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是激情地宣講,一氣呵成。
臺下是仔細地聆聽,掌聲陣陣。
像這樣的場景,張廣友不知經歷過多少次。每每登臺,他都是激情滿懷,走“新”更走“心”,贏得受眾交口稱贊。每場宣講,他都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讓理論宣講“聲”入人心。
26年來,這位地處皖南山區的理論宣講員,踏遍了東至縣的山山水水,從課堂到講堂,從工廠到村莊,他用樸實生動的語言把黨的理論送到基層群眾的心坎上。
“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學深悟透,做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者
“老汪,今年你家的水稻長勢怎么樣?”
“前期缺水,后期水源跟上了,現在全都抽穗了。”
8月18日上午,在東至縣香隅鎮漕東村的水稻種植基地,張廣友和農戶汪慶來拉起了家常,了解水稻夏季田間管護情況,為宣講工作積累第一手素材。
“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1997年,33歲的張廣友從教師崗位調到東至縣委講師組,從此便與基層理論宣講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黨員干部講黨的理論,為社區居民講文明創建,為下崗工人講二次創業,為農民朋友講“三農”政策……只要大家想聽的內容,張廣友都愿意去學習。白天工作忙,他就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通過報刊、網絡等方式學習領悟黨的最新理論文章。
“在單位辦公樓,晚上經常能看到他的辦公室燈火通明。”說起張廣友,他的同事丁健十分敬佩。
黨的理論創新一步,張廣友的學習就主動跟進一步。張廣友一直提醒自己,只有勤奮學習,才能跟得上理論創新的步伐;只有學得快,才能跟得緊;只有學得深,才能講得透;只有學得多,才能講得好。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無論宣講對象是誰,張廣友都會精心準備宣講提綱,堅決不講沒有質量的報告。“宣講看似容易,但要講好一場報告,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如果準備不好,那我就不能上講臺。”這看似固執的想法,其實是張廣友的初心和堅守。
長期的積累、執著的追求和真誠的投入,讓張廣友的宣講水平提升得很快。如今,東至縣各單位經常邀請他去宣講。
“‘接地氣’才能‘聚人氣’”
創新形式,讓理論宣講走“新”更走“心”
作為一名基層理論宣講員,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走近普通百姓、更加深入人心?是張廣友一直思考的問題。
讓張廣友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他到一個村里去宣講,宣講開始半個小時后,聽眾就開始不斷離場,本來50多人的會場,堅持到最后的只有30多人。
“以前當中學老師時,臺下是學生,從沒出現過這種情況。所以,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有些手足無措,面子上也掛不住。”張廣友回憶道。
“這些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可我們聽不懂,不如早回家做農活呢!”一位村民的話點醒了他,讓他更加深刻認識到宣講對象“分眾化”的重要性。
自此,每次開展理論宣講前,他都會了解宣講對象的實際情況,以宣講對象關注點為切入口開展理論知識的傳授。
“宣講要結合實際生活,說百姓關心的話,講群眾明白的話,老百姓才能聽得懂、學得進、記得牢,理論傳播才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張廣友告訴記者,宣講“接地氣”才能“聚人氣”,每當有了新課題,他就先給自己的妻子講一遍,并反復修改直至滿意為止。
為了提升宣講效果,張廣友堅持“點單式”宣講,把“以我為主導”變為“以群眾為主導”,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做到量身“訂制”、按需宣講。開展“分眾化”宣講,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宣講方式,對機關干部把理論講得深刻透徹,對農民群眾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使宣講生動鮮活、入情入理。
“你真的講到我心坎里去了!”2017年,在貴池區墩上街道羅城村,張廣友的宣講結束后,一位80多歲的老人意猶未盡,拉著他的手不肯放開。如今,在張廣友的講堂上,不僅再沒出現過聽眾“坐”不住的情形,還時常擠滿了人。
“與基層理論宣講員攜手并進”
不忘初心,促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石油緊缺了,小汽車可以按單雙號行駛,但是糧食緊缺了,老百姓不能按單雙號吃飯吧……”8月18日下午,張廣友在香隅鎮宣講關于糧食安全的報告。
臺下,東至縣第八批選派干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題培訓班的61名學員,聽得津津有味。
“聽了張廣友老師講的課,我對抓好糧食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東至縣東流鎮紅葉村第一書記汪國彪說,村里種了5500畝水稻,去年產量達到428萬斤,產值648萬元,今年預計也是豐收年。
“張老師的講課沒有說教味,而是與我們平等交流,更顯親切。”東至縣官港鎮秧畈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鄒俊評價道。
上接天線,下通地氣。黨的十八大以來,張廣友先后深入全縣機關、鄉鎮、社區、學校和企業,圍繞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專題,作報告360余場,直接受眾6萬余人次。張廣友也先后多次獲得安徽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市級勞模、縣級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前不久,張廣友的宣講報告《端牢中國飯碗筑牢安全根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獲評“全國優秀理論宣講報告”,受到中宣部的表彰。
“全國一共有24篇理論宣講報告獲得表彰,安徽僅此一篇。這對我來說既是鼓勵和鞭策,更是壓力和動力。”張廣友表示,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團隊的力量才是無限的,他將充分發揮榜樣力量,與眾多基層理論宣講員攜手并進,以更鮮活的宣講方式、更暖心的宣講內容,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記者 秦峰 徐婷)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