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到田里,他擼起袖子、卷起褲管,手把手教農民種田技術;回到桌前,他潛心鉆研,攻科技課題;面向市場,他帶領大戶試驗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面對群眾,他成立扶貧服務團隊,幫助發展產業。他就是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周福紅。
“做‘三農’工作,天天跟泥土打交道,顯得很土氣,卻是我喜歡干、應該干的事業。”周福紅說。
“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村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
——扎根農村二十六載,成為農民的知心人
立冬過后,明光市的近4萬畝艾草陸續進入“冬眠期”,為來年開春后發芽出土積蓄能量。11月24日,周福紅又一次來到石壩鎮鐵山村,到臻艾農業發展公司的艾草種植基地指導冬季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周主任一年要來一二十次,有時候還通過微信或電話及時告訴我如何除草、用藥、開溝瀝水,如何選育葉片大而厚、葉尖長的新品種。在他的指導、幫助下,我從幾年前的家庭農場種艾草,到現在成立公司,從種植、選育,到加工、銷售,實現了全產業鏈發展。”臻艾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孫延標告訴記者,他的艾草種植基地已有1000多畝,帶動周圍群眾種植4000畝,其中10多戶貧困戶種了150畝,苗子都是他免費提供的。
在周福紅的推動下,目前,明光市艾草種植基地示范片已達50多個,種植面積近4萬畝,艾草加工、銷售企業5家,發展了十幾家艾草合作社,帶動2000多個農戶,其中800多戶貧困戶。
今年51歲的周福紅出生于農村,1994年7月安徽農業大學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畢業后,先后在明光市土肥站、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至今。26年來,他堅守基層農技崗位,常常白天進村入戶,跑田間地頭,為農民搞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晚上燈下耕耘,寫論文、調查報告,編寫技術規程,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莊稼不過周末,我周末就沒辦法休息。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村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即使在農閑的時候,他也會組織農民到一起,講農業新技術,推廣新品種。長期的風吹日曬,讓這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農技研究員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戴眼鏡的莊稼漢。
“他是咱農民的知心人,會根據每一塊土壤性質告訴我們用什么樣的品種能增產。有一次我田里水稻稻飛虱嚴重,想什么辦法都除不掉,就打電話給他,沒想到他立馬自己開車趕來了,仔細查看,手把手教,很快幫我解決了問題。后來一想,這天是星期天,他自己不休息還來幫助我。”橋頭鎮蒲崗村種糧大戶汪恒輝對記者說,在周福紅的指導下,他種的水稻畝產從1200斤提高到1600斤,每畝增收幾百元,今年推廣的花生新品種更是達到畝產1000斤,畝收益3000塊錢。如今,掌握了種糧技術的汪恒輝還成立了合作社,為其他農戶提供農業托管服務。
除了傾心服務農業大戶,周福紅還主動結對幫扶6戶貧困戶,用一對一的農技服務讓貧困戶脫貧致富。管店鎮鳳山村貧困戶胡自鈺在周福紅的幫扶下不僅順利脫貧,去年還流轉110畝土地發展特色種養業,家庭人均收入過萬元。
周福紅還組建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扶貧服務團隊,成立了“扶貧智囊團”,以“公司+基地+貧困戶+農技”合作脫貧模式促進了明光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脫貧致富,2017年獲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團隊。
周福紅平時很少有假期休息時間,他女兒小時候經常一連半個月看不到爸爸,周福紅對此一直心存內疚。“有時候我就把女兒帶到農田里,我在工作,她在玩耍。久而久之對她產生了影響。”周福紅說,女兒本科讀的是農學,如今在安農大讀環境資源專業研究生,繼承了父親的事業。
“農業要向科技要效益,用信息化來武裝,把社會化服務組織起來”
——潛心鉆研農業技術和科技服務,他樂當農技推廣的“服務員”
明光市地處江淮分水嶺,既有平原、圩區,也有崗地、山區,土壤養分含量差別大。在明光市土肥站工作期間,周福紅發現農民普遍存在不合理施肥習慣,重視氮磷,忽視鉀,導致農作物產出不足。他和同事一道,跑遍明光所有鄉鎮,到采樣田里測土壤成分、含量,有針對性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免費為12.5萬農戶提供服務。如今,明光市配方肥使用率已達95%,很多大戶用上了測土配方機,實現看土配方、遠程下單、自動配肥,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多年來,周福紅主持或參與農業項目30項,創建農作物綠色模式集成技術攻關試驗示范基地26個,研究農業綠色生產關鍵技術,不斷解決農業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周福紅編寫的農作物秸稈還田明白紙,將秸稈還田的好處、難點、技術模式清晰地告知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戶,目前,全市秸稈還田利用率已達40%左右。
針對農戶艾草種植普遍經驗不足,除草效果不好導致只有草沒有艾的狀況,周福紅不斷摸索、嘗試,總結出三次用藥加人工除草的實用辦法,效果明顯。“去年剛開始種的時候1000多畝地全是草,后來周主任指導我們除草,既減少了人力,又實現了增產增收,真的非常感謝他。”明光市自來橋鎮澇口村永緣艾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明光艾草協會會長司武軍說。
向科技要效益,周福紅組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團隊,多年潛心研究,獲科技成果獎8項,主持或參與地方標準制定5項,獲實用新型專利7項,發明專利受理2項,發表論著27篇(本)30多萬字。省、市、縣三級總工會都設立了“周福紅勞模創新工作室”。
此外,周福紅積極創新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涉農企業技術人員、農技示范戶、種田大戶、農技人員和村級農技員作用,構建市鄉村三級推廣網絡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培養造就了一支300多人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業技術培訓、科技普及、推廣示范活動形式多樣,深受歡迎。農民們都說,周福紅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田間課堂”。
“跳出農技抓農技,才能讓農業產業強起來,市場廣起來,農民富起來”
——試驗示范推動農業現代化,他誓成鄉村振興的“領跑者”
正值冬捕時節,在明光市橋頭鎮蒲崗村的金橋灣現代農業產業園,6000多畝生態養殖區迎來豐收季。“這一個40多畝的池子產量就能達到15到20萬斤左右,是過去的好幾倍,大一點的草魚一條就能賣到100多塊錢。我們的魚還沒有開始捕,客戶的訂單就已經下來了。”金橋灣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卞澤西告訴記者,多虧了周福紅在這里搞的綠色生態循環養殖試驗示范。
橋頭鎮地處皖蘇交界,過去以傳統養殖為主,魚的品質一般,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這兩年,周福紅等農技專家選擇在金橋灣現代農業產業園試點推廣生態循環流水養魚,通過近10項水體凈化、收集、循環利用技術,按照標準化的程序進行養殖,效益大增,并帶動周邊很多農民脫貧致富。
記者看到,在1.3萬畝核心園區內,漁菜共生綜合養殖池里,水中養魚蟹蝦,水上種菜,水底養泥鰍、黃鱔,農業物聯網、物理滅蟲燈、自動排灌增氧、自動投放餌料、智能化種植施肥用藥等農業新技術隨處可見。“除了流水養魚小循環,我們還在園區試驗從附近女山湖引水養魚,用肥水種水生蔬菜、花卉和水稻,再排出凈水的大循環,構建一個綠色種養殖的新模式。”周福紅說。
“農業要面向市場、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基層農技人員既要埋頭搞農技,也要抬頭看路,跳出農技抓農技,才能讓農業產業強起來,市場廣起來,農民富起來。”周福紅說。明光市推廣發展艾草、稻蝦、甜葉菊、明光綠豆和蔬菜五大特色產業,艾草種植面積和甜葉菊育苗在全國占有很高份額。
26年扎根基層一線,傾心開展農技推廣和科研工作,周福紅先后受到各級表彰40次,其中省部級12次,科技成果獎8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先進個人、安徽省先進工作者、安徽省農村科普帶頭人、滁州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曾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貢獻獎、一等獎、合作獎,滁州市人才貢獻獎,他領導的單位和團隊也多次獲得上級表彰。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