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十八崗村委會接收了一批特殊的抗疫物資,包括2000只醫用口罩、120瓶洗手凝膠......這些物資不是來自官方配發或企業配送,而是一位普通黨員的自費捐贈,他就是合肥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一隊民警劉曉龍,也是一名下沉疫情防控一線的志愿者。
劉曉龍在基層防疫一線工作
測量進出人員體溫
核驗群眾“兩碼”
“自掏腰包捐贈防疫物資,有情有義有擔當......”當天晚上,合肥人的朋友圈里轉發著這樣一條暖“心”聞,事件當事人——合肥邊檢站民警劉曉龍被迅速“圍觀”,獲得群眾一致點贊。
“看到基層抗疫物資消耗巨大,我就想盡點綿薄之力。”不管面對怎樣的褒獎,劉曉龍都十分淡然,“組織培養了我這么多年,緊要關頭必須沖在前面。”
從執法者到志愿者,變身“溫柔小哥”
4月上旬,剛剛從口岸“外防輸入”閉環勤務中解封的劉曉龍,又第一時間響應合肥市直機關工委號召,報名參加下沉疫情防控一線志愿服務。
“不管是外防輸入還是內防反彈,都是國家防疫大局,咱們作為黨員能多干點就多干點。”劉曉龍笑著說道,眼神里似乎看不出一絲疲倦。實際上,長時間的兩線作戰、連續奮戰,早已超出了身體負荷。作為邊檢民警,劉曉龍擔負著合肥機場國際貨運航班的檢查監護任務,風險高、戰線長,疫情防控、口岸管控壓力巨大,在停機坪一次監護常常達四五個小時,但無論高溫或風雪,他始終像一顆螺絲釘牢牢釘在國門戰位上,守護萬家平安。
來到市區基層,疫情防控由點擴展到面,形勢更加多變復雜,劉曉龍絲毫不懼風險挑戰,迅速完成由口岸“執法者”到基層“志愿者”的身份轉變。
4月9日至今,劉曉龍在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十八崗村某小區定崗值守,對進出人員逐個查驗“兩碼”,嚴格落實登記報備制度。“經粗略估計,包含車輛在內,每天要查驗兩碼1000余次。”除此之外,為了解決居家隔離居民的生活需求,劉曉龍還主動為他們提供無接觸送餐服務。“從執法一線到群眾身邊,嗓門也必須壓低,這是我給自己的要求。”他一臉認真地說道。近段時間,細心的同事也發現,下沉了半個多月的劉曉龍,連說話都“溫柔”了許多。“要爭取每一句交流、每一件小事都讓群眾心暖。”這就是劉曉龍在平凡崗位上的執著追求。
是老兵更是“新警”,該堅守的永不丟棄
第一次見到劉曉龍,瘦削挺拔、精神干練是他給人的印象。
2009年,劉曉龍入伍成為原公安邊防部隊的一名戰士,后經改革轉隸,加入了我國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隊伍。
移民管理警察職能多樣、任務多元,既有陸海空口岸的邊防檢查職責,又承擔著戍守萬里邊關的邊境管理重任。2021年2月,劉曉龍主動放棄相對舒適的工作生活條件,遠赴西藏阿里邊境支援工作。在中印邊境海拔超過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他努力克服缺氧、干燥、大風、嚴寒,在惡劣自然環境下日復一日堅守,巡邏防控、走訪慰問、普法宣傳,每一段路都走得那樣艱難,卻又踩得那樣堅實。冰霜風雪侵蝕著他的皮膚,卻也讓這副千錘百煉的“硬骨頭”更加“硬朗”。
作為士兵轉改新警,劉曉龍有著天然優勢,卻也面臨學歷文化等水平不高的客觀難題。回到合肥后,他暗下決心,為自己制定了“履職本領提升計劃”,自己抬標尺、壓擔子,孜孜不倦學習進步。“現在防疫、執勤之余加班加點學外語、學法律,協調好自己的時間,做到工學兩不誤。”他堅定地說。“抗疫陣地不退縮,練兵場上爭高下。這是我給自己寫的對聯。”
不服輸,敢擔當。是老兵本色,更是新警風采。
舍小家為大家,小家庭也能有“大格局”
自發捐贈抗疫物資
深入邊境地區開展普法宣傳
合肥市“4.18”疫情發生后,劉曉龍迅速行動,并積極動員家人加入抗疫隊伍。在他的鼓勵下,其愛人王玲也踴躍報名戰“疫”。4月18日當晚,王玲接到任務趕赴蜀山區南崗鎮支援疫情防控,全身心投入到最緊急時刻、最關鍵區域的戰斗。
“顧不上想太多,就知道我的肩上是有責任的!”或許是受到丈夫劉曉龍的影響,王玲也從家庭女性化身為一名敢拼善沖的抗疫戰士。從夜晚21:00到次日凌晨5:30,她先后協助維持秩序、封控區域,連續工作長達8個半小時。
“誰也不能合眼,仿佛是感覺不到累。”看到愛人這樣辛苦,劉曉龍眼眶微紅。
自從兩人加入疫情防控隊伍后,家中4歲的孩子見到父母的機會越來越少,也不得已暫時交由外婆照顧。
“總想補償娃娃,當然也希望他長大后能夠認可我們的選擇。”說起小家伙,劉曉龍難免露出一絲愧疚之情,但他認為,家風家教也將會是給孩子的一筆寶貴財富。
合肥邊檢站民警劉曉龍下沉疫情防控一線半個月以來,共計核驗“兩碼”約1.2萬人次,審慎細致無疏漏。入黨9年、從警13年,他始終扎根在最基層最一線,在守護國門安全的同時,又不忘掛念群眾冷暖,勇毅擔當、無悔奉獻,形成一道靚麗“警”色。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