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帶娃遛彎”,這是多數退休老人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在馬鞍山市卻有這樣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學雷鋒”實踐中,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充實、飽滿,他就是75歲的“馬鞍山好人”吳祥祿。
說起吳祥祿,馬鞍山市湖東路二小的學生和家長們都很尊敬。每天清早,孩子們上學過馬路時,都會親切地跟他打招呼。在學生和家長們的心目中,吳老早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親人”。這一切都因為吳祥祿長時間以來在學校門口“好人崗”的堅守。
湖東路二小地處馬鞍山城市主干道和商業區,交通早高峰時段車輛川流不息,上學的學生途經斑馬線困難且不安全。吳祥祿見到此景便暗自下了志愿護學的決心,他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然后準時趕到學校門口,護送學生過馬路。
他身著志愿者“紅馬甲”、頭戴“小紅帽”,左手小喇叭、右手小紅旗,一邊用小紅旗指揮著過往車輛,一邊手持電動小喇叭,用身體當作隔離帶,為孩子們讓出一條安全而溫馨的綠色通道。
“這是我給自己設的‘好人崗’,我想把它堅持下去。”吳祥祿說。在他心中已經把孩子安全上學這件事當作“天大的事”。
去年一次體檢時,醫院臨時給吳祥祿下了通知,需要他住院進行檢查。經過多次向醫院爭取,吳老終于說服醫生,允許他身背動態心電圖儀上崗護學。如今,在吳老的影響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護學崗,每天早中晚守護著孩子們安全過馬路。
吳祥祿自愿參與護學,并非偶然。早年受到雷鋒精神深刻影響的他,少年時就立志要學雷鋒、做好事。多年一路走來,他做過的好事有多少,自己也數不清了。
“老吳從小就是‘活雷鋒’。”老友池炳根笑著說,面對弱勢群體,他總是竭力幫扶,每年都用自己和老伴省吃儉用結余下的退休金慰問困難戶。多年來,吳祥祿堅持走在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公益道路上,累計幫扶了200多戶困難戶。
2002年,一次去當涂農村釣魚時,在農村長大的吳祥祿發現河湖水質和自己小時候相比差了很多,而且發出陣陣異味,村民吃水安全問題嚴重。于是,他連日走訪調研,發現多年來河湖無人管理,不僅塘底淤泥深厚,而且水質富營養化。為此,吳祥祿幾經周折聯系到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專家,向其虛心請教,并利用空閑時間自學清淤技術。
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掌握了“清淤還田”新技術。從那以后,他為當地村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我們七房村養蟹歷史悠久,但如何進一步改善水質是個難題。吳老常來傳經送寶,為我們改良提升養蟹水質提供了思路,我們受益良多。”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村民周先鋒說。(記者 賈克帥 通訊員 崔 靜)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