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胡建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研究,重點開展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等離子體與壁相互作用研究,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
人物寄語:
未來,將繼續在追求無限清潔能源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讓中國的“小太陽”照亮世界。
“人造太陽”是事關人類實現“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奧秘的遠大事業。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內有一個高11米、直徑8米,頂端飄揚著五星紅旗,形如巨罐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托卡馬克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類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有“人造太陽”之稱。經過十幾年聚力攻關,今年4月12日,EAST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刷新世界紀錄。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的背后,胡建生功不可沒。
胡建生,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自1994年本科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作、學習。1998年,胡建生在該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取得核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8年,取得了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在“人造太陽”的研發過程中,他不斷攻克關鍵問題,發表了SCI論文180多篇。
2000年,胡建生被選派至意大利高能物理研究院長期訪問,從事歐洲重力波觀測系統建設與調試工作。2002年,胡建生提前結束訪問工作,回到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希望盡早地為我國托卡馬克裝置貢獻力量。
“當時,所里用的是HT-7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在聚變實驗中放電時間只有20秒,而能否延長放電時間,很大程度取決于裝置內部的限制器質量。”胡建生說,該裝置外窗口直徑不足0.6米,為了獲取HT-7裝置內部核心數據,他和同事經常從窗口鉆進去做研究,一干就是一整天。
當時國內對于這種限制器的研發處于初級階段,而國外研發的類似產品技術還未完全公開。胡建生從設計、安裝、運行、維護等環節著手,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研發了一款高性能限制器。
在當時的研究條件下,如何巧妙地把這種限制器焊接在HT-7裝置里,是胡建生和他的團隊面臨的一道難題。為此,胡建生和同事先后8次前往上海,尋找合適的設備廠家合作研發。在前6次研發都失敗的情況下,團隊沒有氣餒,也沒有放棄,最終取得成功,實現零部件批量生產,HT-7的放電時間也從20秒提高到了100多秒。
近年來,胡建生和他的團隊研發了適用于超導托卡馬克的雜質、氫同位素的先進清除技術,以及鋰化等先進壁處理方法,階段性解決了雜質、氫氘比、再循環控制等關鍵問題,為EAST刷新世界紀錄作出重要貢獻。胡建生先后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才,獲得安徽省創新爭先獎、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他還兼任“聚變堆材料中氫同位素國際研討會(HWS)”和“聚變堆液態金屬應用研究國際研討會(ISLA)”國際組委。
“目前,我們正在為EAST設定新的科學任務,要朝著1000秒高約束模等更高更持久的目標發起挑戰。”胡建生說,未來,將繼續在追求無限清潔能源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讓中國的“小太陽”照亮世界。(記者 鹿嘉惠)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