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一片翠綠的竹林,踏過幾條潮濕的泥路,便來到坐落在竹林深處的一棟房屋前。院里曬著芝麻桿,還有一棵茁壯的柿子樹,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頭。房屋大門上方的兩塊牌子引人注目——“光榮軍屬”、“光榮退役軍人之家”。這就是退役軍人胡晨的家,位于銅陵市樅陽縣雨壇鎮雙豐村。
2018年5月10日,年僅31歲的胡晨因病逝世。彌留之際,他決定無償捐獻器官救助他人。之后,他的一個肝臟、一對腎臟、一雙眼角膜植入5位患者的體內,使他們重獲新生和健康。
胡家是雙豐村的一個大家庭:從1938年開始,祖孫三代8人,先后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抗美援朝的崢嶸歲月、和平年代的國防建設。
崢嶸歲月 見證報國情懷
談起胡氏家族的鏗鏘報國路,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時年17歲的胡文杰(胡晨伯爺爺)棄筆從戎,在無為縣參加了新四軍,奔赴抗日救國前線。1940年,胡建明(胡晨叔爺爺)在桐城參加新四軍,他不僅參加了抗日戰爭,還在新中國成立后主動請纓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的他們并不知道,胡氏一家前赴后繼、薪火相傳的從軍路自此開啟。
革命戰爭年代,胡家子弟沖鋒陷陣、奮勇殺敵,經歷戰火洗禮。和平建設年代,胡家子弟扛槍戍邊、枕戈待旦,投身國防建設。1968年4月,胡晨的伯伯胡生友光榮參軍,在駐舟山群島部隊服役;1980年,胡晨的二叔胡樹清離開家鄉,到福州軍區31軍報到;1989年3月,胡晨的堂叔胡偉應征在南海艦隊廣州某基地服役,后被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999年12月,胡晨的堂哥胡炳爐參軍,在福建省軍區服役;2004年12月,胡晨應征入伍,在福建省軍區某部司訓大隊服役;2008年12月,胡晨的胞弟胡飛參軍,在東部戰區陸軍73121部隊服役。
胡家三代八人先后參軍報國,胡晨的父親胡曙光每談及此都倍感自豪:“我的伯父、叔父、弟弟都是軍人,我的兩個兒子也是軍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成績,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胡家的驕傲。”如他所言,胡家子弟在服役期間的表現都很優異——
胡晨的伯伯胡生友在部隊服役期間先后三次獲得“口頭嘉獎”,后被評為連“五好戰士”。他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工作上刻苦訓練,生活上艱苦樸素,爭當連隊尖兵。1970年3月,胡生友正式成為一名黨員。退伍后,他不改初心,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軍人作風,為胡家后人樹立了榜樣。
胡樹清從五六歲起便跟著兄長胡生友,長大后也沿著兄長的足跡參軍入伍。1984年7月,他從軍校畢業到31軍干部處報到,放棄在廈門市區工作的機會,“我主動請求去海島部隊”,胡樹清憶起往事時道。于是,他被分配到廈門市同安縣大嶝島的金門廣播站。大嶝島與臺灣金門島海上最近距離僅2000米,但進出大嶝島要根據潮汐乘船渡海,“條件十分艱苦,部隊在島上打井取水,水都是咸的,但我是農村孩子,不怕吃苦。”就這樣,胡樹清在大嶝島一干就是5年。服役期間,胡樹清先后榮立南京軍區政治部“三等功”3次,并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
雙豐村老一輩人都還記得胡家這樣幾件事:1971年,胡文杰所帶的部隊拉練行軍至樅陽,他支持關心家鄉文化事業發展,個人自費贈送當時的鄉政府一臺電影放映機和一套音響設備;胡建明參加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在戰場上立過功受過傷,腰部、股部等被彈片擊中,從死亡線上走過來,留下了許多傷疤……
時間的年輪轉過一圈又一圈,胡氏一家的參軍故事在村頭巷尾被口耳相傳,他們的報國情懷被崢嶸歲月所見證。
耳濡目染 精神密碼代代傳
家里有先輩參軍入伍,從小耳濡目染的胡生友對部隊很崇拜,積極參軍,“一股勁要保衛祖國。”后來,胡生友又把自己在軍營的點滴講給他的后輩聽,“為國家辦事,為人民辦事,也是鍛煉自己。”受他影響,胡樹清長大后也進了軍營。
在胡樹清看來,二伯父胡建明的故事更加精彩:男扮女裝,刺殺想要花姑娘的日本大佐;渡江戰役中被流彈擊中,經別人提醒才知道自己受傷。“他頭上沒有頭發,那就是被炮彈燃燒破壞的,一直到去世時,他身體里都還有彈片,我一直覺得二伯是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我要向他學習。”有一次,胡建明送給他一個黃色的軍用挎包,他開心極了,“那挎包我一直保留著,最后留給了胡晨他們。”
在胡晨的父親胡曙光的記憶里,胡晨小時候就很喜歡軍裝。叔叔胡樹清回家探親時曾帶回一套軍裝,小胡晨穿著叔叔寬大的軍裝,對著鏡子敬禮,踢正步。看到他對軍裝如此喜愛,胡曙光就買來紅布,將軍裝改小給胡晨穿。“我自己會做裁縫的活”,胡父因年少生病沒能及時治療而致腿部行動不便,但他獨自將自幼喪母的胡晨、胡飛兄弟倆養大成人。在其他村民看來,胡父堅強的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人佩服,“他擅長很多手工活,胡晨和胡飛也被他教育得很好。”
先輩們忠誠報國的情懷與理想,父輩們堅韌不拔的意志與精神,形成了胡氏一家獨特的精神密碼。多年的耳濡目染,胡晨、胡飛兄弟倆成人后先后參軍衛國。無論是胡建明還是胡樹清,不論是在烽火硝煙的戰場上還是在戍邊衛國的海島邊,胡家三代人的紅色基因血脈相承。
器官捐獻 心系大國小家
在胡晨的父親與叔伯心里,胡晨自小便是一個獨立、懂事的孩子。7歲時,母親因病去世,他便和身有殘疾的父親、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家務事和農活他總是搶著干,從不叫苦喊累。“我比他小三歲,他一直都很照顧我,也不讓我干活,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我”,胡飛眼里的哥哥胡晨是一個在他和鄰居家小孩吵架時“幫理不幫親”的“小家長”。
從小懷有“軍營夢”的胡晨,于2004年如愿入伍。他剛開始也是被分配到最艱苦的海島部隊,后被選調到司機訓練大隊學習司機駕駛技術。服役時,胡晨給司務長魏平偉留下的印象是:“做駕駛教練期間,訓練結束后他和新兵們一起擦車,小事他都是親力親為,我們那個時候在炊事班,食堂里的臟活累活基本上他都搶著干,從來沒去計較過。”
第一年被評為優秀學員,第二年再被評為優秀士兵。后來部隊裁兵,本來不在名單之列的胡晨,卻將留下的機會讓給了戰友,自己選擇退役回家。為此,胡樹清特意把他喊到家里問他,“戰友之間感情都很深,別人家里困難,還是把機會留給他吧”——他這樣回答。父親胡曙光更了解胡晨,“這孩子太懂事,我腿部有殘疾,胡飛在讀高中,他想著家里生活壓力大,總想著回來撐起這個家。”
告別了軍旅生涯,胡晨和父親去北京務工,又將高中畢業的胡飛送入部隊。到北京后,他很快就熟悉了各種水電維修業務,踏實、耐心的性格更是受顧客歡迎。漸漸地,“經濟條件好起來了,家里的房子就是在那時候蓋起來的。”弟弟胡飛也沒有辜負父兄的期望,義務兵服役期滿后順利留隊轉為士官。好景不長,2015年,胡晨的妻子生下孩子后去世。2016年,胡晨又患上病毒性腦炎。為挑起家庭重擔,胡飛也和哥哥當年一樣作出了艱難的退役決定。
在與病魔抗爭的兩年間,胡晨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正因此,在生命最后的時間里,胡晨和父親商議決定,捐贈器官救助他人,回報社會。
“你走進黃昏,卻給別人以清晨”,這是一位詩人為胡晨作的詩句。胡晨的生命雖已逝去,但他卻用大愛溫暖人間,讓希望在別人的生命里延續。
記者手記
赴樅陽縣采訪胡晨一家時,恰巧遇見一批年輕人入伍,他們胸前戴著大紅花,正在銅陵火車站和家人合影、告別。火車站循環播放的《強軍戰歌》回蕩在耳邊,振奮人心,一時間竟讓人覺得眼前仿佛有無數朵燦爛的花兒盛開。他們也許像當年的胡家子弟一樣,滿懷憧憬,胸有理想,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