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1月起,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師生開展了“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大學生們通過查閱烈士資料、聽取親人描述等方式,用手中的畫筆來還原烈士相貌。
兩年多過去了,這一公益活動感動億萬國人,并多次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報道宣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為烈士畫像”,安徽師范大學的師生們?yōu)楹巫巫尾痪?
一
因為這是一次紅色基因的傳承。
“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的緣起,與一個感人的故事緊密相關(guān)。
2007年11月30日, 28歲的解放軍副連職機要參謀孟祥斌攜妻女在浙江金華婺城區(qū)購物,行經(jīng)通濟橋時,發(fā)現(xiàn)一名女青年從10多米高的橋上跳下,他沒有絲毫猶豫便跳入水中,奮力將女青年托出水面。女青年雖然獲救,孟祥斌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英雄壯舉感動中國。孟慶祥于 2007年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后又被中央軍委追授為“舍己救人模范軍官”的榮譽稱號。
孟慶祥走后,悲痛不已的妻子葉慶華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像丈夫那樣“感動中國”的人物。
這些年來,她只專注干一件事,那就是為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尋親”,并聯(lián)系專業(yè)人士幫助那些沒有留下影像的烈士們“畫像”,讓更多的烈士“回家”。
抱著這份“執(zhí)念”,葉慶華四處宣講,一路來到了位于江城蕪湖的安徽師范大學。
2021年底,在葉慶華牽線下,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與安徽、山東兩省的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以及各地政府單位進行合作,發(fā)起了“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
在從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犧牲的革命烈士中,許多人都沒有留下一張自己的照片,這無疑是一個歷史遺憾。
以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為例,解放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上甘嶺大戰(zhàn)》一書中曾有過如此敘述:“像黃繼光這樣的英雄,舉世聞名的人物,一生中竟沒有留下一張照片……”
“為烈士畫像”,從親人零星的記憶中搶救模糊的影像碎片,重新還原烈士的相貌,這既告慰了歷史和先輩,也撫慰了烈士的親人。
“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將烈士的紅色信念傳遞給朝氣蓬勃的當代大學生,增強了他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內(nèi)驅(qū)力。
正如參與畫像的大學生志愿者胡守瑩所感慨的那樣:“看著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像,就感覺烈士在看著我,我也迎著他的目光,仿佛自己在跟他‘對話’,我會一直記住他年輕的樣子。”
二
因為這是一次高教改革的探索。
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的呼聲日漸升高。一些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厭學情緒嚴重,這一現(xiàn)象該如何破解?“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這一“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該如何破局?
對于這些困擾著高等教育的普遍性難題,“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改革新思路。
大學生志愿者朱東平在為犧牲時年僅21歲的烈士樊以清畫像時,激動不已地說:“我在作畫時的每一筆,都能感受到烈士用鮮血和生命守護著今天的和平……我在繪畫的時候就覺得不希望烈士是嚴肅的表情,特地讓他們面帶一絲微笑……”
毫無疑問,當像朱東平這樣參與“為烈士畫像”的大學生們返回校園后,烈士的英雄事跡必然會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也會讓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感受到“畫像”活動對于自身成長、成才所蘊含的無限價值。
再比如,如何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專業(yè)實踐有機融合,從根本上解決高等教育中長期存在的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問題,“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同樣可以帶來一些破局的思考。
以高校美術(shù)教育為例: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當前我國高校的美術(shù)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如缺乏正確、清晰的人才培養(yǎng)定位,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shù)創(chuàng)造力等。
“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則在高校美術(shù)人才培養(yǎng)改革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參與畫像的大學生們紛紛表示,這是他們在大學階段進行的難度最大的一次創(chuàng)作。因為烈士生前大多沒有留下任何照片,他們只能通過親人的描述,或是仍記得烈士相貌的老人回憶,才能逐漸還原出烈士的模樣。
大學生志愿者程功樂說,僅僅是為了畫好烈士軍帽上的那顆五角星,他們就查閱了大量資料,才最終“畫”出了五角星沉甸甸的“分量”。在為徐興仁等4位烈士畫像時,6名大學生志愿者分工合作,從初稿到反復打磨,最終用了半個多月才完成畫像。
“為烈士畫像”,既很好地發(fā)揮了美術(shù)教育的美育作用,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專業(yè)技能。朱東平深有感觸地說,通過“畫像”,“真正理解了學習美術(shù)、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意義與價值。”
三
因為這是一次思政教育的拓展。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一些痛點和難點。大學生如何才能樹立正確的“三觀”?
“為烈士畫像”,是一次有益的拓展實踐。
據(jù)了解,截至目前,“為烈士畫像”系列公益活動已招募大學生志愿者400余人,完成烈士畫像200余幅,赴烈士家鄉(xiāng)開展鄉(xiāng)村振興活動8場,繪制革命故事繪本14冊,完成微視頻、微黨課制作58節(jié),收到感謝信50余封,開展“致敬最可愛的人”和“英烈文化進校園”等活動50余場。
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教師王偉介紹,學院今年還計劃繼續(xù)招募300名大學生志愿者、聘請50位思政指導教師,持續(xù)開展“為烈士畫像”活動。計劃在2028年將烈士畫像分類展示,以挖掘畫像背后的英雄故事,豐富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內(nèi)容。
感懷為國捐軀的仁人志士,這是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家國情懷。衷心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參與到這樣的公益活動中,也希望類似的公益活動越辦越多、越辦越好!
朱曉凱(圖片及視頻來自安徽師范大學公眾號)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