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義,是廬陽區城管局環衛管理中心清掏班班長,與糞水打了十多年交道。
“對于這份工作,一開始,我也特別排斥。”劉學義說,改變他的,是他的師傅、老勞模——吳電生。
2011年,掏糞班的一名老師傅退休,劉學義被調整到了掏糞工的崗位。第一次出任務,是去清掏一個老舊小區的化糞池。“那次清掏,我只干了抱吸糞管一件事,但卻從開始吐到結束。”劉學義說,回去的路上,他就和吳電生說:“這活,我不干。”當時,吳電生也沒多講,只是讓他再適應適應。
但是總是看著吳電生一個人忙,劉學義也不好意思,就幫著他打下手。有次,劉學義一不留神,沒拿住吸糞管,糞水濺了吳電生一身。劉學義本以為會被責怪,可沒想到,吳電生卻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伙子,沒事,只要你肯干,我身上臟了沒關系。掏糞工的工作雖然臟、累,但也是為人民服務,你不干,我不干,大家都不干,那我們的城市會變成什么樣子呢?”老勞模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劉學義。
劉學義所在的環衛中心,從2011年開始,直管公廁的數量從61座增加到了95座。為了讓95座公廁順利運轉,每天天一亮,劉學義就開著糞車在95座公廁間穿梭。哪座公廁毛病多、哪座公廁旁不好停車……他都有一本“明白賬”。遇到一些急難險重的任務,作為一名黨員,他更是沖在前面。
有一年“五一”小長假前,劉學義和同事們把95座公廁的化糞池都清掏了一遍,本以為可以安安心心和家人過個節,卻在放假第一天的下午6點多接到了單位的電話——“老劉,明教寺西公廁堵了,你快來看看吧!”聽到這個消息,他趕快聯系清運班的同事,趕往公廁排查堵點。由于工具夠不到堵點,他只能一只手撐在污水中,用另一只手拿著疏通管作業。這時,長時間支撐身體的手一滑,他整個人摔倒在了糞水里。他顧不上臟,緊緊抓著疏通工具,費了好大功夫,最終把“罪魁禍首”——一個瓶子掏了出來,故障解除了。
像這樣的情況,對劉學義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工作量大,他經常加班,少了很多陪伴妻兒的時間。特別是雙休日和節假日,外出游玩逛街的人多了,劉學義就更忙碌。
在工作之余,劉學義還從事志愿服務。作為“愛心暢通小組”的組長,他和工友們已累計為群眾免費清掏下水管道、疏通廁所上千次,屢獲群眾好評。“愛心暢通小組”也獲得合肥市首批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等稱號。而劉學義也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先后榮獲“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勞動模范”“安徽省優秀環衛工人”等榮譽稱號。
劉學義說:“我會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把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用‘一人臟換來萬家潔’。”(記者 袁芳)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