儀器學科的開拓之作。30多年來該書再版了7次,被全國200余所高校采用,年輕一代的杰青、長江學者,都是讀著費業泰撰寫的課本邁進了精密儀器科學的殿堂。
桃李園內郁郁蔥蔥,一派繁茂的景象
身教勝過言傳
2008年,74歲的費業泰被確診為腎腫瘤。手術后僅一個月,就嚷嚷著要回實驗室。2012年,腫瘤復發轉移,可是費業泰總是顧不上去看醫生。學生們擔心他的健康,和他“商量”減少來辦公室的次數,每周用三天時間集中解答學生們的問題就可以了,費業泰硬是“討價還價”成了四天。
每位畢業的學生,為了感謝費老師對自己的嚴教精培,都會在校園內種下一棵“謝師樹”,現如今,100余棵樹木郁郁蔥蔥,被稱為桃李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60年來,費業泰親自培養的108名博、碩士研究生中,有一大批成長為精密儀器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了業內一支響當當的“費家軍”。
對每一名學生,費業泰要求他們做到“勤奮、求實、謙讓”,費業泰是這么教育學生的,而他自己,更是用身體踐行著這六個字。在指導青年教師申報課題時,費業泰不僅每個項目都要親自過目,更要親自動手修改,親力親為,讓弟子們感受到壓力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生活上,費業泰對弟子們呵護備至。有位學生家境困難,1992年畢業后要去北京工作。擔心學生在過渡期經濟緊張,費業泰自己掏出了1500元錢,幫助他度過艱難時光。這件事,費業泰從未告訴過別人,還是多年后學生自己提起,才被大家知曉。
大到科研道路的規劃、小到個人問題的解決,甚至答辯時該穿什么樣的衣服,費業泰都一一為學生們想到了。合肥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于連棟說:“老師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要比和自己兒子相處的時間長得多。”
2007年,費業泰被授予國際測量與儀器委員會“終身貢獻獎”
用行動踐行入黨誓言
“我是一名老黨員。”這是費教授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61年黨齡的費業泰,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無論何時何地,他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著入黨時的誓言。
“做研究,不能考慮利益,只能考慮學術的需要。”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費業泰從來不收禮不送禮,但學生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的一支手電筒卻令他倍加珍惜。每天深夜,結束工作,這支手電筒照亮費業泰回家的路。
一把使用了多年的藤椅,費業泰自己動手補了又補,直到坐塌摔了一跤,才被學生們“強行”更換了一把新椅子。“老費是窮人家出身,對自己摳得要命,但是只要科學需要,他就立馬大方起來,學生們科研需要什么錢都給。”老伴郭子順還記得,1989年費業泰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機械工程系做客座教授時,他所負責的波音公司一項科研項目原計劃需要9個月才能完成,在費業泰的努力下,提前3個月完成。他的出色表現引起了美國方面的興趣,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如果愿意留下來,就可以拿到綠卡。但費業泰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對方,甚至放棄了應得的優厚報酬,毅然提前返回國內。
在科研中,費業泰沒有門派樊籬的概念,只要是科學需要,無論是誰,他都傾力相助。某單位因誤差問題找到費業泰,他用最先進的誤差計算理論解決了對方的難題,并婉言拒絕了對方給的酬金。
作為一名有著61年黨齡和從教經歷的大學老師,費業泰教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入黨時的誓言,是做合格黨員的生動體現和“四有”好老師的杰出典范。他以“追尋最真值的60年人生”,生動而感人地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一位師者、一位學人愛崗敬業、獻身教育的崇高品質,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治學態度,立德樹人、愛生如子的慈父情懷。
陪伴費老60年時光的小提琴
【記者手記】
在費老的辦公室里,堆滿了與科學研究相關的書籍、資料以及學生們的論文。僅有一把經歷歲月洗禮的小提琴,讓這間辦公室有了一絲科學以外的“氣息”。費老的學生告訴我,這把小提琴還是1956年,因為超工作量獲得100元獎金,費老買給自己的禮物。從此,這把小提琴一直伴隨著費老左右。他曾經告訴學生,年輕人做事要學會“彈琴”,不僅要抓住重點,還要能駕馭全局,兼顧全面。
60載科研道路中,費老從未追名逐利,上世紀80年代,在科學試驗中發現和總結的熱誤差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領域內的“冷門”,其理論的科學性甚至一度受到質疑。但費老從未動搖過:“科研不能追名逐利,什么方向熱門做什么,這樣在科學的路上走不遠。”現如今,熱誤差理論已經成為精密儀器學科典型的三個學科方向之一,而熱誤差理論研究團隊,也不斷在我國重大項目中建功立業。
費老用一生追求精度,雖然他已離開了熱愛的科研事業,但由費老培養出來的科技工作者們,還將砥礪前行,在科研領域繼續追求高精度的真值。(房子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