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合肥市金牌職工”“合肥市技術能手”……身為合肥供水集團搶修(服務)中心“雷鋒精神”聽漏隊隊長,90后青年張楊取得了許多沉甸甸榮譽,用自身經歷給新時代青年人樹起了“榜樣”的旗幟。
雙腳走出800個“馬拉松”
2015年7月,張楊從安徽建筑大學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進入合肥供水集團。入職之前,張楊對聽漏這個工種毫無印象。
為了能夠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聽漏工,張楊管每一位隊員都喊“師傅”,白天跟著師傅們后面學技術、學經驗、學手藝,晚上不管多累,都堅持手繪記錄白天聽過的典型漏點,作為學習資料時時溫習。
“2018年加入聽漏隊時,我是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工作環境從辦公室變成了大街小巷,工作裝備從電腦變成了聽漏儀,工作時間也成了24小時待命。”張楊告訴記者,為了減低噪音影響,準確“把脈”,隊里的成員幾乎都是“晝伏夜出”,每個夜晚,用腳步丈量城市供水管線。
前半夜,張楊一般先在居民區聽漏,等到后半夜市區安靜了,再去繁華地帶。打著手電,帶著鐵鉤,手持聽漏棒,背著20多斤重的聽漏設備走走停停,撬開井蓋、跪在地上聽漏、合上井蓋……從放大幾百倍的聲音中辨別要聽的漏聲,找到幾米地下極細微的流水聲音。
一晚上要掀三四十個井蓋,一走就是二十幾公里,每天步數都超過2萬步,是微信運動榜單第一名的“常客”。“我們的工作就是給供水管網‘體檢’,找出漏點。因此有人稱我們為能與地下供水管網對話的‘聽診師’。”參加工作以來,張楊步行累計超過3萬公里,相當于800個“馬拉松”,夏天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冬天“享受”著零下的嗖嗖寒風,每年都要磨破五六雙鞋。
碰到臭水溝、化糞池,他也二話不說就趴上去。一些埋得很深的管道必須鉆探才能聽清,尤其遇到雙層混凝土的路基,僅一個探洞就要花費20分鐘,力求精準常常需要鉆通十余個探洞,滿手磨出水泡、身上被搖擺的電錘撞得青紫。這些在張楊的日常工作中都已經是“家常便飯”。
以“工匠”精神潛心鉆研強本領
過去聽漏主要靠師傅傳授傳統經驗進行“傳幫帶”,徒弟沒有幾年時間很難出師。張楊加入之后,便開始著手梳理方法、巧用儀器。在聽漏工作中,大口徑管網漏點的定位是公認的技術難題,為此,張楊帶領聽漏隊員們攻堅克難,鉆研大口徑管道漏點定位技術。在傳統聽漏方法遇見困難時,張楊另辟蹊徑,采用“余氯比色法”定位漏點,成功判定漏點位置,為供水檢漏行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除此之外,聽漏隊還總結出鉆通管線上方路面再聽音的“鉆孔聽音法”、放置相關儀探頭至接觸管道的金屬設施上的“間接相關法”、對比周邊水質化驗結果判斷漏點的“水質分析法”等全新檢漏方法。在張楊的帶領下,先后用這些方法攻克了大口徑疑難漏點20多處。
如今合肥市供水管網已達9900多公里,服務面積883平方公里,用戶約260萬戶。正是由于漏點的準確定位,供水管道的維修從過去常用的“開膛破肚”變為今天的定點“微創手術”,大大提升了維修的時間和效率,保障了合肥市民的用水安全。
為了培養更多的聽漏人才,張楊每月組織聽漏隊召開業務學習會,分析總結疑難漏點的探測方法,學習了解國內外先進檢漏技術。在供水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張楊還牽頭設計并創建了安徽省首家集供水閥門管理、管道檢漏、管網搶修于一體的實訓基地,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
2020年,在安徽省城市供水管道檢漏技能競賽上,省內17支代表隊50名各地市高手匯聚一堂,張楊以出色的表現斬獲了個人第一名,“雷鋒精神”聽漏隊派出的兩支代表隊也包攬了全省團隊的前兩名。
雖只是一位普通的聽漏工,但張楊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始終立足崗位、奮發有為,用腳步丈量城市,用傾聽捕捉地下管網“脈動”,用實干成就夢想,在平凡崗位彰顯了不凡成績。(記者 衛曉敏/文 李永鐸/攝 實習生 郭羽菲)
責任編輯:史洪芳