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之稱的南陵縣,汪根火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從田間走出來的農民科學家。30多年來,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汪根火辛勤耕耘,他引進的“嘉興8號”早秈稻品種成為我省早稻主栽品種,建立紫云英種子生產基地5萬余畝,年生產紫云英種子2500余噸,生產經營量位列全國之首,在南方稻區10多個省進行推廣種植,并出口日本、韓國,為減少化肥使用量,提升糧食品質作出了積極貢獻。
農民出身的汪根火將良種選育作為人生追求,致力于水稻、紫云英良種繁育。經過多年研究試驗,2011年,他引進的“嘉興8號”早秈稻品種,有著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產量高、抗性好等特點,較其他早稻品種畝產量高20多公斤,百公斤糧價高5元多,使農民畝均增收70元以上。“嘉興8號”以其優良品質很快在南方稻區得到推廣種植,占我省常規稻種植面積一半以上,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他自主選育的8個水稻新品種通過了省主要農作物品質審定委員會審定。
紫云英在南陵縣種植歷史悠久,利用冬閑種植紫云英,可改良土壤、減少化肥用量,還可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紫云英作綠肥,能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汪根火認為,紫云英在發展現代農業中不可或缺,對我國糧食安全、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為此,他創立紫云英新品種創新工程技術中心,成立全國第一家民營紫云英研究所,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紫云英高產栽培技術及綜合利用研究,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成功研發選育出6個紫云英新品種,并通過了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登記,推廣種植面積達180余萬畝,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效益1.5億元以上,為農田生態系統提高綜合服務價值超9億元。
汪根火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免費開展紫云英技術指導,毫無保留地向農民傳授技術。他主持編寫的紫云英種子生產技術規程作為安徽省地方標準全面推廣。公司培育的紫云英“弋江籽”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獲評中國馳名商標。實踐證明,稻田種植紫云英可大大提高農田土地肥力,每畝可減少30%至40%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糧食品質,產生良好的農業生態效益。
在鉆研農業科技,繁育推廣優良水稻、紫云英品種的同時,汪根火不忘初心,傾心扶貧濟困,通過發揮青弋江種業有限公司服務“三農”的獨特優勢,采取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分紅、技術指導、訂單收購等多種方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脫貧增收。目前,該公司已在弋江鎮柿壩村、弋豐村、鐘塘村、東河村流轉1萬余畝土地,其中流轉38戶貧困戶158畝土地,主要發展水稻、紫云英等特色農業。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此外,公司還積極參與“千企幫千村”工程,與弋江鎮鳳洲村建立幫扶機制,為鳳洲村提供優良水稻品種及紫云英種子和技術服務,產品實行訂單收購,承諾收購價高于市場收購價,貧困戶每畝可增收120元至200元。
汪根火還利用公司作為縣級居家就業扶貧基地,對有就業能力和就業需求貧困戶,開發不同類別的就業崗位,吸納貧困戶靈活就業。目前,已有23戶貧困戶在公司實現居家就業,工資待遇不少于每天100元,就業貧困戶還可享受每月300元的崗位津貼。
“幫農民選育最好種子,為國人端牢手中飯碗。”汪根火扎根土地30余載,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大地的豐收。他榮獲“安徽省農村致富帶頭人”“安徽省勞動模范”、蕪湖市“十佳農村經濟人”、南陵縣“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今年,他又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記者 沈宮石)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