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62歲的張楊慶,典型的農家漢子,黝黑的臉龐遠遠看去就帶著笑意,一點也看不出二十多年來獨自撐起整個家庭的辛苦與滄桑。在張楊慶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他家,簡單的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凈凈,屋外整整齊齊碼好了柴火,張楊慶的妻子正慢慢地摸索著向屋內走。
張楊慶和妻子王月霞本是普普通通在上海打工的農戶,2002年,王月霞突發眼底病變,視網膜脫落突然失明,這一變故讓張楊慶夫婦如墜深淵,他們先后前往蕪湖、合肥、上海等地就醫。“剛開始那幾年日子實在不好過,眼睛突然看不見,什么事都做不了,家里的錢都被我看病用完了,還要到處借錢,真的都不想活了。”回憶起20年前的巨變,王月霞說,她最感謝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在自己脾氣最壞,對生活最絕望的時候,依然沒有放棄她。“那時候我真的是一夜就白了頭,一點希望都看不到,是他一直在勸我,你看不見還有我啊,我就是你的眼睛,日子總能過下去,不管怎么樣,孩子回來還有媽媽能喊啊。”就是這句話,讓王月霞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經過兩年尋醫問藥,醫生判定王月霞的眼睛再也沒有復明的可能。無奈之下,張楊慶帶著妻子回到老家工山鎮桃園村,“當時因為看病我們已經欠了很多錢,剛回老家的那兩年基本都是靠低保和親戚接濟,但是好在他心態好,能抗的住事,我們的日子才慢慢越來越好。”王月霞說,剛開始張楊慶每天都在家耐心扶著她,熟悉家里的環境,用棍子來回探路。慢慢地她可以開始簡單的生活自理了,每天早上張楊慶給她打水洗漱,做好早飯就能出門干活了,中午她簡單地熱點飯菜,黃昏時候,張楊慶回來做晚飯打掃衛生,一刻也沒得停。
日子穩定下來,張楊慶開始發愁生活來源了,僅僅靠自己種的那兩三畝地肯定是不夠的,他開始租起了鄉親們的田地,農閑時也打打零工。“人只要勤勞,一定能有出路的,只要我這雙手還能干得動,我都要撐起這個家。”
如今,張楊慶不僅靠著自己種的160畝地負擔起整個家庭的開銷,還能在空閑的時候給村里人幫幫忙。2006年,張楊慶被大家選為尹沖村民組組長。也就是在那一年,尹沖村民組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之前我們都是用的河塘里的水,2006年,在老張的帶領下,我們用上了自來水。”村民高兆華說,為了省錢,他帶著大家買水管,只要能自己干的都自己動手。自從通上自來水后,大家更加信任他,“后期的管護他也非常上心,到了冬天,低溫經常會引發爆管,只要喊他一聲,他都能馬上趕過來幫忙修理。”說起平常張楊慶對大家的照顧,高兆華滔滔不絕。
王月霞總說,張楊慶不僅熱情、有耐心,性子也直,可能因為這樣大家都信任他。“自從他當村民組長以來,只要是村民組的錢,從來不進家門,不管是收錢還是發錢,拿到錢就去我們村里的小賣部,專門找了人算賬、發錢,我們村里的每筆支出都清清楚楚。”王月霞說,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張楊慶在這方面特別注意。
在張楊慶的手機里,幾乎所有村里空巢老人的家屬聯系方式他都有,“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們有時候有點頭疼腦熱的,我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把他們家孩子電話都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有什么問題我也能立刻聯系到人。”張楊慶說,村里的事情雖然瑣碎,但只要把村民放在心上,人家自然就理解了,什么問題也都好解決了。
2022年11月,桃園村計劃要修泥鰍澇大塘,待修建完成后可方便周邊100余畝農田的灌溉,通往泥鰍澇大塘的路對村民農作和生活也會帶來不少便利。但由于修路要占用部分農田和山場,張楊慶便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大多數群眾還是欣然同意的,但其中一戶因為占了自家山場,始終不太配合。考慮到項目的進展,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張楊慶主動提出將自己退耕還林的農田讓出1.5米作為占用山場的補償。“在我們還在想該怎么解決問題的時候,張楊慶主動提出,他們兩家地是相連的,自己可以讓1.5米給他,大概也有70來個平方,一分多田的樣子。”桃園村黨總支書記楊長勝說,做起群眾工作來,張楊慶一直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