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新中國成立75年來,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創新是第一動力”,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9月19日9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五十九顆、六十顆北斗導航衛星。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北斗三號衛星系統首席總設計師林寶軍表示,此次發射標志著北斗三號發射已經圓滿結束。
林寶軍:這是北斗3號最后兩顆備份星,加起來是40顆星。它在導航的制高點技術方面有新突破,比如時頻、星間鏈路等技術。星間鏈路就相當于把我們30顆組網星連成一個“微信群”,通過頭上能看到的星,來看地球對面的星,這個我們是全球首創。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技術難題和國際封鎖,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為我國科技事業作出艱苦卓絕的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提速發展,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量子信息、大飛機制造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奮斗者”號逐夢深藍,大國重器不斷“上新”,充分彰顯我國科技硬核實力。
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大力的投入。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2023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33278億元,比1991年增長233倍,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研發人員、高水平論文、發明專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2023年我國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繼續保持世界第1位。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按近10年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統計,我國國際論文篇均被引用的次數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化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農業科學和數學7個學科領域被引次數排在世界第一位。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實融合”持續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潘教峰:到今天,我們“量”已經快速積累起來了,開始向“質”方面轉變,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這么一個歷史階段。
我國創新指數在全球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3年的第12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黨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部署。
科技部部長陰和俊: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構建新型生產關系,提升國家競爭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