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男,1993年7月出生,助人為樂類好人,鳳陽縣東華路小學教師、中都街道月華社區居民。8月31日,李帥成功捐獻180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為遠方一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延續了“生命火種”。從事教師工作以來,他以校為家,關愛學生,多次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困境,深受學生的喜愛。
“你要不要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志愿者行列?”李帥是名無償獻血志愿者,2020年5月一次無償獻血時,護士不經意的一問,讓他產生了好奇。經過咨詢,他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光榮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7月,他接到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得知一名血液病患者的造血干細胞與他初篩配型成功,問他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我愿意。”他不假思索地說道。當時,他覺得自己能救人性命,心情很激動,可是,他卻忽略了一點,還未咨詢家人的意見。
回家后,他向家人說了這個事情。家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了解不多,果然顯得有些擔憂:萬一出了什么問題,可怎么辦?“我是名教師,要有奉獻精神。”想到患者身處病痛中,他勸妻子說。妻子同意,而且不僅十分理解支持他,還從專業的角度幫父母普及相關知識,最終爭取到了父母的支持。“此次捐獻成功,是我們一家人愛的匯聚。”他說。
8月26日,李帥前往安徽省立醫院,做造血干細胞準備工作。在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前幾天需要打動員劑,以促進造血干細胞大量釋放到外周血中。這個過程中,身體會有些疼痛反應,注射完五針動員劑后才可以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
8月31日,正式開始造血干細胞采集。采集過程中,他只能雙手放直,躺著不能挪動,要承受手臂和肩膀從麻木到冰冷酸楚的過程。“我不知道受捐者的姓名,但對于我和患者來說,都是一種緣分。想到能給他人帶去生的希望,這點小痛苦不算什么!”這個信念讓李帥堅持到了最后。
經過漫長的4個小時,醫院從他身上終于成功采集了180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并即刻啟程,送往遠方,將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帶去生的希望,也意味著“生命火種”得到了新的延續。由于造干捐獻遵循“雙盲”原則,李帥并不知道受捐者的真實身份,他說,衷心祝愿遠方的這位朋友能夠早日戰勝病魔,迎來“新生”。
李帥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鳳陽縣第6例、滁州市第33例、安徽省第541例造血干細胞無償捐獻者。李帥說,希望社會各界對這項工作繼續給予關注和支持,他將繼續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動員更多的人參與到造血干細胞捐獻活動中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無私關愛,助力成長。李帥在2015年9月踏上了“三尺講臺”,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多年來,他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事業看得神圣無比。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李帥練就了一雙敏銳的眼睛、養成了一顆細微的心,能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問題、存在的異樣,并能及時糾正、教育、培養,使之沿著健康的道路前行。在李老師所在的班級里,始終洋溢著一股暖流,似一團和風細雨,感染著整個班級,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2020年,李帥教一年級,班級里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并不能很快適應小學的節奏,甚至有的孩子還停留在幼兒園狀態。小薄就是其中的一個,父母在外地,由識字不多的奶奶帶著生活,放學回家沒人可以輔導作業,學習成績一度較差。李帥就在放學后,把小薄留下來輔導,一段時間后,孩子成績就上來了。班里像薄同學這樣的留守兒童還有七八個,李帥就在課后,把他們叫到辦公室,一同義務輔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孩子們都有了很大進步。
看到學生的進步,李帥也很開心,并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堅決不放棄每一位成績落后的學生,不辱教書育人的使命。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