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20多年餃子店,一天賣多少,掙多少,淮南壽縣的姚傳勇夫婦竟然沒算過一次賬。“不識字,也劃(算)不好。”餃子,最初一元錢一碗;后來,漲到兩元;現在是三元。盛水餃的湯盤底深口大,有葷的,有素的,足足16個。3元錢能讓一個大男人吃飽。前些日子,有食客把這對七旬老夫婦的餃子店拍成視頻,發到了網上,激起了一波小小的熱度。3元錢16個餃子,真的不會虧本嗎?這間餃子店,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賣貴了,他們就不舍得吃了”
1月16日,農歷臘月十四,距2022年農歷春節僅剩十五天。早上7點30分,天蒙蒙亮,紅日躍出蒼黃的地平線。
蘇王街道,淮南市壽縣的一個鄉村集市,已是熙熙攘攘。農歷雙數日,被當地人約定為逢集(周邊居民都來趕集)的時間。
壽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定九州之時,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在歷史上,它曾4次為都,10次為郡。即使到了今天,依舊洋溢著古老的氣息。每到深秋,來壽縣報恩禪寺賞千年銀杏的游人絡繹不絕。
喝茶、吃早點,是當地的風俗。不長的街道上,早晨,一家有幾十年歷史的茶館里,顧客滿滿當當。
茶館對面,蘇王菜市場的入口,一棟兩層樓門面,姚傳勇和老伴胡多平緊張忙碌。門口炭爐上的鐵鍋熱氣騰騰,顧客們三三兩兩進店,多是老人。很快,一碗碗冒著白氣的水餃端上桌。盛水餃的湯盤底深口大,只有這種湯盤才能裝下16個餃子。
餃子的價格是三元錢一碗,葷素同價。素的是雞蛋韭菜餡,葷的是豬肉大蔥餡,都是手工包的。如今掃碼支付大行其道,但老兩口的店里卻放著木制錢盒,顧客老人多,不會掃碼的大有人在,吃一碗餃子,丟三元錢,錢盒子里裝著一層皺巴巴的現金。
“最近來吃餃子的人多了。”老人的兒媳婦丁玉榮說。前些日子,當地的一位美食拍客聽說餃子便宜,特意拍了視頻傳上網絡,一時間老兩口的餃子店在當地成了“網紅”,有人特意從幾十里外開車來“嘗鮮”,還有不少媒體趕來采訪。
“都鄉里鄉親的,都不容易,不能賣貴。”姚傳勇這樣解釋餃子便宜的原因。來吃餃子的大多是周邊農村老人。“你賣貴一點,他們就舍不得。”胡多平也說,有老人只有兩元錢吃飯,她就從鍋里撈出12個餃子。
從1元到2元3元,“糊涂官糊涂做”
3元錢一碗的水餃,其實還是前兩年才漲的價。餃子店開了20多年,最早,餃子賣一元錢一碗,后來是兩元,一碗還有20個。3元錢16個,是前兩年才開始執行的新價格。
“不漲不行了。炭球9毛錢一塊,面粉105塊一袋。”
賬只能算到這,能維持下去就行。夫妻倆雖是生意人,但從來沒有認真細算過成本,就連每天賣多少碗水餃,心里也沒個確切的數。“糊涂官糊涂做。”胡多平笑言。
不是不想算賬,而是老兩口算不清楚。“家老底太窮,沒念過書,一字不識,也劃(算)不好。”
賣餃子的“門面”,其實就是一家人的居所。最早是一間半茅草房,后來改成了平房,現在的樓房是兒子結婚前賒賬蓋的。
老夫妻現在和兒子兒媳孫女一家住在一起。樓下賣水餃,也是老夫妻的居所;兒媳帶著孫女住在樓上。兒子平時外出打工,是名電工。前些天,兒子回家過年了。最近餃子店客流量大了,兒子也會搭把手幫忙。兒媳丁玉榮對他說,“要請那個最早給我們拍視頻的人吃飯。”
餃子賣得便宜,即使不算門面和人工,也是極其微利。丁玉榮告訴記者,“差不多(近乎)虧本生意。”
一位街坊遞上20元現金,買走了胡多屏冰箱里100個凍餃。算下來,生餃子倒比做熟的餃子還略貴一些。
老夫妻倆的理念很簡單。“靠著餃子店能生活,我們就滿足了。”
老底太窮了,現在覺得挺幸福
姚傳勇6歲時,父親在饑荒年代去世。母親將他拉扯大。胡多平嫁來時,只有一間半草房,葵花稈編成的門,“結婚的床還是借的。”“結婚了,老奶奶(姚傳勇母親)還不得已跟我們擠在一張床。”
“老話講,丑瞞得了,窮瞞不得。”姚傳勇對窮的模樣記憶深刻。
“老奶奶那時候穿得破破爛爛。”胡多平說到這,姚傳勇頃刻間淚水涌進眼眶。
不止是老奶奶,姚傳勇第一次去胡多平家時,身上的衣服也是借來的。當年,姚傳勇在茶館里賣瓜子花生。胡多平的叔叔在茶館喝茶,相中了這個小伙子。“俺家叔講,人窮不要緊,但要忠(厚)。”
這樣,兩位二十七八歲年輕人走到一起。婚后,姚傳勇夫婦育有一對子女。大女兒沒進過學堂,后來嫁了人,也時常回來幫老兩口包餃子;二兒子2000年曾考上大專,但因家窮,被迫中斷學業,外出打工。
胡多平記得,兒子去打工前跟他們說:“掙錢不給你們了,我還要繼續念書。”她也記得,兒子小時候捏包子也是一把好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到這,胡多平眼眶里淚水打轉。
“沒辦法,老底太窮了!”兒媳婦丁玉榮還記得,2008年她和丈夫結婚,這個家里還沒有電視機,“家里電器也還是我家買的。”胡多平也說,兒子結婚的錢,還是朝媒人借的。
也就在兒子結婚前,家里才還完蓋樓房的欠款。
日子流水一般地過,盡管吃穿不愁了,但家里經濟的改觀還是緩慢的。家里沒有太多現代化設備,只有一輛電動車,是兒媳婦接孩子上下學用的。
丁玉榮羨慕的,是那些能把孩子送到壽縣縣城讀書的同齡家長。“但那要在城里買房。沒有錢,想也沒用。”
讓一家人引以為傲的是這個家庭的第三代,姚傳勇的孫女。小姑娘成績可謂優秀,還非常自律。“她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什么時候寫作業,什么時候玩手機,都安排得好好的。”家里一整面墻上,都貼著孫女的獎狀。她是一家人新的希望。
姚傳勇老兩口覺得自己挺幸福的。“上次記者來采訪,問我可幸福。我回答當然幸福。你不知道我們以前過的叫什么日子,有多寒畏!”
餃子店,賺不賺錢,都是要一直開下去的。為著自己的生計,也為著那些要來吃餃子的鄉鄰老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