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18時30分,正值車流人流高峰,合肥市清溪路琥珀山莊附近,張雪松和同事正在對一名逃犯實施抓捕。嫌疑人手持一把尖刀瘋狂逃竄,張雪松從側面赤手空拳向前奮力一撲,將嫌疑人死死抱住,嫌疑人舉起尖刀向其后背狠狠刺去,利刃貫穿肺部,張雪松仍不松手。在和趕來支援的同事合力將嫌疑人制服后,他才癱倒在地,此時,鮮血已經浸透了他的白色外套。
隨后,張雪松被緊急送往醫院。經診斷,其左肺和主動脈破裂致失血性休克。經過一夜搶救,10月24日凌晨5時30分,張雪松終因傷勢過重犧牲,年僅44歲。
盡職盡責的“拼命三郎”
1995年,21歲的張雪松被分配到合肥市公安局東市分局(今瑤海分局)巡警大隊見習。此后的16年間,張雪松一直是一名沖在打擊犯罪一線的刑警。在同事們眼中,他正直、嫉惡如仇,但凡有抓捕行動,他都一馬當先沖在最前面,也因此被同事稱為“拼命三郎”。
在1997年秋的一次抓捕行動中,張雪松沒有發現眼前的飯店玻璃門,直接撞碎玻璃沖進去,帶著滿頭滿臉的鮮血仍追了200多米,成功將嫌疑人抓捕歸案。頭和胳膊被縫了20多針,裹著紗布又立即投入了審訊工作。
2002年夏,張雪松和同事們守候抓捕一名系列盜竊案的犯罪嫌疑人馬某。其間,張雪松高燒40度不退,同事們都勸他歇息兩天,但張雪松堅決不答應:“我比你們了解嫌疑人,如果我不去,萬一抓錯了就會打草驚蛇,再想找就難了。”他帶著個大水壺和藥,每天窩在面包車里,一守就是一夜,連續蹲守了近半個月,直至將馬某順利擒獲。
2010年,張雪松被選調至合肥市公安局視頻偵查支隊法制大隊從事案件審查工作。從刑偵一線到案件審查,變換的是工作崗位,不變的是對待工作的“完美主義”態度。“雪松審核案卷材料認真、細致、嚴謹,他審查的案件,定性準確、處罰得當,從沒有出現因案件審核把關不嚴而被撤銷的。他審核修改的案件卷宗,語言規范、事實清楚、說理透徹,每本都堪稱精品范本。”視頻偵查支隊政委胡邦標高度評價。在張雪松帶動下,視頻偵查支隊的辦案質量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每年在合肥市公安局法制工作績效考核中都名列前茅。
今年9月,在張雪松主動要求下,他正式轉崗至警力相對緊張的一大隊。來到往昔熟悉的刑偵一線不到一個月,張雪松參與抓捕的違法犯罪嫌疑人就多達26人。10月23日,在張雪松犧牲的當天上午,他還在忙著調查手上的一起案子,那是他前幾天值班時接到的一起扒竊案件。
“我是人民警察,就做該做的事情,發揮特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張雪松這樣說。
鉆研業務的“張博士”
在張雪松的辦公桌上,堆滿了法律業務書籍,一本本被翻得卷角蛻皮,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標注。
張雪松愛學習、肯鉆研,這在同事中是公認的,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張博士”。每當辦案同事去請教時,他張口就能說出哪一頁、哪一條、哪一款,從沒出過錯。每次遇到棘手的問題,他都會認真記錄,回去后刻苦鉆研,盡快提供解決辦法。
“他經常隨身攜帶一個布袋子,里面裝著法律業務書,下班在等公交車時靠著公交車站臺,就著微弱的路燈看書,那個清晰的畫面我至今難忘。”同事袁伍田回憶,“去食堂吃飯路上這點時間,他都不肯浪費,手里還拿著本書。”
除了熟稔法律業務知識,他還自學心理學、審訊學、刑偵謀略、審訊技巧。他審訊犯罪嫌疑人擅長“攻心”,善于抓住嫌疑人心理弱點,循序漸進,不急不躁,以自己廣博的知識積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常常把嫌疑人說得淚流滿面、低頭認罪。
作為支隊的法律專家,張雪松多次在全市、市公安局法律知識競賽中名列前茅,2013年至2015年,在全市公安機關法律知識競賽中連續三年取得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他帶動了單位的學習氛圍,耐心為年輕民警講解法律知識,一些民警還拿到了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張雪松還喜歡讀詩寫詩,很多古詩詞張口就來。10月22日23時42分,犧牲前夜,他在朋友圈里寫下:“秋風犯梧桐,朔意凌云霄。長嘯意氣滿,利劍寒九州。廉頗尚未老,曹公臨碣石。古調何須彈,新篇自在胸。”第二天,他迎刃而上,用生命詮釋了心中的理想。
撐起家庭的“頂梁柱”
張雪松犧牲當晚五點多,妻子王冬霞接到丈夫的電話:“晚上有任務,順利的話就回家吃飯。”一個小時后,她卻得知丈夫正在醫院搶救。“家里晚飯做好了,你倒是回來啊!”站在手術室外,王冬霞緊緊抓著手術室的門把手喃喃自語。漫長煎熬后,她等來了永遠閉上眼睛的丈夫,而他竟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句話。
“對不起,晚上加班,不能回來吃飯了。”這是張雪松經常心懷愧疚對妻子說的話。作為警察,他要守護萬家安寧。可是作為丈夫,他盡可能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因為他是這個家的頂梁柱。妻子身體不好,多次住院,每次他都是日夜陪伴,只要有時間,他總是搶著干家務活,讓她多休息。雖然他自己有膽結石,有時候會疼得頭直冒汗,但從來都是一個人忍著。
由于工作原因,張雪松很難抽出時間陪兒子,但最愛跟同事說起兒子。“他是一個好爸爸,有空就陪著孩子,帶著兒子看書、下棋,為兒子檢查作業。”王冬霞回憶,只要沒有任務,丈夫必定清晨5點就起床給兒子做早餐。他曾說,看著兒子吃上自己做的早餐,聽著兒子每天晨讀英語,內心無比幸福。“你要多看書,才能拓展思維,遇到問題,不能一知半解,要想辦法去解決。”這是張雪松經常對兒子說的話。
一線刑警成天與各種危險打交道,張雪松從來沒和父母說起過這些,每次打電話,他都說很安全,讓父母放心。“他工作忙,我們老兩口都能理解。今年中秋,他打電話給我們,說不能回來吃團圓飯了,等閑下來,就回來看我們。沒想到,這竟是我們娘倆說的最后一句話。”想到再也無法團圓的家庭,67歲的老母親劉明珠泣不成聲。
記者手記
張雪松個子不高,有著一張干凈的面龐,頭發卻早早斑白。從警23年來,他堅守在刑偵一線,如老黃牛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先后偵辦案件2500余件,抓獲犯罪嫌疑人300多名,多次被上級部門嘉獎。
面對持刀嫌疑人,他第一個沖上前去,以血肉之軀勇斗歹徒。奮力一撲,是人民警察的職責使然,更是張雪松個人優良品質的集中體現。
他倒在了抓捕一線,匆匆走完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人民警察的責任和擔當。他所走的路,恰如一棵傲雪青松,印證在閃閃發光的警徽之上。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