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傳黨音 宣講入人心
前不久,天長市離休干部李元忠高興地接受聘請,擔任天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刻鐘”宣講員。“利用一刻鐘時間,給年輕人講講當年革命戰爭的艱苦卓絕,讓他們體會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李元忠說。
新時代文明實踐既是為了群眾,也要依靠群眾。把話筒遞給群眾,把講臺交給群眾,天長市創新理論宣講模式,探索實施“一刻鐘”宣講,積極吸納黨員干部、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草根名嘴、文藝骨干等作為宣講員,把“一刻鐘”的零碎時間變成了傳播新思想的黃金時段,用接地氣、聚人氣的文藝節目點亮鄉村大舞臺。
馬鞍山市花山區“五老”人員化身家門口“宣講輕騎兵”,宣傳黨的好政策,講述身邊好人好事和城市發展歷程,以鮮活案例和生動故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城市宣州區打造“理響宣州”品牌,宣講隊員注冊“志愿宣州”App,實現活動發布、信息宣傳、課程展示等一條龍,推進宣講陣地從“延伸到家門口”變為“輻射到手機端”,由一時一地拓展為隨時隨地,讓黨的創新理論從群眾“指尖”傳遞到“心頭”。
從農家小院到高樓大廈,從皖南山區到淮北平原,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一次次貼近百姓生活的宣講,一場場富有特色的演出,一則則平凡動人的故事,讓群眾愿意聽、聽得懂、能實踐,讓思想教育接地氣、有溫度、更自然。
“以前看文藝節目要買票進場,現在文藝節目都是送到家門口,這樣的文明實踐有滋有味。”靈璧縣游集鎮九集村村民朱峰說。靈璧縣組織文化骨干成立文化志愿服務隊或文藝小分隊,將優秀鄉土文化送到群眾家門口,菠林喇叭、皮影戲、琴書、大鼓等優秀鄉土傳統文化重煥生機。
文藝節目演起來,微視頻播起來,群眾開心笑起來……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時代之需、使命所系、群眾所盼,是守正創新做好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戰略舉措。各地各部門把推動新思想入腦入心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首要任務,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服務暖人心 文明領風尚
志愿者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志愿服務是基本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
“家中老人常年臥床不起,理發成為難題。”“村里老人腿腳不便,到鎮上理發路途遙遠……”在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上,“老年人、殘疾人理發難”一度成為高頻熱詞,特別是偏遠農村普遍存在這樣的生活難題。線上問需,線下服務,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積極協調益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廣泛開展“流動的剃頭匠”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常年走村入戶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免費理發。
民有所需,我有所應。廣德市新杭鎮“百千萬微心愿”志愿服務項目,針對特殊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開展“私人定制”服務230場次,用心用情提升群眾幸福感。南陵縣整合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黨群中心、農家書屋、村衛生室等陣地設施,建設149個“15分鐘文明實踐活動圈”,群眾不出家門就能參與文明實踐活動。
文明實踐走下去,幸福指數漲上來。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堅持把群眾的需求作為方向,建立志愿服務項目清單、志愿者隊伍清單、群眾需求清單、月度工作計劃清單和文明實踐所(站)分布圖等“四單一圖”,動員各方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貼近群眾、受眾點贊的志愿服務項目。
“移風易俗實在好,按章辦事抓得牢;婚喪喜事大家幫,鄰里互助是法寶;大操大辦得控制,群眾負擔已減少。”清晨,當涂縣太白鎮太白村響起清脆廣播聲,文明實踐站小喇叭每天廣播1小時。太白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重引導減陋習,定規矩減負擔,搭平臺減鋪張,樹典型減差距,做實移風易俗“減負”文章。
移風易俗減陋習,文明實踐樹新風。針對農村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從教育、制度、監督等方面探索常態長效的措施和途徑,切實減輕農民群眾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
機制激活力 煥發新氣象
前不久,因為土地流轉問題,濉溪縣臨渙鎮湖溝村村民代表和土地承包方代表坐在茶館里,在臨渙鎮法律服務所主任王士宏的調解下,雙方的矛盾糾紛在一杯茶中化解,最終握手言和。“結合當地群眾飲茶習俗,利用茶館人流量大、信息傳播快的特點,我們將文明實踐點建在茶館里,設置司法調解工作室,把百年老茶館開辟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橋頭堡’。”王士宏說。
泗縣依托鄉賢地緣、人緣、親緣優勢,1000多名古道熱腸的“現代鄉賢”活躍在鄉村,從源頭上減少了矛盾糾紛發生,妥善解決各類矛盾糾紛。明光市充分發揮黨員、群眾、志愿者三大主體的作用,健全完善“一約四會”,形成黨建引領、志愿服務推動、群眾積極參與的共治模式,將自然村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建設成為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新載體。
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堅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把各個條條塊塊中的資源整合起來,通過機制創新激活文明實踐的“源頭活水”。
“各地堅持‘一盤棋’謀劃、堅持‘一把手’主抓、堅持‘一股繩’共建、堅持‘一攬子’保障,努力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成為學習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陣地、培育時代新人和弘揚時代新風的精神家園、開展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廣闊舞臺。”省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田間地頭的“輕騎兵”,大街小巷的“紅馬甲”……風景如畫的江淮大地處處活躍著“志愿紅”,文明實踐為幸福生活“加碼”,繪就了一幅動人的為民畫卷。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